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静文(安徽省临泉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我国猪肉产品消费、生猪存栏和出栏量位居世界首位。当前,随着我国猪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猪规模化养殖程度逐步提升,但随着猪养殖数量增加、养殖密度的提高,生猪贸易愈加频繁,导致猪疫情频繁。近年来暴发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非洲猪瘟等疫病给我国猪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在猪规模化养殖中,猪疫病的防控十分重要。在猪疫病的防控措施中,生物安全防控是重要的措施,具有防止病原传播扩散、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提高猪生产性能等优势。笔者对规模化养猪场猪疫病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为规模化猪场开展猪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生猪生产从家庭庭院饲养转型为较大生产规模的养殖,随着养殖模式的改变,猪健康和疾病的管理出现了新的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无特定病原体养殖场的概念开始出现,并产生了现代生物安全概念。随着生猪养殖技术的发展,生猪生产呈现集约化的趋势,大规模养殖场往往需要更少人员从事相关的工作,同时生猪及猪产品的运输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在集约化的大规模养殖体系下,若在猪场内引入新的病原可造成更为严重乃至灾难性的后果,对生猪养殖业乃至其他动物的健康均可能造成危害。当代,生物安全的概念为降低病原体的传入和传播措施的应用,保证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的关键是繁殖病原在养殖场之间或养殖场内传播,因此,需要了解病原的流行病学,尤其是传播途径、病原在环境中的稳定以及可能的污染物和传播媒介。
1.针对养殖场外的生物安全措施。针对养殖场外的生物安全措施可理解为将养殖场和外界可能的危险环境隔离开,这意味着需要物理屏障禁止某些动物、人或车辆等进入。
(1)动物引入安全。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引入种猪、仔猪、精液、胚胎等,这些动物和生物制品可引入新的病原体进入猪场。在当前的猪养殖体系中,为了保证猪群的生产性能,则需要淘汰老、弱、病猪,引进新的种猪,通常这种群体更换的频率为2~2.5年1次。有些猪场则采取购买精液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改良。在新引进生猪、精液或胚胎时极易造成病原的传入,并且引入频率越高,病原引入的风险更高,原猪群的群体免疫水平将会受到冲击。因此,引进猪的管理和检疫是保证动物引入安全的重要措施,可有效降低动物引入后病原体传入的风险。规模化猪场应建立好隔离区,隔离区与养殖场主体养殖区应隔离开来,并单独进行饲养管理。对于同一批次的猪做好采取全进全出的方法,以减少因新批次生猪的进入而导致原有后辈母猪风险增加。隔离区应距离猪场不少于1000米才能有效降低病原的传入,该距离是目前认为主要病原体空气传播以及啮齿类、蚊虫等传播媒介的安全距离。此外,隔离场和主体猪场之间应避免人员流动,因为猪场工作人员的衣服、鞋等可机械性的携带病原,因此各进出隔离区和主体养殖区均需要更换衣物并消毒,有条件的猪场也可分别安排专门负责隔离区的工作人员,从而减少人员流动造成的病原传播。此外,生猪隔离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隔离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主要疫病的潜伏期、疫病传染期持续时间、诊断时间等。在隔离期间,要每天检查隔离猪群的状态,并根据可能出现疫病或病原检测阳性结果制定应急计划。在隔离期,还应做好检疫工作。检疫的目的是避免引入动物传入病原体,因此,减少原有动物和引进动物接触。同时,还应做好隔离期猪群免疫工作,以提高引入群体的免疫水平。
(2)人员和车辆管理。进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是猪场引入新疫病的重要途径。养殖场应根据养殖模式和具体情况制定人员和车辆的管理制度。进入猪场的人员的衣物、鞋或人员自身可能携带某些病原体,如沙门氏菌、短螺旋体、流行性腹泻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感病毒等。因此,对于进入猪场的人员应做好登记等,非必要人员应禁止进入养殖区。另外,猪场管理人员还应正确划分猪场的清洁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猪舍、饲料仓库、水房等与猪直接接触的地区等。污染区主要包括粪便处理区、人员生活区、办公区等。污染区和清洁区应设置有过渡区,用于人员和车辆的消毒。对于进入猪场的车辆,也应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不需要进入的车辆,如工作人员车辆、参观人员车辆,应停在场外停车区,猪场运输车辆可以进入猪场,但也应进行分类管理。同一辆运输车不可用于不同养殖场生猪的运输,运输粪便的车不可用于生猪的运输。此外,还要有计划地进行车辆的消毒清洁工作,应在车辆进入猪场前清洗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尤其是车辆轮胎要进行仔细的清洗,之后在猪场门口的消毒池进行消毒。
(3)其他动物和传播媒介管理。在猪场中啮齿类动物、蚊蝇、鸟类等可机械性传播多种病原,也可能是某些病原的贮藏宿主,如非洲猪瘟病病毒、弓形虫、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等,因此要开展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动物和蚊虫传播病原。首先,应在猪场附近设置高墙、围栏等,防止野生动物、犬、猫等进入猪场。其次,在蚊虫滋生的季节应做好驱虫工作,可使用杀虫药对蚊虫活动频繁的场所或藏身场所进行喷洒驱虫,也可设置灭蚊灯、粘蝇板等装置物理驱虫。猪场内的场所应做好地面硬化工作,防止啮齿类动物进入猪场,若有啮齿类动物活动的猪场也可使用捕鼠笼、捕鼠夹等进行控制。
(4)饲料与饮水的管理。饲料和饮水也可将病原体带入猪场。在正规的饲料工厂,饲料会进行热处理以消除可能存在的病原,但部分猪场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可能使用劣质饲料,甚至是泔水喂养猪,从而导致部分病原传入,如非洲猪瘟病毒、猪水疱病病毒等。此外,在饲料运输途中也可能被污染,如使用运输生猪或粪污的车辆运输饲料。因此,应采购正规厂家的饲料,不使用泔水、劣质饲料,饲料运输车应采取专车专用,防止饲料被污染。猪场的饮水也可能引入病原,如老鼠或其他动物污染水源、猪场粪污污染水源等。因此,应使用干净的水源作为猪场用水,必要时可安装水处理系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质检测,以保证猪场水源安全。
2.对养殖场内的生物安全措施。
(1)消毒和清洁。消毒和清洁是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清洁和消毒可减少人员、车辆、环境和器具上病原数量,从而降低病原体在不同生产区内的传播。在每批猪出栏后,应对猪舍地面、围栏、养殖器具等进行全面的消毒。对于猪养殖中需要共用或重复使用的器具应在适应前后进行消毒。此外,食槽、水线等应进行定期消毒。粪污、动物尸体、可能携带病原的分泌物等应先进行消毒后在进行无害化处理。
(2)患病猪的诊断与处理。快速有效的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有助于防止疫病传播。在疫病传播的早期发现病猪有助于降低疫病造成的影响,也有利于疫病的控制。患病动物可直接或间接传播病原,导致易感染动物发病。因此,当发现猪群中存在感染病原或患病猪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对全群猪进行检疫,将阳性猪和病猪隔离饲喂,接触过病猪或阳性猪的猪应隔离观察,避免其接触其他健康猪。必要时应进行药物预防和紧急疫苗接种并做好记录,从而降低猪群的发病率。
(3)粪便处理。猪粪便中可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寄生虫虫体和虫卵等,当其未经处理直接排出后可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因此,需要做好猪粪便的收集、储存和处理工作,避免猪长期接触粪便。猪粪便可采用堆积发酵等方法减少病原微生物和虫卵数量,粪便处理场地应远离生产区和水源。被粪便污染的垫料、饲料等也应进行相同的处理。
(4)尸体处理。患病猪的尸体时病原的储存库,可向环境中释放大量的病原。因此,应根据猪发病原因和尸体情况进行深埋、焚烧、化制等无害处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猪养殖业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极大地提高我国猪养殖业的生产效能。随着猪养殖数量的增多,猪疫病的防控工作的高效开展尤为重要。在猪疫病的防控工作中,要制定好生物安全管防控措施,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的传播扩散,降低由疫病造成的损失。猪场管理人员应认识到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的重要性,根据猪场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措施和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以保证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的正常开展,以降低猪疫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