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虹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10)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借助舞蹈、文学、美术及音乐等独特的艺术手段塑造鲜活的艺术形象,是一种具有特殊教学及审美价值并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的艺术形式。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最接近人类生活的便是戏剧,戏剧能最大程度上充沛人的艺术情感和思维逻辑。如今“戏剧疗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从这一层面上讲,戏剧教育便是一种可尝试的、良好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但从目前高校《戏剧鉴赏》的普遍教学状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似乎还有一定距离。
现阶段,高校《戏剧鉴赏》公共艺术课程整体教学现状有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对传统戏剧艺术学习兴趣不高;二是课堂教学内容以理论讲解和影像观看为主,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互联网技术、电视、电影、短视频,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学习、交流工具,他们与传统戏剧接触很少。无法在社会生活中接触戏剧基本知识,将会造成很多高校大学生丧失观看戏剧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对高校大学生戏剧审美影响较大,快节奏、碎片化的短视频与传统戏剧作品区别较大,高校大学生在接触经典戏剧时观看兴趣和专注度不够高,影响教学质量。
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教学模式受以下三点限制。
首先,教学时间短。《戏剧鉴赏》公共艺术课的课时通常无法放映一整部戏剧,限制了学生学习戏剧的时间。其次,戏剧影像的表现力不足。观看戏剧影像和身临其境观看戏剧的感受截然不同,由于戏剧影像镜头语言比较单一,高校大学生在观看时难以全情投入;最后,教学形式受限。常规《戏剧鉴赏》课教学形式分为理论讲解和戏剧观赏两种,而戏剧艺术重视真实性和戏剧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如果学生仅仅是听老师讲戏剧和单纯地观赏戏剧影像,戏剧学习效果便不会达到理想效果。
理论文本是戏剧艺术的基础,戏剧影像是戏剧艺术的最终呈现,中间缺失实践的过程,便容易产生“理论文本”和“戏剧影像”之间的割裂问题,使高校大学生难以体会戏剧艺术的魅力。
大部分高校《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为非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戏剧艺术。因此,在教学环节设计阶段,他们很难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核心教学目的,导致课程创新性不够;在授课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缺少对所授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本课程通过鉴赏戏剧经典作品,使高校大学生了解戏剧名家名作,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陶冶性情,丰富心灵,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充实精神世界的同时,使他们学会赏析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艺术感悟能力。
理论是对经验的实践总结,是一种科学的归纳,只有从理论出发,才能正确地认识并指导实践,即理论指导实践[4]。如以易卜生《玩偶之家》为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戏剧分类、批评理论、历史要素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明确何为西方戏剧?戏剧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国内外优秀的戏剧有哪些?该戏剧创作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加深对这一戏剧作品的理解程度,为之后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戏剧文本是一部戏的母本,是读者了解故事的核心材料,它详尽、真实地体现创作者的主要意图和创作思路。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积极的引导,使他们全面地了解剧作的戏剧冲突,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故事传达的思想,详细分析和解读戏剧文本以及故事结构、情节设计等细节。
通过观看戏剧影像,能够更直观、真实地再现戏剧文本,实现色彩、场景、人物、对话、音乐等的有机结合,让戏剧动起来、活起来,增加戏剧的真实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相较于学习枯燥的戏剧文本,观看戏剧影像似乎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习惯,能加深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如在曹禺《雷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该作品的舞台剧、影视剧、电影等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多视角出发加深对《雷雨》这部戏剧作品的了解程度。
撰写戏剧评论是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影评、书评一样,任何类型的评论都是对不同艺术形式或表演的批判性分析。戏剧评论不只是简单地对一部戏剧作品进行概括或描述,而是需要通过理性深刻的分析来发表并充分论证自身的观点。这要求学生要具备扎实的戏剧基础知识储备和对剧作文本的透彻理解,以及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
如在撰写《哈姆雷特》的戏剧评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剧作人物的身世命运、心理冲突等方面出发,分析哈姆雷特矛盾性格的原因。同时,只有充分了解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才能够真正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塑造。由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倾注了过多的人文主义思想,美好的理想和不堪的现实使哈姆雷特的性格发生了巨变,其悲剧人生也是由此展开。“意象描写”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哈姆雷特》中运用了很多意象。作为一部杰出的戏剧,《哈姆雷特》展现了极致的戏剧美学,它不仅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走向没落,而是在时代的更迭中愈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戏剧艺术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着观众的面表演故事的艺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有段著名的论述:“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中使用;借人物的动作来模仿,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卡塔西斯通常被译为“净化”“宣泄”“陶冶”等含义。戏剧表演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扮演者和观众通过与剧中人物“共情”,达到宣泄、净化、陶冶情感的目的。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结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戏剧鉴赏》授课接受群体,可以尝试以三种教学形式将戏剧表演引入课堂。
分角色诵读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戏剧教学方法。教师首先需要列出诵读戏剧段落所有角色,然后由学生自荐或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合理分配角色。分角色诵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激情,使其迅速代入语境和故事,把握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例如,在《哈姆雷特》教学中,可以选择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之间的经典对话片段进行练习:
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奥菲利娅: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
哈姆雷特: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
本场戏中哈姆雷特这一台词是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对话,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熟悉度,并通过深挖人物语言内涵,来体会哈姆雷特这一人物的心理冲突。
戏剧的创造与再创造是通过舞台表演体现的。尝试组织学生排演经典戏剧片段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戏剧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排演一些表演性强、受青年学生喜爱的当代戏剧作品。例如,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便是一部广受青年群体追捧的优秀先锋戏剧作品,在中国大陆创下小剧场话剧的演出纪录,被誉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该作品表演语言夸张并极富感染力,注重用台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如,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孟京辉的《思凡》以及饶晓志的《你好,打劫》等都是适合排演的先锋戏剧作品。
戏剧通识教育中的戏剧表演,并不要求学生能达到专业的表演标准。而是通过课堂舞台排演,达到共情共融的效果。通过此种方式拓宽自身想象力和创作力,从而进一步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在《戏剧鉴赏》教学中,可以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影视作品等为蓝本,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戏剧改编。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课堂作业等形式组织学生分小组对其他文学体裁作品(片段)进行改编。在选择作品时要注意控制篇幅,突出矛盾冲突。如《史记·荆轲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片段;《鸿门宴》中刘邦赴会的片段;《我的叔叔于勒》中轮船上的场景片段等。选定作品(片段)后,学生需对台词进行提炼,对场景进行补充,根据所学戏剧基本知识完善剧本,并在课堂中进行戏剧排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迁移能力,提升戏剧理论认识。
在以上教学形式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戏剧创作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素材,在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教学形式的开展需要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利用社团、比赛、演出等活动形式,以课内教学心得为基础,鼓励高校大学生集合兴趣爱好和时事热点,进行戏剧创作,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种方式不仅能使参与创作的学生体验到戏剧魅力,获得精神洗礼,更能带动观看的学生感受戏剧魅力、陶冶情操。
戏剧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肢体表现力、组织协调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消除负面情绪,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完成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戏剧教育应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以培养戏剧鉴赏能力和艺术感悟能力为目标,在课堂中引入多种形式的戏剧表演活动,并结合课外丰富多彩的戏剧创作,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大学生的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