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峰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写道,古希腊的乐池有以近似圆形的圆弧形建筑构成的看台。在古希腊剧场的设计里,舞台和乐池是相切的关系,同时,从设计建造中可以看出,舞台近似圆满无缺的圆形,其尽可能追求完美的几何关系。古希腊剧场中,乐池处于核心,舞台和景屋是主次补充关系。修建剧场最先考虑的因素是集市广场与巴西利卡的建设,之后才考虑剧场的选址。剧场的修建还要考虑公民的健康问题,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低,过度的集会活动会诱发传染病。所以,剧场设计者为了避免南面不能受到太阳的直射,并综合考虑风向和阳光等因素,避免乐池空气不流通,出现闷热、不透气的情况。
古希腊人在建造剧场时被建筑材料所限制。因为建筑材料单一,古希腊建筑师只能结合石材属性与技术水平修建小柱距的建筑,选用坚固的花岗岩、汉白玉、大理石等为主要材料,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石材体量大,容易就地取材、修建剧场。通过考察自然地形,古希腊人民选择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修筑剧场。埃比道拉斯城邦坐落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纳夫普利昂上,但该岛频繁的地震会时常引起海啸和火灾。公元552 年发生的巨大的地震将埃比道拉斯剧场深深掩埋起来,使它免遭岁月侵蚀和战乱破坏,才能奇迹般地保存至今。
埃比道拉斯剧场位于城市东南方向的斜坡上,剧场依山而起,绿树成荫,结构恢宏,是以一排排规整的大理石修建的,座位排列整齐且层层递进升高,是古希腊传统的圆形露天剧场形制,如同一把巨大的折扇映像在眼前,让人充分感受到剧场的建筑之美。埃比道拉斯剧场共有55 排座位,可同时容纳1.4 万人参加大型集会活动。此外,埃比道拉斯剧场用一条过道巧妙地把观众席分割为两个部分,区分出官员和祭司的专座。而最下方的舞台中央是酒神祭坛,它的直径有二十余米,且有长为26米的背景墙,可惜的是,现如今只保存下舞台两侧的大理石门廊。
古希腊早期露天剧场没有反射装置,收声效果差,而公元四世纪的埃比道拉斯剧场露天剧场(Theater at Epidaurus)完美解决了收声问题,将舞台的音效传递到剧场每一个角落,剧场也因收声效果极佳著称。针对剧场的音效之谜,来自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员通过考察和计算发现,埃比道拉斯剧场的座位是以半圆形的阶梯结构安排的,其形成了一个声音的过滤器,有效抑制了噪声,使之能更好地接收演员的声音。直到现在,希腊依然于夏季在此举行古希腊戏剧演出,其同时还承担着雅典艺术节分会场的功能。
除此之外,古希腊建筑设计师在剧场设计中不但考虑到视觉、听觉,还考虑到安全疏散和排水问题。在古希腊剧场,乐池和座位的相接处常常有宽约1 米的排水沟。因为剧场规模极大,这种设计可以避免大雨造成积水,破坏剧场。
迈锡尼文明时期成为古希腊历史文明的重要转折时期,迈锡尼城的发展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堡垒式宫殿为主,王宫修筑得恢宏壮丽,城池四周修建了坚固的保护城墙。院落铺设石板,院里房间各式各样且周围有列柱,地面由水泥绘画作装饰,屋顶有四个大柱子进行支撑,中间放置火炉。迈锡尼文明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后期,迈锡尼城便是在这一阶段诞生。迈锡尼城是由数个村落组成的城镇,外围有保护都城的城墙,城墙主要以巨石堆砌而成,墙体上会修筑一个人造石门,整体门楣呈三角形,在石头上刻有一对石狮子,起着守护和装饰的作用。
在迈锡尼卫城王宫遗址使用的材料上,我们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壁画、柱廊和地板绘画等。迈锡尼卫城修筑城墙的建筑材料都是未经加工的花岗岩,碎石块充当粘合剂,这些花岗岩一块块叠放在一起,构成硕厚的墙体,在古希腊语中,这种修建墙体的巨石被叫作“塞克罗比”,象征着独目巨人,隐指迈锡尼卫城是古希腊巨人神族修建的,体量巨大,人们不难从迈锡尼卫城的建筑中感受到迈锡尼人的原始洪荒蛮力,这与希腊城邦时代的建筑样式大相径庭,根据考古发现,在狮门附近发掘出19具属于皇家的骷髅和其他遗物。这些骷髅无论男女都佩戴黄金装饰品,装饰品有造型丰富的青铜锡、琥珀、象牙,图案丰富的花瓶、彩陶与刀剑匕首等,同时,还有诸多由黄金做成的图记、戒指、别针等文物。由此,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冶金工业空前发达。在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金银工艺品,它们分别是刻绘狩猎与战争的凹雕,纯银制品的牛头。而令人惊叹的是,金工制作的两把青铜匕首上面镶有琥珀金和点缀光亮的黄金,并雕刻了狮子追逐豹子或与人相斗的情景等。
其二,迈锡尼宗教影响巨大。迈锡尼人相信人有来生,他们把死者生前诸多宝贵物品皆送入墓中陪葬,将死者卷曲送入瓮中安葬,一改英雄时代的火化习俗,这都可以看出迈锡尼宗教深受克里特文明的影响,总之,古希腊宗教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希腊宗教的日趋统一,对希腊文学艺术和手工技艺的发展,对希腊文明的跨越式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迈锡尼线形文字被发现,虽然许多内容还没有被破解,但也弥补了古希腊文明历史上文字的空白,对学者研究古希腊历史文化提供了依据,加快了古希腊戏剧文明的演进。除泥板以外,在特洛伊发现的石板雕刻着的迈锡尼线形文字都是人名和地名,没有一个是荷马所记载过的人物。纵然如此,有一点可以肯定:荷马史诗的语言发源于迈锡尼时代。
迈锡尼城成为古希腊城邦的一个标志,为古希腊文明演进到辉煌时代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戏剧文学的发展。
1945 年埃比道拉斯戏剧节诞生,首届开幕式作品是《希波吕托斯》,由迪米特里斯·戎提利斯执导。同时,埃比道拉斯剧场一直遵守着只上演古希腊戏剧的传统。此后,在20 世纪60 年代,埃比道拉斯成为古希腊戏剧的最终表演场地。从戏剧发展的角度看,在20 世纪60 年代,埃比道拉斯的剧场演出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从现今角度来看,单纯的戏剧题材存在构思和审美单一的问题,为了打破陈旧题材的“禁锢”,电影导演米哈里斯·卡科伊亚尼斯大胆改革创新戏剧题材,将戏剧的表演形式与舞台布景巧妙结合,直接刺激了古希腊戏剧“新形势”的发展,巩固了古希腊戏剧的地位。
1962 年,电影《厄勒克特拉》上映,影片中,厄勒克特拉作为地位尊贵的公主下嫁给平民,这一剧情设定增添了戏剧文学的多样性。同时,这部影片的服饰与20 世纪60 年代希腊农村居民的日常服饰类似,并选用标准的希腊民俗舞蹈动作。卡科伊亚尼斯打破了戏剧以往的墨守成规的“教条”,将重心从皇室贵族转移到平民身上,折射出精英艺术形式的折衷主义与唯美主义自然过渡到“自我”表现的趋势,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认同,并思考作为个人或公民应当如何行动等问题。
古希腊民主制的完善彻底打破了国家剧院的垄断地位,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与90 年代期间,埃比道拉斯剧场出现了新的美学风格,逐渐舍弃后浪漫主义和仪式化的风格。同时,因为新的译本和导演的出现,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得到更新,另外一种风格诠释着古希腊戏剧的发展。在1972 年到1997 年间,人们对古希腊戏剧的认知出现了大幅度的改变,民众通过戏剧表演的剧情对政府有关行为进行抗议,在不同场地进行演出实践,如在仓库和有其他用途的特殊空间,人们也在埃比道拉斯剧场搭建了无数的舞台布景进行实践。
随着埃比道拉斯戏剧节的蓬勃发展,埃比道拉斯开辟出第四个区域用于演出,在2007 年,这里就已经有了雅典音乐厅、希腊国立剧院和希腊国立歌剧院。近年来,埃比道拉斯艺术节又开放了不同的区域,像广场、画廊、社区以及考古遗址等,构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空间。埃比道拉斯艺术节甚至还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推出了与埃比道拉斯相关的学堂项目、古代戏剧国际夏令营等,希望为悲喜剧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新方向,紧密结合过去与现在、历史遗产和当代艺术。纵观整个埃比道拉斯艺术节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重新解读古希腊戏剧的“现实”意义,并要与多方平台合作,携手探索全新的戏剧演出形式。
古希腊戏剧形式比中国戏曲完善得更早,构建了独立的舞台形态和戏剧基础理论,包括剧场工程建筑体系。古希腊政府大力扶持戏剧发展,使之成为人人可以参与并表达英雄崇拜和民族激情的大型集会活动,深刻突出地表现了古希腊剧场文化的发展历程。戏剧的社会意识形态问题主要集中在宗教信仰和艺术形式等方面,彰显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展现了中西方舞台审美的差异。东方审美的有机整体观念注重对艺术整体的把握,而西方的思维通常是根据有效标准来审视艺术,注重重现美好生活的“真实”性。从西方戏剧形式的客观角度来看,戏剧美学理论决定着舞台甚至是剧场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戏剧方式的更迭转换,同样,东方戏剧的发展也有独特的社会习俗性与自身传统性。
希腊国家的历史发展具有独特性,尤其在地中海地区的大动荡时期,迈锡尼国家被消灭了,并彻底消失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导致希腊人不得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学习有关的政治文化,摸索创造出适合他们需要的国家形态,这个新的形态就是古典时代的城邦文明。古希腊埃比道拉斯剧场是古剧场当中保存最完整的剧场,是人类建筑历史文化的瑰宝。作为后代戏剧传承者,我们应该把握人与剧场的关系,这便引出了剧场到底是为观众修建的还是为剧作家修建的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古希腊城邦文化影响着剧作家,而剧作家以戏剧的形式把城邦文化传播给民众,反哺城邦文化,二者构成生态共存的关系。古希腊剧场的建筑设计也与戏剧文化形成一个整体,包括独特的设备功能和非凡的音响效果等,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而演员则成为两者沟通的桥梁。目前,古希腊戏剧依旧渴望与世界先进的戏剧文化沟通,用自己独具魅力的戏剧语言影响观众,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参观古希腊戏剧表演的场所及早期的布景,感悟它对当代剧场建筑形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