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科技馆提高科普服务能力的路径研究

2023-10-24 02:14孔晓梦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3年7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技馆研学

孔晓梦

(南宁市科技馆,广西南宁 530028)

0 引言

2021 年12 月7 日,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这对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以及落实“双减”工作意义重大[1]。2023 年2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落地、科学教育的不断深化,各地科技馆纷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充分挖掘科普教育资源,开展了馆内馆外、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以丰富青少年的课后生活,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科技馆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重要责任,是实施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科普活动,能够深化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然而,在新形势下,目前的科普活动逐渐不能满足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科普活动形式单一、基层科普能力薄弱、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逐渐显现出来[3]。本文通过研究科技馆如何创新科普活动内容和载体,利用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实施,不断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服务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对科技馆行业在“双减”背景下开展科普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1 “双减”背景下我国科普活动现状

科技部发布的2021 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各类机构组织线上线下科普(技)讲座为103.82 万次,吸引33.80 亿人次参加,比2020 年增长108.24%;举办线上线下科普(技)专题展览10.07 万次,共有2.05 亿人次参观;举办线上线下科普(技)竞赛3.68 万次,参加人数达7.26 亿人次,比2020 年增长294.22%[4]。随着2021 年“双减”政策的颁布,课外活动、研学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科技教育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需求日益旺盛。各地学校积极对接联系科技馆,围绕科技制作课程、科学探究研学、科学家精神宣讲、科普展览等开展馆内馆外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扰。

1.1 以科技馆参观为主,与学校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全国各地纷纷把研学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掀起一股浓厚的“研学热”,科技馆也成为“香饽饽”。众多学校纷纷前往科技馆开展研学活动,将之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但从实际结果来看,研学活动的成效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研学形式单一。科技馆自身对研学活动的策划不够,为学校提供的科普研学活动形式单一,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和科技创新教育的手段主要以参观科技馆为主,青少年容易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二是校内外有机衔接不够。研学活动过程中提供的讲解内容往往是围绕场馆的固定展品展开,未能与课本知识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而依托课标开发具有科学特色的精品研学体系更是少之又少。三是研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采用一套讲解词或执行同一套研学活动流程,对学生接受科普知识的情况缺乏后续跟进了解,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只游不学”的情形。

1.2 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科普教育力度不足

一是从财政投入来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科普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基层科普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城乡之间的财政投入差别导致城乡两级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规模和质量大相径庭。二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看,存在村镇科普设施不完善、硬件水平落后,缺少乡镇科技馆、实验室等情形;个别学校有科普场地、科学仪器,但囿于基层科普人员招募难、数量匮乏及科学教师技术技能水平低、无法熟练使用科普教具等因素,持续的、高质量的科普活动难以正常开展[5],学生接受的科学知识普及和获得的科学素质提高程度有限。三是从受众主体来看,农村家庭的科技创新教育意识普遍不高,其重心是孩子的学科成绩,鼓励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在基层农村开展科学活动处于“吃力不讨好”的窘境。

1.3 学校科普活动需求激增,科技辅导员缺口大

各地随着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了、课业负担变小了,学校对高质量的科普活动和科学教育需求也随之增加,由此带来的是科技社团、科普活动安排增多与科技辅导员数量不足的矛盾不断加深。一方面,仅靠校内师资力量,难以充分保障学校科普服务需求。各个学校编制总量受控,中小学校科技辅导员大多从语文、数学等各学科老师中产生,这些老师的精力有限,本身承担的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身兼数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科技辅导员的激励政策不够,对科普专业人才的培养前瞻性不足,校内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现有科技辅导员的科学素质难以支撑高质量科普活动的开展。

1.4 线上教育活动刚刚兴起,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对数字科技馆建设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地方的数字科技馆建设刚刚起步,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网上科普活动尚未形成规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不够丰富。虽然在某一时间段内,以某个科学热点或前沿事件为基础,开展了线上科学传播活动,但是线上科普活动的方式比较简单,仅是一些简单的科普图片或科学视频的展播。二是与实际需求不符。现有的线上科学传播活动大多是由科技馆工作人员自行组织策划,事先并没有调研摸底了解掌握学校在开展“双减”工作中对线上科普活动的实际需求,未能策划提供有针对性的线上科普活动,学校对这些活动的兴趣不大。三是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未搭建起面向学校师生的科普活动在线注册平台,科技辅导员通过线上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渠道有限,并且很少有比较完整的系统和常态化的线上科普活动持续向公众开放,导致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2 利用科技馆科普资源助力“双减”的主要实践

科技馆拥有各类优质的软硬件科普资源,如展品、展览、活动、实验器材、科学课程等,要积极依托场馆的科普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助力“双减”政策有效落地。

2.1 依托先进展品启发科学热情

科技馆内的展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是开展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的基础。在“双减”政策下,科技馆要充分挖掘展品内涵,精心组织开展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参观科技馆时通过亲手操作体验、亲身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更好地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及科学探索过程的奇妙,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此外,要结合当下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引进更先进的科普展品,如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普展品,向公众展示我国自主研发的最新科技成果、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实践,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渴望,让青少年在“双减”环境下得到更多的科学启蒙。

2.2 开发研学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中国科协“十四五”期间人才工作规划》谋划了14 个工程及48 项重点举措,其中一个重要工程就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该工程提出推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并要求积极倡导“动脑、动手、交流、合作”的科学教育理念,开展馆校合作提升活动”,打造“主题研学”“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等品牌活动。科技馆作为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应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开发科普研学活动,使之成为加强基础学科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要坚持“特色鲜明、定位明确、衔接有效”的原则,可将科普活动与学生课余生活相结合,将科普知识与学校课标相衔接,与学校共建活动实践平台,打造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展教活动,整合馆内、校内科技辅导员教育教学资源,从青少年的兴趣出发定制研学“菜单”,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大力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发现、学习研究,营造课上动脑、课后动手、主观和实践相结合的研学氛围,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欲望,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

2.3 策划主题展览培育时代新人

科学家精神与育人工作息息相关,科学家的经验启示、成长成才故事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鲜活生动形象的素材。“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各地科技馆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到助力“双减”工作过程中,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2022年全国科普日期间,中国科协主办的“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选取了100 多位科学家的学习笔记、科研手迹、书信手稿等珍贵资料进行展览,有力有效地弘扬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该展览先后在广东、江苏、福建、广西等省区的科技馆进行巡展,以形象生动、引人深思的科普展览,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对科学家精神的价值信仰。

2.4 利用大篷车服务基层科普

科普大篷车的配发运行,对弥补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一线科普资源匮乏的短板,提升当地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科普大篷车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重要科普基础设施,被誉为科普“轻骑兵”,以配备声、光、电、力等基础科学实践展品为主,其展品具有轻便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科技馆在开展大篷车活动时,除了展示车载展品外,往往还结合展览、实验秀、科普剧、教学资源包等多种形式,形成系列科普活动。科技馆科技辅导员依托大篷车将这些活动带到校园尤其是偏远乡村学校,能够有效破解乡村学校科学教育缺位的问题,进一步开阔农村孩子的创新视野、启迪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总的来看,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的活动在各地广受好评,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科学服务等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在村镇社区、农村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强化科普人力资源储备,提升服务能力

3.1 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列成章、一体部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就是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时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一是坚持“以训促学”提能力。各职能部门应结合现行“双减”政策,健全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加快提高科技辅导员科学素质,强化后备科技辅导员的学习与培训。要特别关注城乡之间科技辅导员能力差异的问题,为偏远地区的科技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二是坚持“以赛促评”练精兵。各地科技馆应聚焦为科技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平台空间,着力打造适合科技辅导员展示才华的赛事平台,不断提升科技辅导员的专业竞争力。比如,持续举办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航模比赛等,依托赛事对科技辅导员的活动教案、辅导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评”的目标。三是坚持“以制促升”强基础。相关部门要完善中小学校科技辅导员评价、保障和激励机制,让教育部门认可并重视科技辅导员参与科技教育工作的成果和荣誉,作为工作考核、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要开展科技辅导员认定工作,鼓励引导科技辅导员参与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在提升科技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3.2 凝聚各方合力,增强科普专业性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有效利用社会各界科普教育资源,提高科学传播效能,努力向更广阔的人群和地域辐射。尤其在科普人员交流方面应主动搭建科普大联盟平台,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教育机构等共同打造品牌突出、亮点鲜明的专业化科普活动,推动各方共享科普专家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例如,推动有条件的科技馆围绕科技创新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建设创客工作室,搭建青年学者交流互动平台,在满足公众科普需求的同时,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当前,多数科技馆以组建专家、教师、大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形式,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服务,这是利用社会力量壮大科普工作者队伍的重要方式。

4 建设线上科普活动网络,助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推动了科普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型与变革。

4.1 线上活动开启科普教育新模式

在未成年人群体与“互联网+”时代紧密相融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科普教育”已成为当前科技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科普活动的重要方式。首先,将场馆科普资源进行线上整合,在线展示展品科学原理,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云游科技馆、云上观展等,向观众打造全天候开放的线上科普场馆,观众可不受空间、时间、参观人数的限制,随时随地参观科技馆,并在线参与互动[6]。其次,搭建起科技馆与学校师生科学互动的网络平台,在“双减”背景下,传统的填鸭式科普教育已经向互动式、启发式科学探索转变,线上科普活动要围绕青少年兴趣点,引入科技辅导员在线指导评价,开发互动性强的科普活动,以启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引导青少年在课后自主探究学习,进一步扩宽馆校科普活动线上资源融合共享渠道。最后,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加强科学传播效能,链接丰富的科普网络资源,创造各类型科普板块,供受众自主选择,同时建立系统的网络监管机制,及时更新科普资讯,粉碎网络谣言,规避伪科学,营造科学严谨的线上科普环境,为科普教育新模式的健康发展助力。

4.2 运用新媒体提升科普传播效能

新媒体的兴起和应用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科技馆作为公益性科普教育主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围绕健康生活、低碳环保、食品安全、应急避险、文明新风等公众期待的科普需求,依托场馆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有深度、有内涵、有态度的视频作品和线上科普活动,通过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帮助青少年把日常碎片化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在科普学习中,在全社会营造人人主动关注科普、参与科普的生活新模式。

5 结语

科技馆作为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设施,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主阵地。研究表明,要助力“双减”政策有效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馆需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将课外科学教育与课内学科知识相融合,开展能启发科学热情、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的科普活动;要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专业力量参与科普育人事业,不断提高科普服务专业水平;创新科普传播渠道,延伸扩大科普服务范围,提升科普影响力,才能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技馆研学
科技馆一日游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深圳科技馆新馆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