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晓梅
(临泽县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甘肃 张掖 734200)
群众舞蹈是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其职责是对基层文化内涵进行继承和发展。群众舞蹈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群众的文化生活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基层服务人员应该引导群众编排舞蹈作品,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活动质量。目前,基层群众编创的舞蹈所呈现的内容常常缺少深刻的含义,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群众的舞蹈基础不够扎实,对专业结构、形象塑造的技巧不太了解,同时,欣赏和进行舞蹈表演的也不是专业人士。当前,群众舞蹈成为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彰显了其所具有的大众化和群众化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的舞蹈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群众舞蹈的宣传要以发展为导向,对群众舞蹈进行相应的改革,提高其审美性与实用性,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必须让各基层工作人员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参与到舞蹈的创作中来。
群众舞蹈涉及大量群众,在编排时需要不断对群众进行培训。在群众舞蹈编排过程中,由于不同人员素质不同、接受能力不同,造成了舞蹈培训进度缓慢[2]。同时,大多数基层干部舞蹈基础较差,对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的掌握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舞蹈的选择范围。同时,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基层文化,但在体育用品方面的投资却不多,基层的体育和舞蹈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对舞蹈节目的热情不高。另外,由于群众舞蹈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娱乐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不强,使观看群众舞蹈的人的观看积极性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群众的心理。
群众是大众舞蹈的参与者和表演者,而他们的基本功往往很薄弱,特别是中老年人,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这就使得他们在艺术的把握和接受能力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就给大众舞蹈的教学和创新带来了困难。
舞蹈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民间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形体语言来表现舞蹈的艺术魅力[3]。舞蹈的编排和创作需要身体语言和情绪的支持,舞蹈编导是在幕后进行的,大众无法看到整个舞蹈编导的创作过程,造成了人们对舞蹈编导创作的认识偏少、关注度偏低。
群众舞蹈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是因为它能传达人民的真情实感,并能引起大众的心灵共鸣。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群众舞蹈的主要功能是健身、娱乐,这也是它特有的魅力。当前,甘肃省的群众舞蹈活动日益活跃,而表演“粗放”“杂乱无章”的现象非常普遍,大量群众舞蹈没有“灵魂”,人们更多地关注身体的动作,这直接影响了群众舞蹈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群众文化机构都在大力发展群众舞蹈,群众舞蹈大赛也从一次次小型的比赛发展到受欢迎的大型活动,但同时,人们对舞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基层工作增加了难度。当前,群众舞蹈编排创作在国内舞蹈比赛中很难获得较好的名次,即使有些基层舞蹈节目也能偶尔拿到不错的名次,但总体来看,近年来,群众舞蹈在编排上停滞不前,并出现倒退的趋势;此外,当地文化服务中心对群众舞蹈编排创作的拨款也十分有限,由于资金的制约,群众舞蹈编排效果相对较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大众舞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许多地方的文化服务中心的艺术创作能力还不成熟,演员也很少,大部分都是靠业余演员来进行表演,他们的专业性和基本功都不如专业的舞蹈队,很多基层群众舞蹈在编排的时候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琢磨主题、眼神、表情等细节,这些都对基层群众舞蹈工作的顺利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审美观念也逐步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舞蹈作为一种健身运动的重要方式,其优美的曲调和节拍不仅继承了古代的形体表演艺术,而且成了人们消遣的重要方式。因此,群众舞蹈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有效提升当地文化服务中心的群众舞蹈组织编排工作进行探讨。
舞蹈和音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没有音乐的舞蹈是没有节奏和灵魂的,选择正确的音乐节奏是编排良好舞蹈的基础,因此,群众舞蹈编排人员要选取正确的音乐形式,充分理解舞蹈乐理知识,针对群众性舞蹈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最好选取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音乐作品,对于甘肃人民来说,可选择当地人耳熟能详的音乐和舞蹈,例如《青溜溜青》《荷花颂》等,在舞蹈和音乐的选取上,要结合当地基层群众的爱好,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保证舞蹈音乐选择合理。并且,要与基层群众紧密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舞蹈形式的好坏;同时,要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使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欣喜与愉悦,真正感受到参与舞蹈表演所带来的快乐。
团体舞蹈在编曲、创作时,涉及人员、道具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编者可以通过大量的工具为群体舞蹈增添更多的表现形式,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的价值和思想意蕴。而现实中出现的舞具损坏、数量不够等问题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热情。另外,基层编导人员在挑选道具时还要注重道具使用的难度。由于参与演出的人数众多,年龄大、活动范围有限,因此,编导人员需要在节目中选择合适的道具,并进行反复的比较,以减少最终演出时的错误。通过不断的探索提高整体的表演水平和效果。例如,在表演甘肃歌曲《刮地风》时,以西北舞蹈为代表,可以选择红袖子表现豪迈的歌喉,或利用腰鼓、手绢进行表演,也可以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把西北文化场景投射到荧屏上,运用各种方法凸显西北民族文化的特点,提升整体的感官效果,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加深对舞蹈主题的理解。
在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要确定事件、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了让演员进行完美的展现,应该把上述内容按叙事法的编排方式说清楚。就甘肃文化服务中心的群众舞蹈编导而言,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要确立舞蹈结构,阐明其排列、内部组织,以确保其基调符合大众精神。第二步是通过将舞蹈的思想化为艺术表现形式传达其精神与实践价值,并从舞蹈编排的角度阐释其内在的文化与精神。第三步是舞蹈表演要层层递进,让观众有沉醉的感觉,进而跟着节目的内容体会剧情的发展,让观众在看完之后有更多的思考。不过,在这一阶段,需要编排人员在设计与转换上下功夫,使其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
在对舞蹈的结构进行加工的同时,还要突出主题,使整体的舞蹈元素都为主题服务,并最大限度地利用道具、音乐来达到最佳表现效果。一些演员本身的舞蹈功底较差,设置一个标准可以降低表演难度,通过使用道具来展示人文情怀和地域特色,从而对动作的表现起到支撑作用。音乐的选择也要与整体的旋律相符,音乐对人的感官刺激作用不可忽视,舞蹈的表现必须有音乐来渲染,才能增加观众的代入感,音乐要配合情绪的起伏,不要用太含蓄的歌曲,尽量选择风格积极的歌曲,这样才能提高观众的热情和参与性。
与专业的表演不同,群众舞蹈中的人物形象要具体,不能太抽象,要让大众一眼就能看懂,角色的刻画也要简单明了。另外,人物的性格也要尽量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大众的共鸣,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要更贴近大众,不能过于突出个人化和异类时尚色彩。舞蹈作品要贴近生活,前卫、个性的形象往往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满足对舞蹈艺术的宣传要求。另外,在人物形象上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表现出时代特色,不能过于追求技术和技巧。比如,广场上的歌舞《中华吉祥果》被用于表现甘肃人民庆祝二十大胜利召开,该舞蹈以祝福祖国、歌颂民族团结为主题,以欢乐、热烈的广场舞蹈形式表现了各族儿女深厚的爱国情怀,团结拼搏、共创辉煌的信心,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群众文化艺术的直接体现。这种贴近生活的艺术创作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舞蹈艺术创作者,在人物的选取上一定要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生活,在选择舞蹈题材、塑造人物时,既要体现新意,又要做到情感上的升华,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在编导和创作群众舞蹈时,首先要确定音乐形式,其次要掌握好舞蹈的各个动作和基本节拍。其中,舞蹈动作要能够反映音乐与舞蹈所要传达的情感与思想。从内容层面而言,创作群众舞蹈的第一步是明确舞蹈的内容和主题,从而指导舞蹈的各部分的编排,并为舞蹈的编排提供指导。在选题的时候,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尽量选取积极正向的题材。只有这样,作品才会被大众所喜爱,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在后期的编排中,舞蹈动作要贴近整体的主题,使舞蹈主题更突出,把舞蹈主题更好地呈现给大众。第二步是进行舞蹈结构的编排与设计,要保证整个舞蹈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很高的舞蹈技术,还要对每个动作进行仔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创作一支适合大众需要的优秀的舞蹈,向大众传播正能量。
群众舞蹈与职业舞蹈不同,它的主要目标是使表演者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对群众舞蹈的文化内涵的阐释。当地的文化服务中心编导工作者应注重对舞蹈内容的阐释,增强其文化感染力。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教学,使大众的舞蹈鉴赏力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注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西北地区的腰鼓、红绸等,具体作品可以参考《下四川》《丝路花雨》等,融入敦煌元素既能增加舞蹈的表演效果,又能增加观众的文化知识。编舞者既要注重舞蹈的生命,又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才能使舞蹈形式实现多元化发展,为舞蹈编排事业注入无限的生机,促进民间舞蹈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我国群众舞蹈发展迅猛,急需一批基层舞蹈编导人才。与此同时,民间舞蹈的流行也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活力,但它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必须在积极的引导下传播,这就要求当地有关人员从提升自身素养方向出发,为舞蹈结构、内容、主题等要素的创作提供支持,更要贴合群众需求,在原有的舞蹈作品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将传统舞蹈文化与当代舞蹈作品有机结合起来,以多种表现方式加以诠释,突出舞蹈与音乐的搭配,合理使用舞蹈道具,增强舞蹈的动作意蕴,以推动群众性舞蹈的持续发展,进而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建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