于淑珍
新课改强调高中地理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供真正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地观。迄今为止,有关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分析两方面,针对高考试题中的人地关系思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采用已有的袁孝亭、詹秀娣等人的人地关系分析评价指标,分析新课改以来近五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中的人地关系思想,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一、新課程标准中的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人地关系内涵的界定,学者们普遍认同“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研究者各自专注的研究领域不同,也导致了对人地关系具体内涵界定的差异。高中地理中纯自然规律的阐释定然属于广义人地关系的范畴,但就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言,这部分内容并没有起到直接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这类纯自然科学规律阐释类的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所指代的人地关系内容分开,则得出高中地理中的人地关系内容多指代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到直接作用的人地关系思想内容,也可称其为人文精神。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指挥棒,通过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人地关系思想内容分析,笔者主要总结出以下要点:
第一,新课标更注重对学生人地关系问题分析能力的考查;第二,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将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三,人口、区域、环境是三大重点问题;第四,人口、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依然是高考的热点;第五,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的最终目的。
二、高考试题中人地关系思想的分析框架
笔者通过查阅现有文献中已有的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相关研究内容,参考袁孝亭、詹秀娣的高中地理人地关系评价指标,结合上述人地关系思想要点,将第三级评价指标做了具体的细化与微调,作为本文研究人地关系思想的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新课改背景下近五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中的人地关系思想分析
1.必做题和选做题中人地关系思想的总体情况
高考地理全国卷使用范围最广、试题科学性最好,因此,笔者选用了2019年至2023年的高考地理全国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上文的人地关系评价指标对必做题和选做题中的人地关系内容做出统计和分析,如表2:
结合上表的统计结果,除2023年新课标卷(该卷未设置选考题)外,其余五年的全国地理高考卷中必做题总分90分,而人地关系内容五年平均分为55.5分,占了接近必考内容总分的3/5,但因年份不同,也会存在波动,例如,2019年全国2卷以及2021年全国乙卷中,纯自然规律类的内容分别只有22分和18分。从具体人地关系的一级指标来看“地对人”的考查略高于“人对地”以及“人地协调”的考查。
选做题主要是旅游和环保两大类,每题10分,学生考试的时候选做其中一题。就上表的统计结果来看,5年全国文综地理的选做题都考察了人地关系的相关内容,其中“人对地”以及“人地协调”的内容考查较多,“地对人”的相关内容在该部分涉及较少。
2.近五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中人地关系思想的分析结果
按照表1的三级评价指标具体分析后,笔者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有关内容占比较大,以考查“地对人”的影响为主(区位因素类)。“地对人”的内容考查以影响方式为主(区位因素类),侧重考查直接影响(资源、环境、灾害等内容),间接影响(民俗、文化等内容)的考查也在增多,例如,2020年全国2卷第1题和第2题考查了毛乌素沙地附近聚落命名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属于地理环境对民俗、文化等方面的间接影响。“地对人”影响程度的考查相对较少,就已出现的“地对人”的影响程度方面的考题来看,多数考查特殊场合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例如,2023年全国乙卷37第(4)小题考查了西伯利亚地区建设大气监测站的区位条件,这是针对特殊区域主导区位因素的考查。
第二,“人对地”的内容考查相对均衡,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的考查占比相当。例如,2023年全国甲卷选择题第2题和第3题考查泉州胡萝卜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措施,属于“人对地”影响方式的考查;2023年全国甲卷37第(3)小题考查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属于“人对地”影响程度的考查。
第三,“人地协调”内容的直接考查最少,且多出现在选做题中。必做题中考查“人地协调”基本观念和技术对人地协调影响的占比相当,常见考查方式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类题型,例如,2023年全国甲卷37题第(4)小题考查青藏地区防治风蚀的具体措施,2022年全国甲卷37题第(4)小题考查人类是否应该干预沙尘暴。选做题中有关“人地协调”类的内容考查较多,大多也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类设题,例如,2020年全国2卷44题考查河流治理相关措施及影响。
第四,自然地理规律类的考察逐渐在选题背景以及情境创设方面接近人类生活。高考卷中有部分考题并未直接涉及人地关系的直接内容,而是重在考查自然地理的规律性知识,例如天体运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知识,该类内容所选用的材料日益多样化,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选题背景生活化,例如,2023年新课标卷第7题和第8题考查广西喀斯特溶洞中的莲花盆景观形成过程,整组题目虽是纯自然地理的考查,但是其图文背景与旅游开发有关,这就是源于生活的情境,体现了新课改“让地理从生活中来,并且能够回归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第五,对区域地理的相关分析能力要求提高。人地关系内容在落实到具体区域的时候,区域的选择范围日益详细,并且设问内容更加具体,与所在的具体区域联系非常紧密,这样极大地避免了学生记住固定的答题模式“钻漏洞”,对学生真正分析具体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六,“顺其自然”这类新型“人地协调”理念考查增多。近年来,高考题中多次出现“减少人类干预”、“任由环境自然演替”这类理念,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37题第(4)小题考查开放性的观点论证“人类是够应该干预沙尘暴”,其主题在于根植“尊重环境的自然演替”这一思想,类似的案例还有2020年全国3卷37题第(4)小题考查毛乌素沙地的演化与人类的关系,其也根植了“顺其自然”这一思想。
四、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
通过分析新课改以来高考地理全国卷中的人地关系思想,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教学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从2009年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课程标准到地理教科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地理课程的设计理念,都与新课改之前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课程标准。
第二,自然地理的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重视剖析“地对人”的影响,强调因地制宜的区位分析理念。高中自然地理的内容难度较大,很多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过度注重自然规律分析推导,忽视了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规律与生活的联系,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生活类情境的创设,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素材,将自然规律回归到生活。
第三,将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与文化类内容融合,增强文化自信。从近年的高考题考查内容来看,区域的特色文化逐渐成为热点内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该注重收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案例的形式贯穿于课堂中,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备考也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要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的锻炼。本研究发现,新课改以來人地关系相关内容的考查注重过程类的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背记模板,不应过度强调机械记忆,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分析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聆听他们的分析过程,并及时引导提示,让学生真正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第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关注不同时期人地观的变化。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人地关系的背景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时事变化,借助多种媒体工具,多角度、多层次的帮助学生树立适应当下的人地观。
以上便是本研究对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