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批评精神,增强使命感
——关于建构中国形态文艺评论的一点思考

2023-10-23 15:02范玉刚
文艺理论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艺时代艺术

范玉刚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评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下,文艺发展日益进入泛娱乐、大文创和人民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必然要求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心理需求,使人民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这使得坚持什么样的文艺观的问题凸显,文艺评论何为的问题变得极为紧迫。一个时期以来,文娱领域流量至上、“饭圈”乱象、天价片酬、阴阳合同、违法失德等现象不时出镜,“小鲜肉”“脂粉气”“耽美”“眯眯眼”等畸形审美趣味一度泛滥,在难得的历史条件与时代际遇面前,本该有所作为的文艺评论却哑然失声,无所适从,丧失了应有的提神聚气、凝聚人心的作用,忘记了本来的使命和责任。“文艺评论存在‘缺席’、‘缺位’现象,对优秀作品推介不够,对不良现象批评乏力,文艺批评辨善恶、鉴美丑、促繁荣的作用有待强化。”(《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3)正是基于此,2021年8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正是基于此,《意见》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世界史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最终一定是精神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显现于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6)作家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不仅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还要通过创作与评论的有效互动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在时代的大舞台上彰显信仰之美、展现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的形象,为人类文明跃升和全球善治提供中国方案,使社会主义旗帜在世界舞台上高高飘扬。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文艺评论要在深刻理解新时代内涵的基础上,强化直面作品和文艺实践的“批评精神”,亟须增强评论家何为的使命感,把好影响和引导文艺创作的方向盘。

一、 时代是文艺与文艺评论繁荣发展的舞台,文艺评论要为艺术创新和攀登时代高峰鼓与呼

什么是文艺评论?所谓文艺评论就是对作家作品及文艺现象、文艺思潮的一种批评实践,及其立足于专业水准的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批评精神和价值判断。因此,真正的文艺评论要的是批评,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张扬和基于文本阐释基础上专业分析的价值判断。究其学理性而言,文艺评论作为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品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普希金1245)可见,作为一门科学的文艺评论不是作品的附庸,更不是对作者、市场和大众的迎合。当然,此科学非实证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旨在发出一种人文科学意味上的独立见解和主张,“讨论瑕瑜,别裁真伪,博参广考”。(永瑢等92)以富有思想的真知灼见启迪作者和受众,抵制思想的平庸和批评“三俗”之风,进而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风尚。需要强调的是,在批评实践中,文艺评论不能是现成性尺度的套用,其批评模式和话语也非一成不变,但直面作品和世界的批评精神是其不变的灵魂。

一代有一代之精神,一代有一代之文艺和文艺评论。德国大文学家歌德在《文艺谈话录》中告诫青年作家,要紧紧抓住时代,所谓抓住时代不是指能被时代潮流所裹挟,从而沦为时代大潮中的芸芸众生,人云亦云,而是与时代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能够洞察时代的纷纭现象,在现象的沉浮中把握时代精神。同样,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在《什么是当代?》中明确指出:“当代性就是一种与自己时代的独特关系,这种关系既依附于时代,又与其保持距离。更准确地说,与当前时代的关系,正是通过与之脱节,与之发生时代错位,而依附于这个时代。那些与这个时代完全保持一致,在各个方面都完全循规蹈矩的人,并不是当代人,这正是因为他们并不打算看清时代,他们没有能力牢牢把握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转引自蓝江19)处于不同时代和国度的两位思想家,都有着对时代性的深刻把捉。可见,只有洞悉现在、前瞻未来,才会真正理解“当代性”。只有站在历史的新方位,以一种历史性来把握“当代性”意义,才能明白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在文艺评论者面前敞开一道新的历史视域。这道新视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世界与中国的关系,要以中国的和平崛起为方法重构世界史观,深刻领会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启世界史的“中国纪元”,文艺评论要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正是时代敞开了文艺和文艺评论繁荣发展的一道视域,契合中国发展方位的变化,亟须增强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当代性”意识。我们要明白,文艺评论家属于时代,又是“同时代”的游离者或“他者”。犹如阿甘本所认为的,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不意味着属于同时代的人。在他看来,“同时代的人”属于那些“既不与时代完全一致,也不让自己适应时代要求的人”。(20)同时代的人“比其他人更能够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20)也就是说,唯有与时代保持一定距离,并置身时代之中,才促使文艺评论家得以敏锐地感受到时代之律动。

回到当代文艺发展的现实境遇,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文艺评论必须深刻把握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文艺发展的时代感,树立大历史观,引导当代文艺创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7)新时代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生活丰裕、精神生活需求旺盛的时代,在大众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中,精神文化消费凸显,在技术应用本身就是文艺新业态生成的境遇下,伴随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实,大众更加注重高品位高情感高价值含量的艺术品消费,使得在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过程中生产更多艺术精品成为时代要求。所谓文艺精品是指“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0),它既需要艺术创作理念的创意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也需要文化产业基础的高端化与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首先是健全艺术创作体系,其次是健全艺术品交易和现代艺术市场体系,最后是通过引导文化消费理念、培育高品位消费者,从而为艺术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新时代既要求文艺发展守正创新,以艺术创新为攀登时代高峰的第一要务,激励文艺评论发展出成为文艺思想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创新的策源地和助燃剂的能力;也要求文艺评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提升政治站位意识和世界眼光,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气魄,引导中国当代文艺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向着世界文艺的主导形态之一迈进,以诉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普遍形态,为中国的文明型崛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新时代新方位提出了对文艺精品的要求,如何激励艺术在创新中不断向着高峰攀登,是时代赋予文艺评论的职责和使命。当下,信息化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媒介革命,其影响所及甚至重构了社会生活的肌理,使得媒介融合成为时代表征之一。媒介融合推动艺术创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使艺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生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媒介艺术。当然,对这个有着新质意味的文艺形态的命名尚未形成共识。科技赋能艺术所提升的不仅是传统艺术的表现力和表达力,更是一种艺术新形态和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生成,如何推动新媒介艺术的成熟与寻求经典化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新既要礼敬传统,更要立足变动不居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6)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催生了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仿真技术等在文艺领域风生水起,不仅推动了文艺形式创新,还拓展了文艺空间和文艺的存在方式。在艺术创新的眼花缭乱中,文艺评论家要保持一份清醒,警惕技术狂欢和一味任性的飞升,使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思想内容的表达与艺术品位和审美愉悦感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2)在文艺多元化发展格局中,伴随消费群体的代际变化特别是Z世代的崛起,文艺新业态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导趋势。微信、微博、小红书、知乎、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的创意开发,激发了普通大众的创作欲和文艺创作实践,使草根文艺创作铺天盖地,已然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态势。大量涌现的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使文艺“两新”依托创意和技术的跨界融合成为繁荣文艺的有生力量,铺天盖地的草根创作和艺术生产不断突破艺术固有的观念、边界。一方面,技术应用下的艺术创新丰富着人们对艺术的感知,拓展了艺术存在的广阔空间,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夯实了受众基础,极大地增强了大众的文化获得感。另一方面,文化内容的相对过剩,并没有满足人们求新的欲望和心理需求,人们反而愈加陷入某种心理的虚空和精神的饥渴,甚至陷入审美疲劳的泥淖。这种境况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促进艺术创新的思考,也愈加凸显了文艺评论的不可缺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通俗,但绝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15)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包括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刻理解艺术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南。

当前,人们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知越来越深刻、感受越来越强烈,对技术在社会生活包括文艺领域的广泛应用有着充分的感知,对技术促进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和文艺新业态的生成很敏感,但对文化及其创意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还缺乏真切体验。事实上,正是文化创意和技术应用的互为表里重构了当代社会生活的肌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心理体验和审美情感表达,促使科幻文学、网络文学和数字化艺术等大行其道,使得高科技与高情感平衡的文艺符号成为界定新时代的表征之一。文化引导未来,“今天,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实际上都通过许多措施来促进文化,从通过立法来保护历史遗产到执行种种规划、计划和政策来引导文化发展和增加公民参与文化生活”(谢弗1—2)。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推动人民大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蕴含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品位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有效供给,既要有顶天立地的经典大作,也要有铺天盖地的草根创作,其价值共享的指向清晰明确。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也是文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0)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文艺评论,不仅要有勇气和能力成为新时代文艺思想与艺术表达方式、文艺表现形式与文艺业态创新的策源地,更要担当引领创新方向和对技术狂欢的批判反思使命。

二、 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亟须提升人格修养、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意识

立足新时代新方位,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提升人格修养、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意识,这是推动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和把好方向盘应有的自觉,更是一名优秀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使命追求。

究其人格修养而言,文艺评论家不仅要真诚地对艺术作品别裁真伪,做出价值评判,还要激励艺术家在引领社会风尚上率先垂范。“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4)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这一定位深刻影响着新时代文艺评论家的品格修养。“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文艺评论家要为形成良好的文艺生态和创作导向作出表率,只有敬畏艺术、扬弃“酷评”、剜出“烂苹果”,赋予文艺评论应有的“批评精神”,使艺术在回归本源过程中向着人的精神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境界迈进,才能真正引导文艺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在文艺批评实践中,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不是某种独断,而是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倡导和鼓励自由竞争,这既是文艺评论工作健康发展的底线原则,也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有的人格修为。为了给人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艺评论既要为大众甄别好的艺术作品,更要尊重艺术规律,积极促进多元文艺形态的自由竞争,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性理念发挥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多元文艺形态的规范与引领,这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

首先,文艺评论工作者面对作品和文艺现象要有一颗真诚的敬畏之心。文艺创作需要理论批评家的评论,可能是为批评家的人格所感召,但未必认可批评家的理论指导;同时,理论批评家更多地在努力探讨文学艺术之道,也未必积极主动地投身对现实创作的评论,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二者之间的隔阂。如果这是当代文艺评论工作的难题,则需要双方同情之理解和相互成全。理论批评家要写出更多让作家、艺术家信服的评论文章,同时,作家、艺术家也要在遵循文艺之道的同时,有着攀登时代高峰的勇气和自觉,创作出不负时代、让理论批评家仰视膜拜的千古名篇。说到底,评论与创作是一种你-我之间的交流对话,我们不能以某种原则规制艺术创作,而是以某种价值和审美理念启迪艺术创作,在创作自由中诉求某种目的;同样,也不能以某种原则束缚文艺评论,使其成为某种原则或政策的注脚。“我们不应当要求评论家根据人们普遍同意的标准证明各种批评性判断有根据,而是应当寻求一种不同的模型,后者将使我们更充分地理解评论家是怎样作出批评性论断的。”(谢泼德117)事实上,好的评论文章不是理论家唯我独尊的概念空转,也不是脱离文艺作品整体性审美意蕴的自说自话的霸道阐释,更不是把艺术同化于思想进而驯服艺术、控制艺术的手段,而是一种相互敞开的主体对话,有着对艺术丰富能指的敬畏和明确所指诉求的悉心领会与深度发掘,旨在把蕴藏其中的宝藏揭开给人看。总体来说,创作与评论的有效互动,应当具有内动力,是艺术生命力的自然律动,而不仅仅依靠外在性提倡。究其根本,倡导仅仅是一种助燃剂,艺术之火的勃勃生机有赖于艺术内在的质地,这是长期存在的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文艺评论不仅要立足文化现实和当下的文艺实践,更要前瞻未来发时代之先声。面对中华民族史诗般的磅礴实践,一方面呼唤新时代的李白、杜甫、蒲松龄、曹雪芹,一方面期盼新时代的《文心雕龙》《诗品》《人间词话》。

其次,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人格修养还体现在对“批评精神”的坚守上。文艺批评要的是批评,“批评精神”是文艺评论的灵魂和文艺评论工作者追求的人格修为。对于“批评精神”,美国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乔治·斯坦纳有过阐述。首先,“批评向我们表明什么需要重读,如何重读”。(斯坦纳14)其次,批评行使监督和沟通的功能。再次,批评“关注于对同时代文学的判断”。在笔者看来,其对“批评精神”的理解颇为妥帖,尤其是第三点,对当代文艺评论家来讲尤为重要。所谓“批评精神”就是要敢于直面当代文艺创作并作出价值判断,这是对一个评论家人格修养以及是否有担当的检验。斯坦纳认为:“批评家对于同时代的艺术有特殊的责任。他不但必须追问,是否代表了技巧的进步或升华,是否使风格更加繁复,是否巧妙地搔到了时代的痛处;他还需要追问,对于日益枯竭的道德智慧,同时代艺术的贡献在哪里,或者它带来的耗损在哪里。作品主张怎样用什么尺度来衡量人?这不是一个容易系统阐述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能够用万能的策略对付的问题。”(16)

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亟须提升理论素养。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437)首先,要提升对何谓好的作品的审美判断力的理论修养。通常,一篇好的评论文章不会停留于印象式点评上,即使是古代的诗文评,也有着理论的形而上意味和逻辑的自洽性,这是价值判断持论公允的保障。现代文艺评论更是离不开逻辑的支撑和理论的指引,既有对文艺史的洞悉和经典作品的滋润,又有对当下文艺创作的犀利洞察,这样才能为文艺评论迎来荣光和尊严。如何评判一部作品是好的作品?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看来,好的作品是美的艺术,美的艺术不等于快适的艺术和机械的艺术。艺术固然是人的自由创造的产物,但它却不应“露出一点人工的痕迹来”。“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意境在作品中的涵润是极其自然的,或者说,自然而然的风致本身即是美的艺术意境的应有之义。像艺术的自然才是美的自然,同样,像自然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美的艺术的“自然”气质在于艺术作品中的“意图”隐而不露,其形式的合目的性要求它不落于任何人为造作。康德认为艺术创作当然不是全然无意,但如果意图与感官快乐相偕只能是“快适的艺术”,其目的是与被视为单纯感觉的表象相伴的愉快——享乐的艺术,这种取悦感官的“快适的艺术”除了供人们一时的欢娱和消遣外别无深趣。如果意图“在于产生出某一确定的客体[概念]”,那这“只能通过概念来令人愉快满意”的“客体”只能把人引向某种认识或说教的目的,于是便有了那种不是艺术的艺术即“机械的艺术”。“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也是有意图的,却须像是无意图的,这就是说,美的艺术须被看作是自然,尽管人们知道它是艺术。”(康德152)关键在于审美判断的那种“合目的性”,以反省的判断力而非以官能感觉为准则的艺术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也就是说,美的艺术是一种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以自身为目的,虽然没有外在目的,却仍然会在社会交际中促进心灵能力的陶冶。可见,一种愉快的普遍可传达性在自身的概念中包含这样的意味:这种愉快不是来源于单纯感性的一种快乐,而必须是一种反思。因此,审美的艺术,作为美的艺术,是以反思判断力而不是以官能感觉为准则的。美的艺术品作为天才作品除了合于鉴赏的尺度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它须有“精神”或“灵魂”。“精神[灵魂]在审美的意义里就是那心意付予对象以生命的原理”(159),所谓“精神”就是那种能够在“自己的内心里”萌生出作为“最高的范本”“审美的原型”的审美观念,并把它以可能尽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审美是一种能力,创作出美的作品不仅需要天赋和对经典作品的悉心揣摩,更要注入精神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0)审美观念赋予作品生命而使作品有“精神”,这“精神”(灵魂)作为审美观念的中心环节不能求之于人的心灵之外,它“必须每人在自己的内心里产生出来”,却又不是每个经验的个体都可以使这应当的“必须”成为现实的“能够”。在康德看来,所谓“精神,在审美的意义上,就是指内心的鼓舞生动的原则”。(158)这个原则不是别的,正是把审美理念表现出来的能力。文学评论是与作品的精神或灵魂的交流对话,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洞悉作品好坏的审美判断力和理论素养。

其次,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增强驾驭批评标准的能力,使其有能力自由地出入批评标准的有无之间。在文艺批评实践中,文艺评论者对作品的评判都会遵循某些标准,或者基于某种立场作价值判断。中外文艺史表明,正如有着创新冲动的文艺作品往往是无法之法的产物,某些合乎公认批评标准的作品未必是文艺精品,或者换句话说,某些现成性批评标准原本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任何有独创性的艺术家都会对一些艺术原则有所突破。试看,当代戏剧创作有多少会遵循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当代诗歌创作又有多少遵守钟嵘的《诗品》?因此,好的文艺评论家对作品的批评通常游走于标准的有无之间。诚然,任何批评标准的提出都有其艺术史、学术史的价值,但不能因此使之僵化为某种现成性规制。有学者指出:“在文学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每当人们把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的各种特征以编纂成法典的形式严格地确定下来的时候,就会有人创作出对这些规则毫不在意的伟大的文学作品。”(谢泼德116—117)可以说,正是一系列突破原则的伟大作品构成了文艺史上前后相续的典范,形成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建构了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文艺经典。文艺发展史一再表明,好的艺术作品未必合乎某种现成性标准,作为对某种价值的突破,它自身会成为一种新的典范。因此,好的评论不是机械地、教条地运用批评标准,而应当是对何谓好的作品的一种启发和引导。有别于某些批评流派对艺术自主性、审美自律性的捍卫,新时代文艺评论既要强调批评标准的“有”,不仅要促进文艺创作涌现更多艺术性和审美意义上好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融入激发当代中国人的意志,在获得身心愉悦的满足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还要以其对“虚灵的真实”的价值祈向关注“无”,强调好的文艺作品犹如挖掘不尽的富矿,蕴含哲思境界无限拓展的价值根荄。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文艺为精神强起来奠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6)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在批评标准的有无之间,引导社会主义文艺为社会培根铸魂,使自身成为有精神和灵魂的人民的文艺。

再次,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亟须提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8)不同于唯美主义或为艺术而艺术的批评观,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立场和批评标准,主张有导向性和价值倾向性的批评,尤其强调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但也从来没有忽视对艺术卓越性的追求和对艺术价值的肯定,更不会以所谓宣传去侵犯或损害文艺的自主性和审美自律性(对主题创作的评论会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想象力)。恩格斯指出:“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384—385)作为对经典作家文论思想的传承,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69)。在党的文艺领导权建构中,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需要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文艺批评的标准。“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69)打击敌人需要有力量的文艺作品,“虽然《讲话》自始至终仅仅从政治出发谈文艺,但因为它遵从丰富的革命历史经验及其严格的政治逻辑,客观上为‘新人’的文化世界和审美世界厘定了终极性的历史内容:它就是人类追求普遍的(而非特权性质的)平等、自由、解放的集体斗争经验的史诗性自我表达”(张旭东16)。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得以超越特定历史语境而具有创造性理论应有的普遍性价值之所在。究其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所坚持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是在一种何谓好的作品的典范意义上的价值引导,它不是一种僵化的现成性尺度,更不是某种具体原则的硬性规定,而是一种“虚灵的真实”的价值祈向,表征着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念表达。究其批评活动的展开,是在深刻洞察作品意味的基础上与作者、受众和世界的对话,既然是一种对话,就不是简单地给出某种结论,也不是强迫作者和受众被动地接受,而是在阐释中形成一种共情、共鸣的共在关系,是一种既突破批评标准又合乎某种标准的存在。这也是发现艺术精品、推动文艺经典生成的过程,这种发现是对艺术作品某种优秀特质的阐释,犹如深入富矿腹地而有着广阔的阐释空间。唯此,经由文艺评论的价值发现和审美阐释,文艺经典在评论中不断生成和重构,由此使当代文艺精品不断迈向文艺经典化,进而彰显新时代文艺评论以多维度艺术价值阐释引导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使命感。

立足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从不避讳立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面对作品的存在更是需要把文艺的政治性表达,自觉地转变为文艺批评的审美判断和评论者内部立场、趣味、流派、创作理念与手法之间的争论,艺术的百花齐放和思想观点的百家争鸣必然反映社会领域价值和意识形态立场的多样化,必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充分激发艺术创作的活力、创造性、想象力,包括艺术的赋形能力和批评领域的概念建构、理论分析和方法论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文艺批评活动、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方式之一。“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8)在一定意义上,对作品的评论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正如好的作品本身是对批评标准的突破而构成新的典范,好的评论同样不是拿现成性尺子去衡量一部创新性作品,而是一种立足敞开的艺术世界,对某种价值发现的阐释而非诠释,是对心目中“虚灵的真实”的某种价值祈向和引导,高扬的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最后,文艺评论工作者理论素养的提升还体现在立足你-我间性关系基础上的文本细读能力提升。究其根本,文艺评论的基本功训练离不开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理论素养。文本细读不是冰冷的文字阅读,它是一种温情的传递和人性的相互唤醒。好的评论与作品之间是一种惺惺相惜的知音关系,是一种相互发现和吸引的相见恨晚。评论在直面作品时面对的何尝不是世界和人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价值感悟和油然而生,同样是一种艺术地把握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唯美主义诗人王尔德把评论视为“创作中的创作”,是一种艺术,批评家就是艺术家。他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认为:“最高的批评,它批评的不仅仅是个别的艺术作品,而且是美之本身。”(王尔德130)因此,文艺评论不是作品的简单诠释者,而是立足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思想价值发现者和阐释者,更是某种思潮和创作导向的引领者。优秀的文艺评论是一种在细读文本基础上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创新。遍览中外艺术发展史,在那些传承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著背后,无不有着揭示其为他人所未见、洞悉奥秘的经典评论名篇。可以说,创作与评论是相互激发促进的共在关系,它们一同敞开世界和归隐大地,尽管在到来的时间中,创作和评论并非同步,而往往存在时间上的错落性。因此,中外艺术发展史上既有数不尽的艺术创作经典,也有着脍炙人口的评论佳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金圣叹、脂砚斋、王国维的评点分不开,汤显祖《牡丹亭》的流行和李渔的《闲情偶寄》不无关联,现代文学史上李长之对鲁迅作品的评论、李健吾对沈从文作品的点评等也已成为经典;古希腊艺术的经典性地位同样不可缺失黑格尔、马克思的评点,俄罗斯三大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俄国文学赢得了世界性地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清代袁枚曾指出:“作诗者以诗传,说诗者以说传,传者传其说之是,而不必尽合于作者也。”(495)这显然是对评论独立性与批评能力的肯定,从中见出真正的批评是在对作者、作品的理解甚至是同情的理解基础上的价值发现,而不是以某种现成性尺度进行的机械衡量。固然,任何批评都是依循某种批评标准的评论,但所谓标准必然内化于思想价值阐释中,有着对历史的反思、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的展望,是对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把捉,从中显现出一种独特眼光和视野,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情感交流与思想对话。如果说,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那么,对作家艺术家而言,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文艺精品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对文艺评论家而言就必须以高质量、有思想价值含量的创造性评论为立足之基,这样才能构筑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还需提及的是,在新时代强化理论修养既指向评论者自身,也指向大众。当前,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学习,普遍重视大众阅读,遍及全社会的公众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着大众阅读的基本需求,各类讲座更是推动了理论普及化。培养大众的理论素养,原本就是社会主义新人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注重文艺大众化,强调普及之于普通民众的重要性,是因为所面对的是没有知识也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劳动大众,经由普及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其团结起来抵御外侮;今天,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了,人民普遍受过良好的基本文化知识教育,并有着强烈的理论认知诉求,全面素养特别是理论素养的提升成为今日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文艺繁荣的时代大舞台上,文艺评论的重心要从当年的大众化落到今日的化大众上,唯此才不会使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诉求落空。

倡导强化文艺评论家的理论素养,不是要把批评文章写成“掉书袋”“言必称希腊”,更不是在评论文章中让概念术语满天飞。文艺评论当然离不开对作品的阐释,这种阐释固然有理论框架和概念术语,但绝不是以牺牲作品艺术特性为代价的简单粗暴的断制,而是以理性的方式在尊重艺术特性基础上的一种意义世界的敞开。如果说,艺术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性的存在,那么,文艺评论同样是一个灌注生气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的命运。究其文艺特性而言,艺术世界既是符号的世界,又是意义的世界,文艺评论是打开这个世界的一道亮光和视域,是切近艺术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个粗暴的硬性的闯入者,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柔性的审美遭遇。其中不乏矛盾冲突、妥协,但更多的是同情之理解、坦诚之沟通、思想的镜鉴和相互成全,旨在共同守护精神自由的世界与对意义的追寻。说到底,文艺评论家不是艺术创作的立法者,而是作品意义的阐释者和文艺田园良好生态的守护者,它剔除的是稗草,呵护的是良苗。因而,当我们倡导艺术创作抵制“三俗”之风时,更要警惕文艺评论本身为“三俗”之风所裹挟,还要警醒文艺评论滑向空洞化、概念化和非及物化。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积精神力量,文艺评论是影响文艺创作、引导文艺创作、激励艺术创新和鼓励艺术自由竞争的有效方式,也是我们党成功领导文艺工作的有效手段。事实上,只有在竞争中进行学术争鸣才能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实现创作者与评论者的情感共情与思想共鸣。这一目标诉求离不开深厚的理论素养的积累。

立足新时代新方位,文艺评论家还要增强政治站位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理应是有追求的文艺评论家的自觉。所谓政治站位意识是指一种人民立场的天下情怀,不是狭隘的政党利益。究其社会性而言,政治站位意识旨在强化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胸怀民族复兴的伟业,引导文艺走出自言自语和杯水风波的泥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助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对于社会主导文化形态、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播而言,增强政治站位意识理所当然,这其中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文艺、人民的文艺的期待。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自然融入,它之于新时代文艺发展不是底线要求,而是一种倡导意义上的激励,鼓励新时代文艺创作触及时代的思想高度,自觉肩负时代使命。今天,文艺创作依然面临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问题。文艺评论在引导艺术创作为什么人和如何为上不能发生偏差,尤其需要鼓励艺术家胸怀天下,眼睛向着人类文明的方向用力,以一颗真诚的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追求艺术卓越性和思想观念创新保驾护航。文艺评论唯有站得高、望得远,才能真正把握艺术作品的“哲思”内核,为艺术创新摇旗呐喊。

今天,提高政治站位意识旨在强化新时代艺术应有的天下情怀和人类文明视野,不能囿于民族的地方的文化(文化部落主义)立场,尤其不能自我狭隘化。诚然,任何文化艺术都是源自地方的民族的,尤其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都有其身份认同和国籍(祖国),但在全球化运动日益深入和共同人性的观念成为普遍共识的语境下,文艺评论更应着眼于艺术观念的超越性和对普遍文明价值的诉求,契合世界秩序与中国发展方位的变化,倡导超越艺术的本土性与特色论而诉求艺术的世界性。既要有勇气与世界艺术平视,更要有能力和使命自觉引导世界文艺的发展方向。“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产物,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界域,它凸显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而有意弱化了人类文明价值的普遍性,是一种片面性的艺术真理观。从历史的中国走来的当代中国,不仅有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架构,更是传承了一种普遍主义的文明观,这使得“天下情怀”成为中国艺术的文化基因。因此,在当下语境强化“天下情怀”是提高站位意识的应有之义,所谓以艺通心沟通世界的价值共享,也有赖于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艺支点。它之于新时代的艺术和文艺评论,需要强化“世界的就是中国的”艺术价值追求,彰显新时代中国文化气象与人类文明普遍价值诉求的正向关系,促使艺术发展回归艺术本性,增强艺术的使命感,助力中华文化跃升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位态文化或世界主导文化形态之一。

此外,提升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政治站位意识,还包括正确处理艺术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引导艺术家处理好文艺创作和市场的关系是增强文艺评论当代性的体现,文艺评论导向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深刻影响着艺术创作的价值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作品经济价值的实现以及文化的公共性、社会性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市场,文化市场体系越是健全和良性互动,越是有利于促进文艺精品的生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21)伴随文化时代的来临,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界趋势越发显著,尽管遭遇全球化逆流和回头浪,“断链脱钩论”一时甚嚣尘上,但文化全球化、全球文艺的交流互动依然是主潮。当代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市场基因,决定了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强化文艺评论的政治站位意识,有利于在两个效益统一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

三、 文艺评论要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气象,担当文化使命,回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

契合世界秩序的变化与中国发展的新方位,文艺评论家亟须回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增强使命感。新时代中华民族迈向强起来的新征程,是14亿中国人在伟大实践中奋斗出来的,也是当代中国文艺以其特殊的声响与色彩召唤激发出来的,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亟须文艺在铸牢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根基中点燃国民精神的灯火。“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艺应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动性,而格外看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人民反抗斗争中产生的、具有革命性质的文艺作品,对其进步内容和现实意义给予阐发、褒扬。

迈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自然不能缺失文艺评论的价值导向。1840年以来的旧中国跌入历史的谷底,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沦为被列强蹂躏的一盘散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广大人民团结起来,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帷幕,使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空前提高。在中国共产党掌握中国文化领导权过程中,经由思想启蒙和文艺大众化道路的普及与提高,文艺在团结人民、抵御外侮、鼓舞人民斗志、争取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思想解放和鼓舞人心的作用,文艺评论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新时代强起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目标,文艺和文艺评论的作用格外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中国所处的历史新方位和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的现实境遇,决定了“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5)。契合世界秩序的变化以及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以及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文艺和文艺评论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文艺价值共享促进世界民心相通、赢得广泛国际认同等方面有着难以尽述的价值。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勃发的进取状态,要时时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尤其需要文艺作品激发人民的奋进意志,巩固中华民族共同奋进的思想基础。基于此,2022年中国作协党组启动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旨在以文学力量助力中华民族强起来。同样,新时代文艺评论家要把激发艺术创作活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视为首要任务,着力于艺术价值的阐释和保持意义批判的蓬勃活力。也就是说,文艺评论不仅有能力洞察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要善于阐发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以精神之灯火照亮人民的精神世界,并令人信服地表明这种阐发是有意义的。“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3)如果一部作品缺乏思想精神力量,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也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从单一尺度来评价一部作品的价值,而是从人民的历史的美学的艺术的标准相交织形成的“虚灵的真实”来理解和阐释其多维价值。

助力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文艺评论要在倾听时代声音过程中回应“时代之问”。什么样的文艺是新时代所需要和倡导的?文艺评论要在为时代鼓与呼中担当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的使命。一个时期,创作者心情浮躁、精神贫弱、价值缺失、魂无定所,个性化写作现象严重。心中没有人民,笔下没有乾坤,既丧失艺术追求,也谈不上审美情趣;既忘记责任担当,也缺乏艺术理想的现象比较严重。其突出表现就是“浮躁”,创作成为发财的手段,批评(红包评论)成了致富的工具。文艺上的浮躁现象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浮躁、思想的虚空和精神的自甘堕落。在资本趋利的角逐中,某些内容生产趋向利益化,在资本控制下出现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泛滥现象。唯此,《意见》指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健全文艺评论标准,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严肃客观评价作品,坚持从作品出发,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反对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坚守作为文艺评论灵魂的“批评精神”,就是旨在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工作。文艺评论之批评,不是咄咄逼人,而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启示受众,什么样的作品应该肯定和赞扬,什么必须否定和反对,以理服人地引导大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只有深刻理解时代之需,才能真正明白文艺评论为何要在引导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落到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上,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显现于精神的崛起。精神和灵魂不是空洞的存在,它取决于一个民族精神食粮的质地和审美品位的培育。基于此,在文艺批评实践中,文艺评论要自觉地“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0)。

坚定文化自信同样是时代之需,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自觉践行于批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强起来的基础是精神文化的独立自主和文化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5)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所需,要求文艺评论自觉担当起在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之大者”的使命,并深刻领会其内涵,这也是我们在前面强调增强政治站位意识的缘由之所在。因此,为新时代鼓与呼,今日之文艺评论不能成为世界舞台上某种强势话语的依附者和流行时尚符号的追随者,更不能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而是在全方位全景式展示当代中国人的史诗般创造中,以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有效阐释中国文艺实践和大众审美经验,以当代文艺的繁荣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注入强大的文艺力量。

有效回应“世界之问”是新时代文艺评论胸怀“国之大者”的自觉。新时代文艺评论在引导文艺迈向世界主流文艺形态过程中,要以诉求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价值回应“世界之问”,为在世界舞台上建构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提供文艺支撑。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显现于精神的崛起,其文艺作品往往展现出一种世界气象和对人类文明价值的普遍诉求。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所面对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中国文艺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位态。以文化人,能够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思想高度对越来越走上世界舞台的艺术的胸怀和气魄有着深刻影响,甚至需要文艺评论旗帜鲜明的价值引导,为增强世界民心相通提供支撑力量。唯此,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增强文化主权意识,为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提供思想理论资源。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是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民族形象的塑造、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创造被提上发展日程。展示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和民族精神至关重要!随着世界秩序的变化,崛起的中国要为世界进步和人类文明跃升作更多贡献。随着中国历史方位的变化,当下的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我们不能再满足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共识,而要在“世界的就是中国”的话语权提升过程中,在促进世界文艺生态健全过程中发挥引领发展方向的勇气和能力;同时,文艺评论还要以胸怀“国之大者”加强世界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艺支点。

当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人类文明跃升徘徊在新的十字路口,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文艺发展需要为人类文明跃升启示方向,有着“天下基因”的中国文艺要胸怀“国之大者”,担负起在世界舞台上助力中华文化从对世界进步贡献者向引领者角色转变的使命。相应地,文艺评论要以价值发现、价值创造激发中华民族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理想,在创新文化价值导向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明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2)当代中国不仅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色,更有着现代文明视野中的观念创新和思想创造,有着对未来的艺术想象力和可以感染世界人民的思想观念。有学者指出:“正是通过文化才使得世界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能够建立起牢固的纽带、关系和桥梁。”(谢弗267)世界大同的现实基础是民心相通,文化价值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对人心的征服,是骨子里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上的志愿服膺,是对世界共同价值感召的认同。

结语: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强化社会主义文艺的使命

新时代文艺评论应树立什么样批评观?说到底,能否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决定着文艺评论的价值高度。对文艺创作而言,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对文艺评论而言,必须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所形构的“虚灵的真实”来评判作品,才能使其导向落在文艺评论的自然而然中,才能使引导作家、艺术家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审美观不沦为抽象的说教,进而对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现实背景、未来道路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建构新时代中国形态的文艺评论。所谓中国形态的文艺评论是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立足中国文艺实践和大众审美经验特别是艺术创新实际,经由弘扬文艺批评的主体性、强化批评精神和增强使命感,以中国自身文艺发展和大众审美自觉为目的,创造既面向文艺现实和大众审美经验又引领文艺创作和文艺消费的评论话语。在加强交流对话和走向世界舞台诉求人类文明普遍价值的同时,以讲好中国文艺评论故事提升中国文艺在全球化舞台上的位态,不断丰富文艺创作创造与文艺理论创新创意之间的接合功能,使之成为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实践的生动体现。现实中不时沉渣泛起的文艺乱象逼问着文艺的价值导向与社会担当,召唤着中国形态的文艺评论的出场。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第15条提出:“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12)对于恶俗审美、畸形审美,学界和主流媒体要敢于亮剑,发出主流的声音,在增强政治站位意识中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作为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文艺评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自觉肩负起弘扬真善美、批驳假丑恶的职责使命,引导和促进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裁剪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9)事实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14亿中国人的奋斗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对此,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要满怀信心地鼓与呼,新时代中国形态的文艺评论正走在肩负使命的途中。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吉奥乔·阿甘本:《裸体》,黄晓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Agamben, Giorgio.Nudities. Trans. Huang Xiaowu.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382—385。

[Engels, Friedrich. “Letter to Minna Kautsky.”TheCompleteWorksofMarxandEngels. Vol.36.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6. 382-385.]

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Kant, Immanuel.TheCritiqueofJudgment. Trans. Deng Xiaomang.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TheCritiqueofJudgment. Vol.1. Trans. Zong Baihua.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63.]

蓝江:《直面当下与面向未来——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范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017):15—21。

[Lan, Jiang. “To Confront Present and Face Future: On Contemporary Paradigm of Marxism Abroad.”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3 (2017): 15-2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48—85。

[Mao, Zedong. “Speech on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MaoZedong’sCollectedTreatisesonLiteratureandArt. Beijing: Central Party Literature Press, 2002. 48-85.]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3—8。

[Marx, Karl Heinrich. “Theses on Feuerbach.”TheCompleteWorksofMarxandEngels.Vol.3.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60. 3-8.]

——:《〈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33—442。

[---. “Old Preface to1877:Anti-Duhring&On Dialectics.”CollectedEssaysofMarxandEngels. Vol.9.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433-442.]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普希金论批评是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下)。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1245—1246。

[Pushkin, Alexander Sergeevich. “Pushkin as Critic”ReferenceMaterialsfortheStudyofLiteraryTheory. Vol.2. Liaoning: Chunfeng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82. 1245-1246.]

道格拉斯·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朱邦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Schafer, Douglas Paul.Culture:BeaconoftheFuture. Trans. Xu Chunshan and Zhu Bangjun.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8.]

安妮·谢泼德:《美学:艺术哲学引论》,艾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Shepherd, Anne.Aesthetics:An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Art. Trans. Ai Yan. Shenyang: Liaoni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8.]

乔治·斯坦纳:《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李小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Steiner, George.LanguageandSilence:EssaysonLanguage,LiteratureandtheInhuman. Trans. Li Xiaojun.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3.]

提供一些学具,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而后让他们回忆体会量的过程中,用什么工具量线段或面积的大小和量的方法,小结得出度量的基本方法:用已知量去度量未知量。从而抓住方法的核心,为本节课度量角的大小做好铺垫,降低难度。

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Wilde, Oscar.TheDecayofLying:SelectedCriticalEssays. Trans. Xiao Yi. Nanjing: Jiangsu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Xi, Jinping.SpeechontheForumonLiteratureandArt.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SpeechattheOpeningCeremonyoftheEleventhCongressoftheChinaFederationofLiteraryandArtCirclesandtheTenthCongressoftheChineseWritersAssociation.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2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8(2019):4—8。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十九)。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

[Yongrong, et al.AGeneralCatalogof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39.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1.]

袁枚:《程绵庄〈诗说〉序》,《袁枚全集·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王志英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495。

[Yuan, Mei. “Preface to Cheng Mianzhuang’sRemarksonPoetry.”TheCompleteWorksofYuanMei:CollectedEssaysfromtheMountainStudioofXiaocang. Vol.28. Ed. Wang Zhiying. Nanjing: Jiangs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3. 495.]

张旭东:《“革命机器”与“普遍的启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语境及政治哲学内涵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4 (2018): 3—17。

[Zhang, Xudong. “‘The Revolutionary Machine’ and ‘Universal Enlightenment’: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olitical-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SpeechontheYan’anForumonLiteratureandArt.”ModernChineseLiteratureStudies4 (2018): 3-17.]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Instructions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on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SocialistLiteratureandArt.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猜你喜欢
文艺时代艺术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纸的艺术
□文艺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