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孔乙己

2023-10-23 16:17:17孙仁歌
黄河 2023年5期
关键词:余辉读书人孔乙己

孙仁歌

过去阅读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认为他们都是失败者,但这次重读,发现他们未必都是失败者或零余人,他们身上有人性的光辉和读书人的质地,孔乙己就是“这一个”。

多年来,读者能从小说文本中看到的可能就是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痛批封建文化尤其科举制度对原本优秀的读书人的扼杀与戕害,作者推到读者眼前的孔乙己是一个破落穷酸、滑稽可笑、吊死鬼擦粉———死要面子的落魄读书人,成了读者取笑嘲弄的对象,其实,这里也隐含了对孔乙己的极大同情与怜悯,读者对于孔乙己的理解与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不同时期的读者未必都能理解到位,误以为作者是在彻底否定孔乙己,其实孔乙己是那个时代底层读书人中的一个彻头彻尾、一无是处的失败者,身上仅有的一点光环也被他自己穷而不倒的虚荣心葬送了。

暂且不论作者对于孔乙己寄予多少同情,即便把孔乙己作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去说事,孔乙己身上也保留着不少读书人的属性。我们从小说文本中看到,孔乙己没有因为落魄、穷途潦倒而逃避现实,身无分文时也并没有出来死乞白赖,白吃白占;有了钱,也没有因为自卑不敢出来见人。人家似乎很想得开,能出来吃一顿就出来吃一顿,能出来喝一顿就出来喝一顿,穷途潦倒落魄自卑并没有把他击倒。这说明孔乙己的心理层面始终还是健康的,自己并没有把自己打倒,否则,穷途潦倒就会导致自卑心理,打死他也不会穿着长衫出来穷阔气了。在鲁迅眼里,那件脱不下的长衫,无疑是孔乙己最后的尊严与倔强。显然,鲁迅在“从容不迫”的状态中写出的《孔乙己》,是借《孔乙己》批判那个把读书人修理成“苦人”的恶世道,并非要把孔乙己写得一败涂地。这与孙伏园的理解与释读很合拍:“对于苦人是同情,对于社会是不满,作者蕴蓄着极丰富的情感。”

逆境空前,孔乙己仍然没有丧失读书人的基本底线,见到孩子们还好为人师,他要给店小二(我)讲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却遭到店小二的拒绝,他也并不责怪;自己已经活得没形了,他还乐意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按照现代的说法,这就是一个人的底线思维吧。已经被那个社会蹂躏、践踏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孔乙己并没有丧失爱心与善良的本质。孔乙己之所以会沦落到那步田地,除了封建科举之恶的毁灭性打击,更为残酷的打击还是来自社会的势利文化之恶和小人文化之恶,那些看不起落魄之人的嘲弄、挖苦乃至闲言碎语可能来得更直接、更具杀伤力,否则,孔乙己也不至于死得那么快,又那么无足轻重,俨然鲁镇上死了一条狗。

孔乙己,尽管命运如此惨淡,一败涂地,可其本质还是好的,与人为善的底线并没有成为恶的封建文化的随葬品。现代读书人遭遇挫折的承受力是远远比不上孔乙己的,倘若把现在许多读书人推送到孔乙己时代同一环境里比试比试,恐怕个个都是孔乙己的败将,这些养尊处优、缺少苦难淬炼打造的孔乙己的后生们,这些被钱理群概括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确应该向孔乙己学习。

虽说孔乙己人格体系最大的污点就是窃,他到底都盗窃了些什么?如果单单就是一些书,能不能就冠以盗窃的罪名,还另当别论,但叙述者“店小二”代表“隐含的作者”给出的证据就是窃书。无论怎么说,公开的窃书也好,隐含的窃物窃财也罢,都是不光彩的,但较之现代某些读书人种种学术不端的行径诸如抄袭、剽窃、复制以及制造种种伪命题等等劣迹,孔乙己的小窃小盗行径就不足为奇了。从某种角度上说,孔乙己小窃小盗致死悲剧是那个时代科举制度弊端所致,而并非个人人格层面的我行我素。

形成莫大讽刺的聚焦在于,这篇文章作者旨在以孔乙己为证、深刻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文化本质,孔乙己生不如死,活着不如狗,死了也不如鬼,成了鲁镇上一个被定格了的“零余人”;即便如此,孔乙己的人性“余辉”也始终如影随形,不曾断绝,如果与现在的某些头衔一大堆、名利满钵的学者或教授较个真,把彼此人格人品细则一一摆出来,败下阵来的未必就是孔乙己,孔乙己虽然表面上一无是处,但人格底线还藕断丝连,“余辉”尚存,仅此点滴,孔乙己还不是被读者嘲弄到最后的读书人。

鲁迅自己之所以很偏爱《孔乙己》,可能就因为孔乙己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读书人,穷酸无形,尊严扫地,却仍然不失一个读书人硕果仅存的爱心以及好为人师的本性。当然,更重要还是鲁迅写这篇小说时状态良好,内外干扰几乎都是零记录。鲁迅很少自己肯定自己的小说,但提及《孔乙己》,卻成为例外,他认为:(《孔乙己》一文)“能于参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

“孔乙己是(鲁镇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颇有一语定下人物基调的张力,具有漫画笔法,耐人寻味。

孙伏园在揭示鲁迅这一衷言时一语中的:“《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可以说,孔乙己虽然输给了旧时代读书人不可承受的逆境及其应有的操守,却以微弱的优势赢了当下某些频频失节的“学界名流”。

鲁迅小说里所塑造的貌似失败的知识分子悲剧形象,看起来都是鲁迅批判的对象,实际上鲁迅并没有把他们写成真正的坏人,他对他们不仅寄予同情与惋惜,同时也没有完全绝望,即使孔乙己已经死了,但他的死灵魂似乎活还在人间,他们有可能以死的代价唤醒更多的人,让悲剧不再重演,因为“在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鲁迅式的人生哲学:‘绝望的抗战。”

鲁迅不愧是为旧中国知识分子画像却并不抹杀其本质的文学先驱,历百年风雨,小说中一些失落的知识分子魂兮不散,“余辉”尚存。孔乙己的画像抑或形象仍然那么清晰耀眼,不仅成为文学史上“文学形象大全”里的一个永恒,从比较的角度,也让现代社会中那些丧失了知识分子本质、活丢了人格底线的人自惭形秽。

责任编辑:柏蓝

猜你喜欢
余辉读书人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我是快乐读书人
Zn空位缺陷长余辉发光材料Zn1-δAl2O4-δ的研究
陶瓷学报(2019年5期)2019-01-12 09:17:38
光照条件对长余辉材料显现手印效果影响的研究
蓄能清洁人造石产品的研制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快乐语文(2018年25期)2018-10-24 05:38:34
读书人的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读书人
读者(2017年7期)2017-03-15 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