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亭“家屋”空间的建构与艺文书写

2023-10-23 15:02朱志远
文艺理论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曹寅

朱志远

引 言

对于清诗的写作困境,蒋寅指出清人的一个应对策略,即通过制造“事件”,聚会赋诗、邀题征咏,“洗刷日常经验”(蒋寅135),从而化俗为雅。事实上,这一情形在清代诗坛十分普遍,如何摆脱传统抒情旧格,走出清诗新面目,一代诗人煞费苦心。无独有偶,罗时进亦叩问道:一代诗史是如何构成的?历史既然是由“事件”构成的,诗史是否同样如此?由于前人对“事件”的重要意义往往是忽略的,“厘清典型事件与清诗史构成的关系,不仅对理解诗人、创作、文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进入诗歌发展过程,理解其中施动与受动、变化与发展的张力,亦能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罗时进204)。罗时进这一“事件的诗学”遂与蒋寅“过程的诗学”清诗研究路径产生互文。正如钱基博论述文学史不只是作为“客观之学”的历史记述,它还应呈现文学抒写情感“主观”的一面。故而,诗史建构应遵循这样一个理路:“不在于发现作为诗人书写背景的历史动态,而在于发现具体事件中的诗人位置、精神状态和创作实践。”(罗时进207)按此,以典型事件为基点来重审诗歌史,正是回到诗人情感的激发性、生成性这个带有“主观”色彩却又具有根基意义的向度上来的尝试。而对史实、情感的主客观两个层面的关注,遂促使由进入过程的时间诗学步入事件的空间诗学路径,在时间的流逝中描述空间、展开空间,二者构成了再现一代诗史的时空整体叙事之维。

三藩之乱平定的前夜,就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玄烨有鉴于平三藩时大量汉族遗民的“反水”,遂匆匆下诏开设博学宏词,以此展开怀柔新政。紧接着,曹寅以“楝亭图咏”为风雅职志号召江南文坛,一举响应了朝廷的政治初衷,透过楝亭题唱的文本书写揭开一个时代士风、诗风变迁的序幕。①而无论是抗清志士钱澄之、屈大均、陈恭尹,还是遗民杜濬、杜岕、恽寿平、邓汉仪、严绳孙等,其题赠心曲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以往学术史中大多言之不详,或视诸君借机赚取报酬(史景迁66),质疑楝亭艺文书写动机,究其实,是未能对这一事件所在的空间地方金陵城市印象沉潜体察。一旦回到情感兴发起源地亭台本体,此时或可追问:事件发生在何处?又由谁来书写?这将使人注意到楝亭文事的出现,首先缘自明清之际,江南地区造园风气兴盛,乃至于清兵南下,江山易帜,官宦士人尚在求田问舍、买地造园。自明以来,园林在由生产性向观赏性发展,也呈现着主人不同的审美情趣(柯律格29—54)。不管是大到王献臣的拙政园,池沼盈野,还是小到徐渭的青藤书屋,一架葡萄,几竿绿竹,都足以谐主人之情志,营造其一己艺文空间。曹淑娟乃道:“文士的园林兴造与居游活动,一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一方面更结合着艺文书写与实体工程,以建构自我空间的独特性”(曹淑娟2)。明清园林既是士人实现生之历程的场所,也是艺文书写的场所。对于以一园亭的兴灭见证清初江南历史变迁的小小楝亭,结合清初江南士人交游一系列文字题咏、图绘书写等线索,实可深入体察文艺都会金陵城织造署内这一特殊空间的生成情境及其蕴含的亭台与人、人与地的文学/文化关系。由是,环绕着楝亭的相关文献,共散落着曹寅父辈、己身——清初两个历史阶段的声音,其中穿插着清初士林各种身份的影像,见证了时代的、历史的变迁,其中既有达官显贵,又有江湖隐逸,或为处士庶民,正是赖由这些身份不一、性情有别的不同角色的参与,影响着楝亭空间意义的塑造,并在江南诗人群体的生活实践与书写活动中,共同制造了这一隆重的清诗事件。

一、 楝亭何处:时间流逝中的家族发迹与安栖之所

建筑现象学家诺伯格·舒尔兹指出,“人为场所”表示一系列的环境层次,从村庄、市镇到住宅或其内部(诺伯格·舒尔兹55),而构成这些空间环境的建筑形式与活动内容,便呈现出特定文化的丰富意义。楝亭亭台意义的发生以及最终成为一道文化景观,自有其特定的历史人文背景。关于楝亭设立缘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纳兰成德随玄烨南巡至江宁织造府,亲题《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从序可知楝亭为曹寅父曹玺初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叶燮《楝亭记》亦曰:“(曹玺)公在事历二十余年;其初至也,手植一楝树于庭,久之,树大可荫,爰作亭于其下,因名之曰楝亭。公以暇辄偃息于斯,以寓其先忧后乐之意。②”曹玺康熙二年(1663年)初至江南,草构此亭,偃息与守拙的愿望促成了楝亭的诞生。这一时期与楝亭有关的诸多人事变迁遂值得留意。

楝亭位于江宁织造府——江南三大织造之一的金陵府衙内。金陵自明以来就是两京制下政治与文化中心,清初又是抗清复明的渊薮,此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各有六次南巡,一个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观览民情,周知吏治”,威慑江南。对于这样一个见证江南曹氏父子三代以文会友、帝王两代文治江南理念的江南官署园亭,遂有着据以观察清初江南士人活动的窗口性质。据乾隆《南巡盛典》中“江宁行宫图”所绘,西路是大花园,有水池、亭榭、戏台,楝亭就在织造署西路的西花园内。(吴新雷黄进德22)施闰章之孙施瑮在《病中杂赋》诗:“楝子花开满院香,幽魂夜夜楝亭旁。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注云:“楝亭、西堂皆署中斋名。”(施瑮784)再据纳兰成德《曹司空手植楝树记》云:“其书室外,司空亲栽楝树一株,今尚在无恙。”(顾贞观537)可知西堂、楝亭一内一外的地理位置。布衣名士张云章做客织造府时曾有《曹银台西堂张画竹三幅余为作歌》诗:“不读五千卷,无由入此室。插架数万轴,过眼胸已悉。”(张云章138)西堂是藏书室,西堂之外就是楝亭的园亭领地,楝亭是曹家主人读书之余消闲、吟咏的半私密性质的江南官署私人园亭。

不过,早在曹玺时代,正如严绳孙题楝亭诗云“闻道司空旧草亭”,这个亭子还只是一般的茅草亭,从而激发的是后人对于亭台“时间性”的感喟。袁宏道任吴令时有《园亭纪略》曰:“吴中园亭,旧日知名者,有钱氏南园,苏子美沧浪亭,朱长文乐圃,范成大石湖旧隐,今皆荒废。所谓崇岗清池、幽峦翠篠者,已为牧儿樵竖斩草拾砾之场矣。”(袁宏道180)将园亭兴废置于时间的流逝中,流露出对历史和人事沧桑巨变的思考,置于当下语境即折射出关于明亡清兴的反思。现存《楝亭图咏卷》有京师名手扬州兴化人禹之鼎题跋,道出曾亲至楝亭的经历:

偶读楝亭诗画册,知先贤曹大人退食舒啸处也。余向游白门,曾客斯亭,坐卧其下。今瞻荔翁继美,复吟楝亭,一时宇内文人归依,歌韵图绘弥帙,所谓地因人传。亦漫作数笔纪事,大方勿以六法三品教之也。广陵禹之鼎稿。

据现存两图所示,园内以栅栏相隔,围墙之外隐见两重飞檐,自是织造署官衙,证明楝亭的独立空间属性。有学者曾考察两图一致的信息:不临水、有栅门、只有楝树,景致之单调与其他画家如戴本孝、恽寿平等所画毫不相符,故难确定亭是一般凉亭还是可居(薛龙春28)。然而,韩菼《楝亭记》道:“后十余年,使君适自苏移节,如先公之任,则亭颇坏,为新其材,加垩焉,而亭复完。”姜宸英《楝亭记》亦道:“周览旧署,惜亭就圮坏,出资重作。”则“今”之楝亭已非当初模样,禹之鼎所画楝亭至少是他十余年前访曹玺时的印象,③故此不同才有误读,除禹之鼎之外的几位画者所看到的恰是“今”之情景,如黄瓒、张淑、陆僇、戴本孝、恽寿平、程义等人所绘楝亭图都有水——这一共性图景即可说明问题。曹玺初构楝亭时尚不具备居、游的性质,还只是一座普通草亭——流淌着天然的乡村田园气息,在时间的流逝中经历物是“人”非,这是历史赋予它的特殊使命。

楝亭初营构之后,享有空间情境之人,为草亭早期环境注入书香清芬。曹玺本以上三旗包衣亲信的身份入驻江南,因跟随旗主多尔衮镇压山西姜瓖叛乱有军功,加之妻孙氏为康熙保母而得以委任至此。于时爰筑草亭,“退休读书”,“言命二子,读书其下”(姜宸英《楝亭记》、尤侗《楝亭赋并序》)④,反令楝亭拥有政歇与课子两重功用,对应着息心、读书两种生活实践。事实上,这一缕书香不但冲淡了署衙刻板枯燥的政治氛围,也透露出园主人“归农”之隐意。曹玺本系“宋枢密武惠王裔也”(朱一玄1),曹彬奉赵匡胤之命兵不血刃攻下金陵,金陵人为之建祠庙于聚宝门外。曹玺出仕江宁,实代表着关外曹氏一族对昔年故土的荣耀复归。当时江南干戈未平,南明余火未靖,织造表面上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职位,实则带有充盈皇家内帑及督查地方之职。退居金陵的熊赐履在《曹公崇祀名宦序》中称许曹玺干才:“一洗从前之陋,又时时问民所疾苦,不惮驰请更张,以苏重困。”(熊赐履91)此后江南士林纷至沓来,周亮工亲教曹寅诵古文(曹寅584),遗民马銮(马士英长子)、方仲舒(方苞父)客幕于此,曹寅《哭马伯和先生》诗曾追忆:“忆昔提携童稚年,追欢多在小池边。”(曹寅390)及感怀方仲舒诗多首。正因曹玺爱重结士,注重家学,曹氏一族遂从军功之家向诗书簪缨之族转型。顾景星在《荔轩草》序中云“子清门第国勋,长江南佳丽地”,纳兰成德《曹司空手植楝树记》道“余友曹君子清,风流儒雅,彬彬乎兼文学政事之长,叩其渊源,盖得之庭训者居多”(顾贞观536),皆是指此。曹寅出门必携书作掩以免惊扰百姓(袁枚46),谦抑贤德,几可入《世说》容止篇,凡此种种,六朝古都的名士精神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曹氏父子“聿来胥宇”的地方认同。

曹玺任职江南的康熙二年(1663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二十年,正是东南形势波诡云谲之时,如何处理清廷与江南士绅、满族贵胄与遗民隐逸之间的紧张关系,曹玺归农、礼贤下士的心境颇值得谛视。可以说,曹玺以楝亭为据点,既完成了对子嗣的知识传导和学术熏沐,又言传身教地为曹寅、曹宣两兄弟树立了道德榜样。楝亭的构筑,已为园亭主人提供了在现实人间展示生命哲学和世界印象的荟萃场所。“纯粹记忆不是一个个物理事件的精神摹本,而是关于事件或者知觉行动的连续性经验的储存,因此,记忆使世界在心灵中呈现时间性。”(冯雷38)这一情感质素承载着个人、家族的记忆,随时间流转继续在这一空间中流淌蔓延。

二、 何以楝亭:“家屋”与雅集双重意蕴空间的生成

曹寅对“曹玺-楝亭”认知图式的记忆体认,是楝亭象征意蕴产生的缘起。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诗学》中提出的“家屋”概念,堪堪作为曹寅楝亭心结的描摹:

我们的家屋就是我们的人世一隅。[……]许多讨论“寒碜陋舍”的作家,都会提到诗意空间的这种特色。不过,这种提法太过简洁。对于蓬壁家屋,他们找不到什么好描述的,就不太在这方面花心思。所以他们没有实际体验这种家屋的原始感,就率尔描述其外表,然而如果他们愿意做梦的话,这种原始感其实不论贫富,属于所有的家屋。(29)

楝亭原初性的居住体验,承载着曹寅自童年以来的“家屋”印象与故乡记忆。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回金陵奔丧开始,曹寅对于父亲功业的悼念,一变为以楝亭为中心的“家屋”想象;再到七年之后重返江宁承袭父职,修葺楝亭,在“家屋”伦理意蕴之外更新添入栖迟、园隐意象,楝亭多重文学/文化空间意蕴渐次凝定。

(一) 孝思重亲:“家屋”伦理空间的诞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六月,曹玺逝于金陵任上,曹寅北返金陵奔丧,以手绘楝亭图征咏江南名士,复以楝亭为号,开启了他以文会友、实现人生事功的步伐。次年北返之前作《楝亭留别》诗:“客至皆题楝,从今有楝亭。难将一掬泪,洒作万年青。”(曹寅443)宣告了楝亭书写事件的正式发端。最早前来吊唁的江南诗客形成楝亭艺文书写的主体,形塑着“家屋”空间的生成。

一是纳兰成德亲抵织造府楝亭故居,以首倡者的身份题咏楝亭,奠定了缅怀先辈的文本基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玄烨第一次南巡,亲到金陵织造府慰问曹寅,纳兰成德以三等侍卫的身份扈从同来。纳兰成德亲自参与、创造及见证了楝亭空间意蕴的生成。纳兰成德《楝树记》追述了此亭历史,《满江红》(籍甚平阳)词以冕服上的山形、龙形等图案暗示曹家织制龙袍的家世身份,将石头城、长江水、燕子矶这些金陵独有的类型化意象注入楝亭,楝亭成为曹玺江南事功的象征。对于曹寅来说,楝亭则成为他孝思的寄托对象,承载着“家屋”生活的全部记忆。

由于卸任即离家,曹寅现实中在江南的家不再有立锥之地。次年北返,布衣诗人叶藩作《望晴吟》慰之,曹寅遂以《夜雨和叶桐初》诗剖白“永别家山”的痛楚:“血泪一秋阴,西风共此心。寒钲荒署满,秋蜡夜堂深。江海皆无限,家山不易寻。还伤投分友,空作《望晴吟》。注云:‘桐初作《望晴》诗,期予返也。’”(444)叶藩父、祖皆死于清兵破昆山的屠城中,对清廷本有着不共戴天之恨,清诗批评理论的奠基人叶燮是其从叔,叶燮有诗云:“子有贤主人[谓曹荔轩],歌啸不可屏。”(叶燮,《已畦诗集》卷七,668)却对曹寅颇为推赏。叶燮《桐初诗集序》云:“岁癸亥,余游白下,[……]每相见,桐初必出其新诗以示余,其技益进而工,能合唐宋大家之长,词能入南宋诸家之奥。”(叶燮,《已畦集》卷八410)证明曹寅的士林交游要皆以诗道酬唱为依托。叶燮论诗出入唐宋,二人诗学亦相互影响。叶藩于癸亥(1683年)先曹寅奔丧而在金陵也证明曹寅很早就资助遗民不止停留在学术切磋上,稍后叶藩又北向依附之,牵系不绝。叶藩出入楝亭,见证了曹寅对楝亭倾注的乡愁、乡思情感起始全过程。

当“京华三绝”之一的顾贞观来到楝亭,在悼颂的主题之外更带来了会友、隐逸的新意象素。顾贞观与纳兰成德交好,二人曾合力营救因“丁酉科场案”中被流放宁古塔的吴兆骞,引海内士人称道。本年(1684年,甲子)顾贞观因被劾南归,据顾光旭《梁溪诗钞》云:“甲子移疾归,构积书岩于端文公祠下,坐拥万卷,领袖溪山风月三十年,与秦对岩、严藕渔两先生称‘三老’。”(顾贞观589—590)九月,上南巡,纳兰成德扈从而来,在无锡与贞观相会,贞观因随纳兰成德、玄烨一道在十一月行至金陵,亲至织造府楝亭故居。在纳兰成德题楝词后赓和:“绣虎才华,曾不减,司空清誉[……]”绣虎指曹植,梁汾词“既溯宗源,又兼譬况”(周汝昌649),亦多溢美。顾贞观作为渌水亭文人的代表,一边也间接扩大着曹寅的交际圈。顾与严绳孙、秦松龄、姜宸英、梁佩兰或属渌水亭文人集团,或是云门十子,都曾在“楝亭图卷”中留题卧游,不能说是偶然际会。纳兰故后十年,曹寅因公务过无锡,尚有《惠山题壁》怀念顾园中“新咏堂”为“故友成容若书”(曹寅100),贞观邀他“濯足涧中”。考顾贞观本年之后再未出仕,实是以归隐者的身份参与了楝亭题唱,于楝亭之中悼思颂誉的氛围里,夹杂着山林隐逸的气息,影响着此后楝亭空间意义的塑造。

(二) 名士雅集:名士空间与园隐场域的构建。经过近七年的锻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曹寅终于被玄烨委派至苏州任织造开衙视事,又三年移镇江宁,应验了挚友纳兰成德“踵武司空”的期许。尤侗《曹太夫人六十寿序》曰:“当司空在金陵,尝筑楝亭,今农部于姑苏作怀楝堂以志慕。其事太夫人也,帣鞠,尽晨夕之欢,北堂之下,又树萱焉。农部可谓孝矣。”(尤侗1187)曹寅初到苏州即作“怀楝堂”,楝亭情结之死靡它。其《西园种柳述感》亦道:“在昔伤心树,重来年少人。[……]手植今生柳,乌啼半夜霜。”(曹寅86)随后他就对楝亭进行了修葺,楝亭从一个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家屋”伦理空间,具化为一座可居可游的宴游、雅集空间。

楝亭位在西园,“西园”作为文学语词典出曹植与文士“清夜游西园”诸篇什,欧阳炯《花间集》序即曰“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曹寅自号斋署西园,正是借重曹氏的宗族渊源与文化影响来延接名流,传布风雅,建构自己的文学场域。阮元《广陵诗事补》云:“通政曹公督课淮南,公余多暇,开阁延宾,文酒之盛,时无伦比。”(曹寅362)曹寅对楝亭作了精心构筑,将之打造成一个名士雅集之所。计成在《园治》“亭榭基”条道: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76)

曹寅即宅为园(傍宅地),“日竟花朝,宵分月夕,家庭侍酒,须开锦幛之藏;客集征诗,量罚金谷之数。多方题咏,薄有洞天;常余半榻琴书,不尽数竿烟雨”(计成66—67)。楝亭在原有的亭、树、石之外,又引入了池水,亭台水榭的氛围具备,烘托着主人诗文会友的纯粹诉求。现存张纯修、施世纶《楝亭夜话图》清晰地呈现了楝亭内部之景致:三人共话楝亭之内,一小僮侍于侧,“楝树丛竹,房舍文石,夜月苍凉,庭院岑寂,屋内置烛台”(张伯驹325—326),夜空之下,有楝树、丛竹、月、烛、小径、小石,石右边是水池,景致更为多元,来自园亭主人的预设视角透过对不同景物的增添取舍,彰显着新主人的园居心态。至此,楝亭在“家屋”空间意蕴形塑完成的同时,又与二三同志流连其中,醉心吟咏,迈步向艺文空间转换。施世纶《南堂诗钞》卷七《曹水部子清以余赠几赋诗见赠和韵答之》诗道:“名园幽几称相随,隐见青山若列眉。客退楝亭聊试墨,公余花署日题诗。

未须伴我乌皮在,何以报君青玉宜。幸傍贤豪频拂拭,不教尘迹蔽多时。”(609)在江宁知府施世纶眼中,楝亭就是抛却尘俗的名园,宾客雅集相与尽欢,这是对楝亭诗画题和生涯的生动描摹。今存施世纶《南堂诗钞》尚有《楝亭》诗不见于楝亭图咏卷,亦未见学界补辑:“吏情一卷白云词,到处为余吊古时。今日江南来驻马,春风又作楝亭诗。”(605)楝亭夜话图唱,本就缘自张纯修一时兴起当场绘《楝亭夜话图》,引众文士题和。曹寅透过与友人诗、书、画的较艺,传达着彼此的生命哲学和人生观。

经楝亭主人、游观者和众宾客之眼,楝亭意蕴致获抉发。如果说楝亭在曹玺时代尚籍籍无名,到了曹寅时代则已成为向以理学自矜的他的“家屋”象征之地与文士雅集的场域,更进一步映射着园亭主人的精神寄托与隐逸之思。中国文学中“一从陶令评章后”,返归田园便成隐逸的代称。中唐白居易提出《中隐》理念:“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彭定求4991)。因“中隐既不失去世俗人生功利性、享乐性需求,又保持了个体人格的独立自由,既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又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求取内心的适意自足,这一圆通的处世哲学被两宋士大夫服膺并弘扬。”(李红霞115)晚明以来,在园亭中追求适意甚尔极尽奢华,已成为士人“且寻风雅主”的常态。另一方面,曹寅官居期间作为其政治上清正品格的反射,对于“家屋”为职志的园亭营构,亦符合其本人赋性整洁、生活简约的风格。随着楝亭主人着力营造文学雅集空间“蕴秀之域”,楝亭园隐的意味凸显,一片竹林的出现逗露天机。其《葺治亭后竹径和牧中丞韵》诗描述的正是楝亭外那道竹径和竹林:

我本荷锄人,何妨负锄与。跬步春园空,苍然隔林语。辟草古径出,汲水冰池开。此君烦洒扫,不厌数能来。老竹折不回,进根满左右。[……]官闲一事幽,竟日可淹留。幸不求吾是,栖栖元道州。(89-90)

在没有政务的时候可以“竟日淹留”,就像元结冷寂隐居时那样——栖栖,这里作冷落意,元结初为隐士,后为循吏,曹寅以之自比,意谓朝廷不需要自己时就中隐于市,闲处园亭,吟咏山水,需要时再像元结那样出山。玩味此诗,卒章显志,殊得风人之旨。诗人笔下由是出现了大量咏竹的诗篇,如“官舍笋成林”(314)、“策策春檐影,抽空绿已深”(249)、“自是西轩主,幽人岂厌幽”(223)及“西堂南辟市为邻,拟种檀栾障午尘”(61)等,亭主希望在翠竹之中构筑隐逸寄啸的诗意境界,来表达“人共一般清”的灵魂追求。

此外,曹寅晚年趋心向佛,他与云辨上人、法乳和尚、桐皋和尚、成度、芥公等高僧的唱和见诸诗篇,《楝亭诗钞》卷四有《雨夕偶怀桐皋僧走笔得二十韵却寄》诗:“名根缚枯寂,慧业障烦搅。宵来无梦睡,微雨遍丛篠。

洒然耳目异,顿觉茶蔬饱。不知修持中,何行具此好。[……]”(162)历经仕途风雨的曹寅晚来面对巨额亏空,其内心精神压力与日俱增,致有“树倒猢狲散”之佛语,最终甘愿在楝亭一片“丛篠”中探寻生命的自由。综上,在楝亭主人主导着楝亭栖迟隐逸意象、园隐现实场所建构的过程中,也实现着诗人寄情艺文的书写。楝亭多重空间意蕴的形成,得益于主导者与游观者、酬唱者彼此一致的心灵共鸣。

三、 诗学空间:政治权力场域下的雅集重建与社集变异

在“蕴秀之域”营构的同时,以楝亭图征咏为契机,诗唱活动从曹玺逝世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此后二十余年,时任江苏巡抚的宋荦《寄题曹子清户部楝亭三首》序云:“子清之尊人,于白门使院手植楝树数株,绿荫纷披可爱,因结亭其间,颜曰‘楝亭’。子清追念手泽,属诸名人赋之,诗盈帙矣。未几,子清复移节白门;十年中父子相继持节,一时士大夫传为盛事,题咏愈多。”(宋荦582)据现存国家图书馆藏四卷及佚作,至少有十图七十余位清初顶尖名士留题,就作者身份构成而言,有前朝遗民,亦有仕清显宦,又有满洲八旗及包衣等,其他多是籍属江南的名流士大夫,可见荟聚了江南一代风雅。剖视这一文事,却又是晚明以来文人社集经明清易代一度消歇的再兴与变异,背后经历了雅集——结社——雅集的复归过程。

(一) 政治的干预:江南诗坛的文本共情。楝亭图咏本缘起于曹寅亲绘楝图,邀题当时名流酬唱宴歌,问题就在于:曹寅当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侍卫,为何却能赢得江南名流包括明遗民在内的一致推赏?

对此,一种说法是“得益于其父二十余年在江南奠定的根基”(田晓春545),一种说法或谓曹寅的特殊出身——与遗民顾景星的舅甥关系(朱淡文49)。事实上,“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Wirkungs-geschichte)。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伽达默尔424)。亦即,真实历史——“效果历史”事件只存在于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情景中。于是,图咏之前即本年(1684年)冬的玄烨南巡事件遂映入我们的眼帘。据史实,平三藩、收台湾之后,玄烨决意南巡,十一月初一至江宁亲至织造府,随后下旨命曹寅晋内司寇,暂代督理江宁织造。《江宁府志》本传有记:“是年冬,天子东巡,抵江宁,特遣致祭。又奉旨以长子寅仍协理江宁织造事务,以缵公绪。”(朱一玄1)曹寅《西园种柳述感》诗云“再命承恩重,趋庭训敢忘”(86),也记录了此事。重新梳理事件轨迹发现,在南巡之前的五个月中,江南士人对曹玺的去世、曹寅的哀戚几乎无人问津,直至帝王亲临织造府,江宁织造一时成为金陵上至官府下至百姓瞩目的焦点。

此故,纳兰成德满怀深情的首唱《满江红》与《曹司空楝树记》二作成为楝亭题咏的元文本,楝树成为可以比拟“召公棠”的象征书写,曹寅则成为“建牙南服,踵武司空”的或可继任者。次年六月,程义绘图并跋诗云:“自此吾徒重风节,到处题诗寄冰雪;短轴长篇多至情,玕琅满眼如霏屑。”短短半年的时间里,题咏篇什已经“短轴长篇”“玕琅满眼”,歌咏规模基本定型。证明此一文事本质上确乎是一个时政热点引发的即时之作。“文化不能免于政治的内容,而是政治的一种表达”(斯沃茨7),前后共三次相对集中的书写时间,皆是权力变换的时年:

1. 一次在帝王南巡当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月(延至次年1685春):纳兰成德、顾贞观、张芳、尤侗(诗)、倪灿、方云旅、杜濬;余怀、程义、屈大均。

2. 一次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出仕苏州(延至次年1691):尤侗(赋)、叶燮、高士奇、王鸿绪、邵陵、许孙蒥、钱澄之、林子卿、严绳孙、徐乾学、徐秉义、徐林鸿、冯经世;吴之振、陆漻、姜宸英、戴本孝、潘江、吴暻、张渊懿。

3. 一次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移镇金陵:潘义炳、石经、韩菼、宋荦、毛奇龄、王士禛。

纵观诸人奉和之作,皆系闻“风”而来,来自出仕者的颂美自不必说,遗民群体同样出现思想上的逆转,南巡的余威可谓经久不息,政治对文学的促动此刻一目了然,楝亭图唱客观上仍经染着深刻的政治色彩。

孟森之后,学者更指出:“时至康熙二十二年,满汉文化经由冲突、调融和合流的演绎,也基本完成整合的历史流程;遗民群体的主流部分也基本走完其生命的行程。”(孔定芳2)当时南北遗民的代表人物如顾炎武(1613—1682年)、孙奇逢(1585—1675年)、方以智(1611—1671年)、魏禧(1624—1681年)以及海外遗民朱舜水(1600—1682年)等皆在此之前去世,与此同时,遗民新生代纷纷出仕入仕,遗民群体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清人杨希闵在《诗榷·国朝人诗补录》中将清代诗歌分为四期,第一期即是从清初到康熙三十年。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先声”的副末开场就是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八月,足见这个时间点的历史意义。此故,发生在本年的“楝亭图咏”堪为清初江南士人心迹转变之观测节点。据题咏所见,计有遗民余怀、杜濬、张芳、陈恭尹、屈大均、钱澄之、方中发、方仲舒、邓汉仪、王方歧、查士标以及隐逸者恽寿平、戴本孝、陆漻。考题诗时间,出现在曹寅继任江宁织造后的只有方中发、方仲舒2位,且是钱氏代征,其余诸人基本可视为当时赠作。像杜濬、邓汉仪、恽寿平等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曹寅继任苏州织造之前已逝,戴本孝逝于次年,是且只能是题于丧礼当时,诗中悼挽的口吻非常明显。张芳诗“廷依黻冕褒华衮”,黻冕即祭服;余怀诗“画翣传闻出石头[……]白杨风起恸西洲”,画翣即出殡时的棺饰;杜濬云“攀条奚复恸”,邓汉仪云“攀条执枝,能不凄怆”,王方岐云“瑟瑟悲风生”等,皆与明确系于当时的倪灿诗“匹马衔悲客复来,空余亭畔楝花开”情绪是一致的,就题唱性质言之,个人写意已然让位于对他者的颂歌,昭示着遗民“夷夏之辨”意识的消隐以及政治身份的解体。

遗民杜岕是曹寅的忘年交,早年复明之心甚剧。顺治十三年(1656年),钱谦益养病秦淮水阁,临行之前答别诸友,其留别杜岕诗中就透露个中隐秘:

著论峥嵘准《过秦》,龙川之后有斯人。滁和自昔兴龙地,何处巢车望战尘。

下注云:于皇弟苍略,挟所著《史论》,游滁、和间。(钱谦益,《有学集》285)

史上贾谊著文评价秦亡得失,深得汉文帝赏识,这里钱氏显然指杜岕著《史论》也意在总结明亡;南宋陈亮曾著《中兴五论》,拟之杜岕亦有复明曲衷;三、四句更是直白,滁州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龙兴之地,清初遗民朝拜凤阳皇陵实是群体性举动,“巢车”“望战尘”更有希冀勤王义军出现的意味,全诗剑拔弩张。杜岕流寓金陵,晚来依托曹氏幕中,又以子嗣相嘱,日常不乏“雅音”诗什,与各身份友人毫无扞格,以此观之谁又敢保证,对于遗民、贰臣的人为界限,不是清廷有意施为对汉族士人内部制造矛盾的一种分化策略?

(二) 社事兴替的轮回:时尚与巨子。明时文人结社达到空前的兴盛。所谓“‘时尚’通常由‘巨子’引领”(赵园239),士人一方面服膺盟主主张并身体力行地践行之,一方面通过诗歌酬唱进一步扩大着本身的文学主张。若论江南文社雅集之始,可见钱谦益《金陵社集诸诗人》道:

海宇承平,陪京佳丽,仕宦者夸为仙都,游谭者指为乐土。弘、正之间,顾华玉、王钦佩,以文章立;陈大声、徐子仁,以词曲擅场。江山妍淑,士女清华,才俊翕集,风流弘长。嘉靖中年,朱子价、何元郎为寓公;金在衡、盛仲交为地主;皇甫子循、黄淳父之流为旅人;相与授简分题,征歌选胜。秦淮一曲,烟水竞其风华;桃叶诸姬,梅柳滋其妍翠。此金陵之初盛也[……](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462)

南都社集主盟人物计有顾璘、陈铎、何良俊、曹学佺,明时金陵聚集了不少“事简多暇”的文官士大夫,《帝里明代人文略》中称:“吾乡虽称都下,去辇毂远,宦于此者,率事简多暇,得遂觞咏之乐。”(路鸿休553)《明史》亦称:“南都自洪、永初,风雅未畅。[……]自璘主词坛,士大夫希风附尘,厥道大彰。”(张廷玉等7356)顾璘主南都文坛,金陵雅集达至顶峰。降至明末,此风更炽。一个清晰的转变是,易代之后,文坛社事主盟之者,实际上已由明季名流士大夫手中转移到了以气节操守名重当时的遗民手中。杨凤苞在《书南山草堂集后》中道:“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志、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杨凤苞408)文学社团因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清廷遂以暴力镇压之,顺治年间,一系列残酷文字狱如《明史》案、科场案、奏销案、哭庙案等即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正月,礼科右给事中杨雍建疏言:“不得妄立社名,纠众盟会;其投刺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违者治罪。”(图海等1016)由于清廷对社事强加管制,江南社事因此而告中衰。

此外,明代文化的衰落还有士人自身“情感结构”的原因,如王汎森提到“晚明文化中那种洒脱、侈放的风格”和“晚明心学家的讲会、结社”(王汎森188)何以在清代都已慢慢不见了,答案是入清之后士人的悔罪心理:罪、愧、悔、弃意识,从而竭力批判明代文化风习,对文社之事心存惭愧萧索而退避三舍。然而案诸史实,也未必尽然。当时过境迁,以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开博学宏词科为界,京师雅集又悄然盛行。在玄烨主导右文的政治走向中,两位御前侍卫建树不凡,胡适曾道:“满汉的文化关系史上,纳兰成德和曹寅父子都该占一个重要的地位,都消受得起一部好传。”(胡适52)钱仲联更特意拈出二人在清诗史上的地位(钱仲联29—38)。彼二人通过文会雅集方式收获了大批江南士子的倾心。纳兰逝后,曹寅出仕江南,围绕在其身边者大多是当年旧人,南北文风趋同不得不说亦与二人南北代兴主盟文坛相关。此后,江浙纯文学类的文人结社活动又兴,有论者道是“文学社团为适应新朝统治而进行重构的结果”(张兵张毓洲95),事实上,由于主盟人再次回到原点名流士大夫手中——清廷嘱意的官僚文人,而这正是对晚明以来士人群体由雅集到结社再重回雅集——单纯娱情、沉酣文艺的历史复归全过程,只不过不再轻佻地谈论时政,此时主导雅集的文学主张已然成为玄烨“崇道右文”政策下的诗学实践。或者说,晚明热衷游艺、社集的余韵被入清的士大夫们纷纷鄙弃的同时,却也被易代后的新贵臣子悄悄拾起以冀稍稍遥望,并变成新的时竞相追慕了。再观曹寅“楝亭图咏”事件的发生,正是承袭了清初纳兰成德“渌水亭文会”、冯溥“万柳堂雅集”及王士禛京师唱和的时代精神与风气,贯彻着朝堂监督下的新文艺主张。

四、 召唤书写:作为余韵的“楝亭夜话”

当曹寅顺利出任江宁织造,“楝亭图咏”有关孝思重亲的主题随即失去了维持文士酬唱的现实语境。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乙亥),张纯修、施世纶拜访曹寅,共聚楝亭,张纯修当场绘《楝亭夜话图》怀念亡友纳兰成德,有关“楝亭图咏”的文本建构得以换一重维度继续延展。

现存《楝亭夜话图》藏吉林省博物馆,图后题诗甚多。除三人之外,尚有顾贞观、王概、王蓍、王方岐、姜兆熊、顾彩、蒋耘渚、吴之、李继昌等。诗旨多在颂美,未遑多论,不过从落款多题“奉题见翁先生绘图求正”“呈见翁老世台先生政之”“题呈见翁祖台老先生风雅主教正”“呈见翁老年台先生教正”等可见,主导《楝亭夜话图》的题咏者已经不再是曹寅,而是张纯修(号见阳)了,这是《楝亭夜话图》与《楝亭图咏卷》二文事由于主导人的预设视角不同所带来的最大差异。张纯修早年即是纳兰成德“渌水亭文人”的核心成员,曹寅《楝亭诗钞》中另有《墨兰歌》,小序云“见阳每画兰必书容若词”(曹寅206),后来张纯修受曹寅之托寻渌水亭旧人姜宸英等题楝亭图《跋文》,情谊未泯,风雅赓续。对比一下《楝亭图咏卷》和《楝亭夜话图卷》,共计有三人同题:顾贞观、顾彩、王方岐。遗民王方岐得以题咏楝亭云“张公汲古神明异”也与张纯修有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张纯修典庐州知府,首倡纂修府志,王方岐承命纂《合肥县志》卷成(1697年)。须知,楝亭的题唱圈从博学宏词科期间的“渌水亭雅集”时代,一直延续到江宁织造任职间,核心人物就是纳兰成德和曹寅,然后又在夜话图这里,来访楝亭实景的张纯修则成为绾系二人回望历史、铭记友情的见证者。同时,施世纶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调任江宁知府,清廉有政声,离任时金陵百姓曾伏道挽留,民间号曰青天,《南堂诗钞》中多有酬题此亭之作,种种迹象足见世纶亦对金陵、楝亭的情感体认同有着非一般的共情。此外,王概久寓金陵,是方文之婿。姜兆熊系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举人,是姜廷梧和祁德渊所生长子,祁德渊是抗清义士祁彪佳的长女,母商景兰,母女皆以诗名闺阁中,祁氏一族时以气节闻名当世。姜诗透露出对张纯修等人“千古风流应在兹”的服膺,在清廷治下的新生代们关于父祖辈的故明之思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在新朝盛世的喧阗中了。

综上,《楝亭夜话图》相关题咏大多向歌颂风雅情谊、主人廉政官声靠拢,润色风雅之气汩汩流淌。而楝亭自以历史经纬为标靶,一方面吸引着士人对楝亭建构历史记忆的回眸,一方面又召唤着江南文士一起参与进楝亭空间新型意蕴的塑造。

结 语

楝亭位于织造署西花园内,映射着江南曹氏家族记忆的变迁。同时,它又伴随着江宁织造署的兴衰历史。玄烨六次南巡,除第一次康熙二十三年驻跸江宁将军署,其余五次均驻跸江宁织造署,由曹寅接驾后四次。尤其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南巡,曹寅首次接驾奉母孙氏以见,玄烨书“萱瑞堂”以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江宁织造署迎来了史上最鼎盛的年光,辽东曹氏、千山曹寅自是饮誉江乡。论者多以“密探”定位曹氏功业,而谨就清代密折制度而言,今见第一封向康熙奏报的密折来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苏州织造李煦,曹寅第一封严格意义上正式的密折更远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接驾有功被赏赐京衔通政使司——本职职责即“主章奏”之后,朱淡文因说“如将此看得过于神秘,甚至称曹寅为‘密探’、‘特务’,那也是歪曲历史真相的”(朱淡文29)。此故,乐好中隐的曹寅以文会友、楝亭酬唱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理应也得到正视。至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被抄,此后关于楝亭的记载与书写戛然而止,标志着一个家族历经一百四十余年的政治沉浮最终风流云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事流转,通过一个小小的园亭,我们看到的是楝亭主人的过往生命旅程、文学实践以及诗人隐秘的精神世界。再观曹淑娟道:“园林是书写的场所,也是实现生之历程的场所。至于明清易代之际,许多园林空间的颓败、易主或修复,往往也见证着居游主客在大变动中的生死抉择与实践。”(曹淑娟2)楝亭以芥子须弥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宇宙,一个异质空间,一个可以通过想象介入完成乌托邦理想的现实空间。作为此在的存在场地,楝亭见证着百年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主人、诗客、显宦、遗民、布衣、隐逸诸多身影,透过他们的文字,见出诗人对于作为文本的历史最深刻的情感记忆。

注释[Notes]

① 详细论述参拙文《“楝亭图咏”与清初江南诗风嬗变》,《文学评论》3(2019):148-157。此外,文中所引楝亭图咏诗、记、跋等文献,参见国家图书馆藏《楝亭图咏卷》四卷。另,谨以此文献给台湾大学曹淑娟教授,并纪念当年在台湾大学跟随她访学的日子!

② 叶燮、韩菼、禹之鼎跋皆见国图藏“楝亭图咏卷”,或参见薛龙春《〈楝亭图咏〉卷的作者、诗画与书法》(《美术研究》5(2017):23-44)文末转引,其中亦引录学界辑佚之作。

③ 据胡艺《禹之鼎年谱》载,《梅村家藏稿》收有禹之鼎为吴伟业画图,落款“为梅村祭酒老先生写照,广陵禹之鼎”。吴伟业殁于康熙十年(1671年),可知禹之鼎至少在康熙十年(1671年)25岁前就已出道为名公巨卿画像,则“十年前”即康熙十三年左右禹之鼎与曹玺结交完全无碍。参见胡艺:《禹之鼎年谱》,《朵云》3(1982):207。

④ 姜宸英《楝亭记》、尤侗《楝亭赋并序》参见国图藏“楝亭图咏卷”,或参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史事稽年”辛未年条(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第267、265页。)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加斯东·巴什拉:《空间诗学》,龚卓军、王静慧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

[Bachelard, Gaston.ThePoeticsofSpace. Trans. Gong Zhuojun and Wang Jinghui.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7.]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说与实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Cao, Shujuan.Self-illuminationintheSolitaryLight:TheSpeechandPracticeoftheLate-MingScholars. Tianjin: Tianji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2.]

曹寅:《楝亭集笺注》,胡绍棠笺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Cao, Yin.AnnotatedCollected Works from the Lian Pavilion. Ed. Hu Shaotang. Beijing: The Library of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2007.]

柯律格:《蕴秀之域:中国明代园林文化》,孔涛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

[Clunas, Craig.FruitfulSites:GardenCultureinMingDynastyChina. Trans. Kong Tao.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Press, 2019.]

冯雷:《理解空间:20世纪空间观念的激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

[Feng, Lei.UnderstandingSpace:TransitionsofSpatialConceptsinthe20thCentury.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2017.]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Gadamer, Hans-Georg.HermeneuticsI:TruthandMethod,GrundzugeninerphilosophischenHermeneutik.Trans. Hong Handi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9.]

顾贞观:《弹指词笺注》,张秉戍笺注。北京:文津出版社,2017年。

[Gu, Zhenguan.AnnotatedCi-poetry of Gu Zhenguan. Ed. Zhang Bingshu. Beijing: Wenjin Press, 2017.]

胡适:《答顾颉刚书(1921年4月13日)》,《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宋广波编校注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52-53。

[Hu, Shi. “A Letter in Reply to Gu Jiegang (April 13,1921).”TheCompleteCollectionofHuShi’sResearcho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Ed. Song Guangbo. Beijing: The Library of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2005. 52-53. ]

计成:《园治注释》,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Ji, Cheng.AnnotatedGarden Governance. Ed. Chen Zhi.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1988.]

蒋寅:《生活在别处——清诗的写作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文学评论》5(2020):130-141。

[Jiang, Yin. “Living Elsewhere: The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Qing Poetry.”LiteraryReview5 (2020): 130-141.]

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Kong, Dingfang.Ming-AdherentsintheEarlyQingDynasty:AHistoricalSurveyoftheIntegrationofManchuandHanHeterogenousCultures.Wuhan: Hubei People’s Press, 2009.]

李红霞:《从小隐、大隐到中隐——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006):111-116。

[Li, Hongxia. “From the Petty to the Great and to the Middle in Reclus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eclusion Conception and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5 (2006): 111-116.]

路鸿休:《帝里明代人文略》卷十六,《江苏人物传记丛刊》第5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

[Lu, Hongxiu.BiographiesofCelebritiesinNanjingduringtheMingDynasty.Vol. 16.JiangsuBiographySeries.Vol. 5. Yangzhou: Guangling Publishing House, 2011.]

罗时进:《基于典型事件的清代诗史建构》,《江海学刊》6(2020):204-212。

[Luo, Shijin. “On Establishment of Poetry History in Qing Dynasty Based on Typical Events.”JianghaiAcademicJournal6 (2020): 204-212.]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

[Norberg-Schulz, Christian.GeniusLoci:Towardsa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 Trans. Shi Zhiming.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0.]

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Peng, Dingqiu.TheCompletePoetryoftheTang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0.]

钱谦益:《有学集 上》卷六,《钱牧斋全集》(四),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Qian, Qianyi.CollectedWorksofQianQianyi. Vol. 6.TheCompleteWorksofQianQianyi. Vol. 4. Eds. Qian Zeng and Qian Zhonglian.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3.]

——:《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BiographicalSketchesofMingPoets.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3.]

钱仲联:《顺康雍诗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1991):29-38。

[Qian, Zhonglian. “A Record of the Eminent Poets under the Reigns of Shunzhi, Kangxi and Yongzheng.”JournalofSoochow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Edition) 1 (1991): 29-38.]

施瑮:《随村先生遗集》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Shi, Li.ACollectionofShiLi’sPosthumousWorks.Vol. 6.CollectionofWorksMentionedintheCataloguebutNotIncludedin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MiscellaneousWorks. Vol. 272. Jinan: Qilu Press, 1997.]

施世纶:《南堂诗钞》,《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Shi, Shilun.PoetryfromtheNanStudio.TheCompletePoetryandProsefromtheQingDynasty.Vol. 201.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0.]

宋荦:《绵津山人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2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Song, Luo.CollectedPoetryofSongLuo.CollectionofWorksMentionedintheCataloguebutNotIncludedin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 Miscellaneous Works. Vol. 225. Jinan: Qilu Press, 1997.]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陈引驰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Spence, Jonathan.Ts’aoYinandtheK’ang-hsiEmperor.Trans. Chen Yinchi, et al. Shanghai: Shanghai Far East Publishing House, 2005.]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Swartz, David.CultureandPower: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Trans. Tao Dongfeng.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2.]

田晓春:《王渔洋与〈楝亭图咏〉》,《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16年。542-553。

[Tian, Xiaochun. “Wang Yuyang and The Lian Pavilio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icSymposiumonthe380thAnniversaryofWangYuyang’sBirthday. Jinan: Qilu Press, 2016. 542-553.]

图海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32,《清实录》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Tuhai, et al.RecordsofEmperorShunzhi.Vol. 132.RecordoftheQingDynasty.Vol. 3.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5.]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Wang, Fansen.TenRemarksonLate-MingandEarly-QingThought.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4.]

吴新雷 黄进德:《江宁织造府与红学》,《红楼梦学刊》3(2009):19-34。

[Wu, Xinlei, and Huang Jinde. “Jiangning Silk Manufacturing Mansion and Studies ofTheStoryoftheStone.”Studieson“ADreamofRedMansions” 3 (2009): 19-34.]

熊赐履:《经义斋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Xiong, Cilü.CollectedWorksfromtheJingyiStudio.TheCompletePoetryandProsefromtheQingDynasty.Vol. 139.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0.]

薛龙春:《〈楝亭图咏〉卷的作者、诗画与书法》,《美术研究》5(2017):23—32,41—44。

[Xue, Longchun. “Author,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ofTheLianPavilion.”ArtResearch5 (2017): 23-32,41-44.]

杨凤苞:《秋室集》卷一,《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Yang, Fengbao.CollectedWorksofYangFengbao.Vol. 1.TheCompletePoetryandProsefromtheQingDynasty. Vol. 448.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0.]

叶燮:《已畦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Ye, Xie.CollectedWorksofYeXie.TheCompletePoetryandProsefromtheQingDynasty. Vol. 104.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0.]

尤侗:《艮斋倦稿》文集卷四,《尤侗集》,杨旭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You, Dong.TiredManuscriptfromtheGenStudio.Vol. 4.CollectedWorksofYouDong.Ed. Yang Xuhui.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5.]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成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Yuan, Hongdao.AnnotatedCollected Works of Yuan Hongdao. Ed. Qian Boche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1.]

袁枚:《袁枚全集新编》第十册,王英志编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Yuan, Mei.NewEditionoftheCompleteWorksofYuanMei.Vol. 10. Ed. Wang Yingzhi. Hangzhou: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5.]

[Zhang, Bing, and Zhang Yuzhou. “The Academic Case of Zhuang Ting Long’sHistoryoftheMingDynastyand the Literary Ecology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LiteraryHeritage5 (2011): 85-95.]

张伯驹:《春游琐谈:下》,楼朋竹校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年。

[Zhang, Boju.SpringJourney.Vol. 2. Ed. Lou Pengzhu.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18.]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Zhang, Tingyu, et al.HistoryoftheMingDynasty.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4.]

张云章:《朴村诗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Zhang, Yunzhang.CollectedPoetryofZhangYunzhang.BannedBooksfrom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MiscellaneousWorks. Vol. 168.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7.]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Zhao, Yuan.Institution,SpeechandMentality.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周汝昌:《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Zhou, Ruchang.SelectedWritingsofContemporaryScholars:ZhouRuchang.Hefei: Anhui Education Press, 1999.]

朱淡文:《红楼梦论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Zhu, Danwen.OntheSourceofThe Story of the Stone. Nanjing: Jiangs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2.]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Zhu, Yixuan.CollectedMaterials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85.]

猜你喜欢
曹寅
《曹寅全集》里藏了哪些《红楼梦》密码
十年编成的《曹寅全集》里,藏了哪些《红楼梦》密码?
康熙如何处理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如何处理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康熙皇帝为何容忍江宁织造的巨额亏空
雨鸣饥鸣鸦有时 累汝乳哺儿—曹寅行书《鸦鸣歌》的象征寓意
曹寅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