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农药减量增效田间试验研究

2023-10-24 10:45谢春晖李育静马玉芬
青海农技推广 2023年1期
关键词:丙环唑苯甲条锈病

谢春晖 李育静 马玉芬 马 勇

(青海省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03)

为着力推动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扎实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助力乡村振兴。针对近年来本地区发生面积广、危害损失大的小麦条锈病进行了小麦农药减量增效田间试验[1],通过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系统调查统计不同处理区的病虫发生危害情况,为进一步验证防控效果和大面积、快速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小区面积50 m2,3次重复。为保证田间试验精度,减少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地形等条件应相对一致,小区间有明显的边界分隔。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适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除防控方法不同外,小区其它田间管理措施相同,各处理小区的种植品种、土壤类型、种植期、种植密度、肥水等生产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完全一致,生育期不喷施其它药剂。

处理用药情况详见表1。

表1 试验药剂及剂量

1.3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点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乡山根村种植大户的小麦田内,海拔2 870 m,经度101°12′36″,纬度36°33′55″,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栽培管理良好,前茬种植小麦。种植小麦品种为高原437,种植方式为机械条播,亩播种量16 kg,播种日期为4月20日。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依照田间条锈病监测结果,在发病初期施药,第1次施药时间为7月19日,小麦处于抽穗期,第2次施药时间为7月26日,小麦处于扬花期。所有药剂进行二次稀释,每亩兑水30 kg,使用电动喷雾器对植株中上部均匀喷雾,于第2次施药后7 d、14 d调查防治效果。

调查时,每小区采取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取20株,共计100株,以锈孢子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载发病情况,并记载各级别发病株数,计算各处理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每次施药后2~3 d观察小麦生长情况,记载安全性,收获期对各小区取样测产。

小麦锈病分级标准[3]。

0级:全叶无病;

1级:枯叶面积占全叶面积的1/4以下;

3级:枯叶面积占全叶面积的1/4~1/2;

5级:枯叶面积占全叶面积的1/2~3/4;

7级:枯叶面积占全叶面积的3/4/以上;

病株率=被害单位数/调查总单位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为害单位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单位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防治区病情)/对照区病情×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生长安全性

施药后不定期观察,所有处理小区小麦生长正常,田间均未出现药害症状,小麦扬花、灌浆结实等情况正常。

2.2 小麦生育期记载

从生育期记载来看(表2),不同处理小麦出苗期、扬花期及成熟期基本一致。

表2 小麦生育期记载表

2.3 不同处理小麦锈病防治效果

从田间调查结果来看(表3),药后7 d,病情指数处理4为8.7%、处理2为9.1%、处理1为9.8%、处理3为10.1%,防效高低依次为处理4>处理2>处理1>处理3,分别为56.06%、54.04%、50.51%、48.99%,25%戊唑醇和30%苯甲·丙环唑防治效果较好;药前药后病情指数来看,处理1、3、4病情指数较药前分别降低2.1%、1.6%、1.2%、2.6%,处理2和空白对照病情指数较药前分别升高0.8%和7.5%。药后14 d,病情指数处理2为6.2%、处理4为10.4%、处理3为13.5%、处理1为14.3%,防效高低依次为处理2>处理4>处理3>处理1,分别为73.95%、56.30%、43.28%、39.92%,30%苯甲·丙环唑和25%戊唑醇防治效果较好;药前药后病情指数来看,处理1、处理3、处理4病情指数较药后7 d升高,处理2较药后7 d降低,说明30%苯甲·丙环唑持效期较长。

表3 防治效果记载表

2.4 不同处理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从田间性状记载来看(表4),不同处理之间小麦株高、小穗数、穗长等无明显差异。穗粒数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3>处理5,分别为41.7个、38.9个、37.7个、32.7个、29.6个。各处理千粒重分别为36.75 g、35.49 g、38.15 g、37.94 g,生物农药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千粒重为38.15 g最高,空白对照千粒重为32.41 g,千粒重最低。

表4 田间性状记载表

2.5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测产结果来看(表5),亩产量分别为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3>处理5,处理1的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128.87 kg,处理4增产也达到了115.83 kg,其次为处理2,较对照增产85.32 kg,处理3较对照增产64.84 kg。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能有效降低小麦条锈病的为害损失。

表5 小麦产量记载表

3 结论

目前小麦生产上防治小麦条锈病使用最普遍的三唑类杀菌剂,其具有高效、速效、广谱等特点,但长期使用导致小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表明,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对小麦条锈病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0%苯甲·丙环唑持效期较长,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作为推荐用药推广使用,该结果对西宁市全面推进小麦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丙环唑苯甲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19%啶氧.丙环唑微乳剂分析方法研究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36%丙环唑·咪鲜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HP-β-CD水相中4-甲氧基苯甲硫醚的选择性氧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纺织品中11种二苯甲酮类紫外吸收剂
世界上最苦的物质是什么?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215份小麦材料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初报
30%苯甲·丙环唑乳油防治设施草莓白粉病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