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越,董 博,袁普卫,刘德玉,康武林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由肩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等周围组织退变、损伤而引起。肩周炎在初期表现为肩部的疼痛不适与活动受限,并伴有广泛的肩关节部位压痛,严重时可因废用产生肌萎缩[1]。肩周炎常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故有“五十肩”的名称[2]。在治疗上,口服止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物理疗法(如体外冲击波治疗)和手术治疗(如关节镜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多项报告表明单纯使用口服止痛药治疗长期疗效不佳[3]。物理疗法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治疗时间较长,且患者往往因治疗过程中产生疼痛而依从性降低。手术治疗具有效果好、治疗时间短的优点。但其为有创治疗,存在麻醉风险,且费用较高,部分患者可能难以接受[4]。针刀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作为一种闭合松解技术,有快捷简便、见效快的优势,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当前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研究领域中,并未形成明确的工作总结。CiteSpace是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可通过绘制多元、分时、动态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定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对于某一学科的技术前沿具有精准定位的优势。与传统文献梳理分析比较,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方法在数据量化上更客观、更精确[5]。本研究将通过CiteSpace 5.7.R5对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现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推断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肩周炎OR肩关节周围炎OR粘连性肩关节囊炎OR冻结肩OR五十肩OR肩凝症)AND(针刀OR小针刀)”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限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经初筛后将检索的文献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并导入NoteExpress进行文献的筛选工作。文献筛选按照人工方式由2人分2次独立筛选进行,依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获得最终纳入文献。
1.2 文献筛选 (1)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包括名医经验、学术探讨、疗效观察等,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文献的题录信息须完整,以便进行数据筛选与数据清洗。(2)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的文献;②不具有科研价值的文献如养生栏目、科普教育等;③文献题录缺失的文献;④非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
1.3 数据规范 (1)机构信息的数据规范。名称发生变化的机构,需要将机构名称进行统一化规范,如将“陕西中医学院”替换为“陕西中医药大学”;同一个机构内部可能有不同的部门、科室等,将其统一纳入为同一个机构,如:“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中医骨伤科”替换为“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将“湖北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教研室”替换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将”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替换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关键词信息的数据规范。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规范、不确切的中药名称,根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进行规范,如:将“黄耆”规范为“黄芪”,“赤术”规范为“苍术”;若关键词语义重复,则将关键词合并,如:“疼痛程度”替换为“疼痛评分”,“推拿按摩”“按摩治疗”合并为“推拿”。若关键词中出现冗余符号,则去除符号并整合,如“~”等无意义符号。
1.4 数据分析 CiteSpace是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可以呈现出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及分布规律[7]。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5.7.R5对文献的关键词、作者、机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构建作者合作网络、机构科研合作网络、关键词网络等,从而分析研究热点内容与发展趋势。关键词分析参数设置:设定Slice=2,确保时间切片的时间密度。设定Top N=Top50,确保每个时间切片内包含足够的数据信息。若抽取节点信息量过多则设定Top N=Top 25,Slice=3,以保证提取到核心信息且可视化清晰明确,设定Link RetainFactor=3,确保能够保留最有价值的信息,Maximum Links Per Node=10,减少冗余信息与低价值信息的显示,保证图谱的可视化内容清晰[8]。在此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裁剪法以显示出主要节点,将Pruning设置选择Pathfinder与Purning the merged network。当节点过多时加用Purning Silce network保证图像数据有序,聚类采用LLR算法。机构和作者分析参数设置:设定Slice=1,Pruning设置不做裁剪处理,设定Selection Criteria使用g-index,K=25,确保作者网络信息密度足够,其他选择默认设置。
2.1 检索结果 检索后可得文献3 247篇,其中中国知网802篇,万方964篇,维普635篇,CBM数据库846篇,排除题录信息不完整的文献及英文文献后,可得到文献2 690篇,经进一步审阅排除重复文献、不具有科研价值的文献和非针刀治疗为主题的文献,最终获得文献1 033篇。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研究领域的发文趋势与被引分析 年度发文量是评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项重要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知识量增长情况[9]。2000—2022年针刀治疗肩周炎文献分布情况见图2。2004年之前,文献数量总体平缓,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论文发表数量较少。2004—2013年是研究发展的上升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05年开始,每年发文量逐步上升,至2013年达到高峰。2014年是论文发表的转折点,发文量有显著下滑,但从2014—2020年总体呈第2次上升趋势,之后2021年逐渐下降,说明研究热度有所回落。总之,发文量虽在增长过程中有一定波动,但针刀治疗肩周炎研究领域的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经线性分析可知y=2.7826x-5 547.1,R2=0.660 7,提示增长趋势较明显。这表明针刀治疗肩周炎领域的研究持续攀升,热度逐渐升高。
图2 发文量趋势图
高被引文献见表1。肩周炎疾病的研究最多(10),其次是小针刀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4)。在期刊来源方面,《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文献较多(2)。文献最远至2012年,最近至2019年,其中前4年的发表量为4篇,后4年的发表量为6篇。高被引文献数量随时间总体上升。在研究方法方面,文献综述是最常用的写作方法。
表1 针刀治疗肩周炎领域被引量处于前10 位的文献
2.3 研究机构 作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能够提示是否存在多学科与多中心之间的合作,也能显示出学者或机构在研究领域内的影响力,对学术研究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5.7R5绘制针刀治疗肩周炎的机构的合作图谱,圆形节点的颜色用于判断发表的时间顺序。颜色越偏向深绿色,代表发文时间越久远,越接近浅绿及黄色,代表发文时间越近。若机构发文量较大,则节点也越大。节点中心性用于判断机构与其他机构合作的强度。若节点中心性≥0.1则提示节点地位重要[10]。作者合作机构图谱见图3。图谱有节点518个,连线141条,密度为0.001 1,网络密度偏低,提示机构间联系较少。经thereshold=3设定后过滤,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合作研究中主要机构多为各地中医药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其中最明显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篇),在研究针刀治疗肩周炎的机构中最为突出。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水利医院等多个机构均有联系与合作。其对于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研究,打破了合作局限于所在地域的限制,与山西、成都等地机构合作,在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主要研究内容涵盖肌骨超声、经筋理论、针刀松解、推拿按摩、局部封闭等方面。其他主要研究机构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虽然广州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院校也有相关的研究节点及网络,但多为机构内部或多与其附属医院合作,且连线较少,合作网络复杂程度有所欠缺。发文量≥3篇的研究机构见表2。爆发节点是近年来发文量激增的节点,在图中用红色表示。湖北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在近年的发文数量快速增长,是新生的主要研究力量,但无节点连线,表明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欠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C形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试验与应用进展。各地医院的中心性为0,提示研究结构较为松散,没有频繁的合作研究项目。此外,武汉市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院在近年也有少量文章发表,这表明虽然研究较活跃且多样化,但研究比较分散。总的来说,针刀治疗肩周炎领域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匮乏。
表2 发文量≥3 篇的研究机构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2.4 文献作者 作者共现分析可以识别出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作者[11]。作者发文的数量以节点的大小呈现,节点数量越大,发文数量越多。当作者间有合作时,以连线方式呈现,连线数量越多越密集,说明合作越丰富。连线颜色与节点颜色代表合作与发文的时间线,时间越远,颜色越接近紫色,时间越近,颜色越接近红黄色。共有节点624个,连线391条,密度为0.002 0,网络密度偏低,提示合作偏少,设定thereshold为2,经过滤后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根据普莱斯定律[12],计算核心作者所需要的最低发文数量(M)=0.749。nmax表示该领域内发文数量最高的作者的发文数量。针刀治疗肩周炎研究领域内作者最高发文数量为8篇,为郭长青,属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重点偏向针刀松解法与经筋理论[13],且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研究均有涉及。M≈2.11,即发文量≥3的作者为针刀治疗肩周炎领域内的核心作者,有25位。(见表3)核心作者发文总量为89篇,在所有节点中,可明显看到1个较大的节点,是以刘乃刚、郭长青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有多位作者参与进行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最大的作者合作网络。在此作者群之外,也有张天民、张强、吴绪平等分别形成了较小的作者群,有一些更小的合作团队,节点只有一条连线,没有网络展开,中心性皆为0,提示合作力量较弱。时间线显示,张照庆等[14]为研究的新生力量,近年的研究重点是针刀疗法在动物实验中的效果研究,主要包括局部组织的基因蛋白表达等。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见到较多孤立的点,各团体之间并无连接网络。这说明针刀治疗肩周炎研究领域的学术合作目前较为匮乏,对相关研究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见图4)
表3 核心作者发文数量表
图4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5 关键词
2.5.1 关键词共现 对关键词进行研究,可以快速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词是文章的精髓,提示了研究方向,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热点信息和前沿资讯[15]。本研究对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针刀治疗肩周炎研究领域内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为保证数据可视化清晰,适当增加时间切片厚度,设定Slice=3,可得节点348个,连线635条,密度为0.010 5,提示网络密度总体较低。关键词的频率以节点的大小呈现,节点数量越大,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代表该关键词在研究领域中越重要,当关键词之间的研究有联系时,以连线方式呈现。连线数量越多越密集,说明关键词研究关系越丰富。连线颜色与节点颜色代表关键词相关研究的时间线。时间越远,颜色越接近浅绿色;时间越近,颜色越接近深绿色。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5。排除必然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肩周炎、针刀疗法后,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临床研究、针刀松解术、综合治理、推拿、手法治疗、针灸、功能锻炼等。上述内容具有较多的研究次数,是研究资料比较丰富的关键词领域。然而,并非所有的高频关键词都具有高的中心性,中心性大小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中心性越高,代表研究发展越频繁。一般认为,在网络结构中,中心性≥0.1代表该节点地位比较重要,对网络起到重要的支撑与枢纽作用。在网络图中,若有节点的外侧呈现紫色,则提示节点中心性较高。突发性高的节点内圈呈现红色,其中,共现网络中临床研究、针刀松解法、手法治疗、综合疗法等关键词中心性较高。这提示在针刀治疗的研究中,常常合并或对照使用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的方式,在针刀松解方式上也有较多文献。相比单一针刀治疗,综合疗法对患者的疗效也受到重视。频数前15的关键词相关信息见表4。
表4 频数前15 的关键词
图5 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2.5.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研究领域内具有相似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形成的互相联系网络。关键词聚类视图配合时间视图分析,可以发现研究领域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6]。在CiteSpace中,集群模块使用一个由边界线覆盖的外壳,根据编号划分出集群的大小,编号越小,集群越大。模块聚类有助于发现针刀治疗肩周炎研究领域的文献研究分布情况及学科前沿,2000—2022年针刀治疗肩周炎研究领域内的研究论文可大致分为14个模块,模块聚类图见图6。模块聚类值(Modularity)Q>0.3则提示网络结构显著。本研究Q=0.876 8,提示关键词聚类定义明确。平均轮廓值(MeanSilhouette)S则代表网络同质性的高低,S值越接近1,同质性越强。本研究聚类S=0.920 7,提示聚类结果合理,该聚类结构显著且聚类结果有较强说服力[17]。在聚类图中,根据时间将模块颜色由浅到深进行划分,聚类编号从#0至#13,编号数字越小,代表该聚类下的文献研究越多,规模越大。近年来(2020—2022年),领域内的研究未出现新的聚类,这说明近年来研究多沿袭以前的聚类研究,并未发展出新的足以形较大聚类且明显的研究方向。关键词聚类表见表5。
表5 关键词聚类表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
基于聚类结果,绘制时间线图(见图7)用以反映领域内聚类的时间跨度,并能通过连线显示出聚类关系。其中聚类#0、聚类#1、聚类#4、聚类#5、聚类#12的跨度时间最长,其时间跨度从2000年至今尚未中断。这提示综述、中医治疗类研究是研究针刀治疗肩周炎重要的主题。针灸、推拿手法类研究的研究时间贯穿始终。除此之外,也有时间跨度较大的聚类,如聚类#2、聚类#3、聚类#6、聚类#7、聚类#9代表的研究领域。关键词在时间线的分布显示,大部分高频、高中介性的关键词集中出现在早期,而后期多在早期关键词基础上进行研究拓展。关键词聚类的关系显示,聚类#0、聚类#1与多个聚类存在明显联系。
图7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2.5.3 关键词突现 研究热点是当前研究的聚焦之处,是在某一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热门问题或专题。突现关键词是指频率急剧增加的关键词。关键词突发性检测能够反映关键词研究热点的转向,体现不同时间段内的研究领域热点的变化[18]。关键词突现图可清晰展示研究热点的拐点。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7.R5软件的Burstness功能对关键词突发性进行检测。(见图8)关键词的突发性增长在早期内容包括痛点阻滞、手法治疗等。中期内容包括护理、臂丛麻醉、液压扩张等。近年研究热点是综述(研究进展)、超微针刀、疼痛评分、运动功能等。相关研究热点文献发表分析图见图9。2014年以来,运动功能与疼痛评分的研究上升趋势明显,属于较高频率出现状态。超微针刀作为新出现的研究领域,发文数量较少且起伏较大。研究进展、超声引导依然处于下降趋势中,但文章总量较多,依然在研究主体中占据重要地位。
图8 关键词突现图谱
图9 文献发表分析图
肩周炎属于中医学中“痹证”范畴。《黄帝内经》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外邪入侵,经络痹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加之患者肝肾亏虚,筋脉失养,或外伤劳损,使肌肉进一步损伤,从而诱发本病。内虚为本,外伤、外邪为标[19]。针刀医学认为,肩周炎的产生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生物力学失调密切相关[20]。由于肩关节局部早期产生软组织损伤后,肩关节周围的结构如肱二头肌长头、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滑液囊在修复保护作用的影响下长期处于异常受力的状态,久之不变,则形成广泛的粘连、瘢痕和挛缩[21]。针刀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为肩周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针刀治疗肩周炎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现状。
3.1 文献时间分布 针灸治疗肩周炎相关的文献数量虽时有波动,但总数不断上升,且2006年至今发展较迅速。这种趋势主要与肩周炎发病率不断上升有关。
3.2 机构与作者分布 领域内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各机构之间缺少合作研究,各机构内部除少数研究团队外,研究者间的合作关系也较为疏松,且大多数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对该主题的研究缺乏持续性。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综述为主,临床研究为辅。研究机构多集中于各大高校及其附属医院,这可能与高校具备强大学术资源和学术队伍有关。目前领域内的高质量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较少,因此应加强领域内研究人员的科研培训,规范试验设计,完善试验流程,从而促进领域内的科学性评价及相关的疗效标准化,从而使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能够更加细致、持久。
3.3 研究热点 目前,针刀治疗肩周炎领域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综述、手法松解、临床研究、推拿等形式。在综述方面,徐星凯等[22]从刺灸法学的角度分析了近年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现状,并比较了针刀、电针、温针灸等针刺方法的应用与治疗优势,提出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应多参照国际公认标准,从而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研究质量。蒋香玉等[23]概述了针刀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的理论基础。针刀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渗出、减少神经递质释放、加速新陈代谢、恢复力学平衡,达到减轻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的作用。蒋海军[24]探讨了推拿结合中医药治疗方案的应用现状,推拿结合针灸、小针刀、中药外敷等方法可达到取长补短的协同作用。在手法松解方面,孙兆印[25]采用C形针刀结合当归四逆汤治疗37例肩周炎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针药联合可提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降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改善炎症因子水平。曹乐卿[26]使用臂丛麻醉下联合针刀手法治疗40例肩周炎患者,结果发现该方法可改善患者VAS评分、疼痛强度评定(PPI)评分、疼痛分级指数评定(PRI)评分。陈健颖等[27]研究发现,小针刀联合推拿可改善肩周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与VAS评分。张晓燕等[28]在一项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中指出,推拿结合针刀治疗肩周炎具有较好疗效。邢光艳等[29]在一项针刀结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Meta分析中研究发现,针刀结合局部药物注射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陈培泉等[30]研究发现针刀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RO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VAS评分。这些研究都在早期和中期活跃,近期并没有产生新的聚类,高质量文献持续减少且机构或作者合作也非常少。虽然早期研究热点丰富,主题广泛,但近年来针刀治疗肩周炎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因此,未来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研究领域应扩大研究的范围。
3.4 研究趋势的变化 针刀治疗肩周炎研究领域大致经历了3个研究阶段,分别是起始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为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节点多、连线密集、中心性强、研究主题较为丰富。这一时期的内容包括针刀松解、药物注射、超声引导、肌肉部位对于针刀效果影响的探讨等,此时是研究领域的起步探索期。第二阶段(2010—2015年)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研究更加深入,包括系统评价、超微针刀等,且至今依然有相关的深入研究。谢敏等[31]纳入12篇文献对针刀与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对比进行了系统评价,证实了针刀的疗效。邢光艳等[29]纳入13篇文献对针刀与药物注射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证实了针刀联合注射的效果。这些系统评价总结了目前临床试验的结论,为针刀治疗肩周炎提供了循证医学支持。李红波等[32]研究发现超微针刀疗法联合胸椎复位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优于毫针联合胸椎复位手法,可改善VAS评分、ROM和ADL。第三阶段(2018—2022年)为深化阶段。研究内容从单纯的针刀转向探讨具体的穴位,从单纯的肩周炎治疗转向注重疾病的分型辨证论治等,同时也包含探讨针刀对炎症因子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此阶段研究新热点相对较少且进展缓慢,但仍受到研究者的注意和关注,已进入研究平稳深化期。
3.5 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研究水平提高,近年来研究者结合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等生化指标对信号通路、分子机制的探究逐渐增多。周丹等[33]研究发现针刀治疗可降低肩周炎模型兔关节滑膜的IL-1β mRNA、ASICI mRNA、TNF-α mRNA表达水平,提示针刀具有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抗炎镇痛的作用。张照庆等[14]研究发现针刀疗法可降低肩周炎模型兔肩关节囊滑膜中IL-6、HLGB1、ASIC3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其基因过度表达。这提示科研思路正在从单纯的临床观察向机理探讨研究方向扩展,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对针刀治疗肩周炎领域内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梳理,然而本研究亦有不足之处,如:本研究未纳入英文数据库如WOS的文献进行合并分析,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片面;本研究未很好地评价研究文献质量的高低,并且统计核心作者群算法的数据未能排除个别作者数据中的自引情况。且基于被引频数的统计方法具有延滞效应,即对于近期发表的高质量研究,其被引量不会很高。今后将对针刀治疗肩周炎领域持续关注,不断完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