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圆 尹素月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及精准化管理,一直是高校二级学院努力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1]。这也是以心理测评为指导方法,建立学院“育德润心”大学生发展数据中心的初衷。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予以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各种心理普查和测评。因此,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发展数据中心的建立,对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学院一直很重视学生工作,希望通过以构建数据中心为桥梁,增进与学校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和心理学院的合作,借助资源,开展培训,深化交流,服务师生,为学生心理、就业工作打好基础,使学院的德心共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同时,特别聘请学校心理学院教师、招生就业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负责教师作为“育德润心”大学生发展数据中心的指导教师,希望能够帮助学工队伍推进工作的专业化,帮助辅导员老师及时总结,多出成果。
高校“心理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在“培养人”这一基本目标上,必须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院“育德润心”大学生发展数据中心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分类施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发展特质、心理适应、职业规划、社会发展五大模块进行施测,建立学院的大学生发展数据库,依托学院心理辅导站,开展“星空成长营”“星空下午茶”“星空训练营”“星空职场行”“星空成果展”等系列活动,以期更有针对、有重点的开展学生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全方位发展。数据中心会以数据库为依托,以学院心理辅导站为实体平台,借助学院团委的微信公众号为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类线下活动和宣传。同时,也促进辅导员走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路线,更好地将实际工作转化为科研成果。
二级学院想要做好心理育人工作,首先完善硬件设施,最好能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负责的学生会部门,组建并提升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完善心理测评数据中心的职责、人员配备及分工,制定相关的运行和管理规定,把数据中心打造成一个完备的服务体系。“育德润心”大学生发展数据中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除了外聘指导教师,数据中心有两位心理学专业的专职教师,一位老师本硕都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一位老师本科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拥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两位老师同时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担任兼职心理咨询师,接待来自学校各学院的咨询学生。因此,数据中心具有良好的专业支撑和指导。2018 年学院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辅导站现有二级心理咨询师1 人,三级心理咨询师3 人,在学校学生工作部的领导与指导下,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接纳自我,塑造幸福”的心理健康工作理念,建立了“心理辅导员—年级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运行模式,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推动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心理育人机制。各年级辅导员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交流和沟通学习与生活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定期上报心理预警库,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学院每年都会邀请心理学院专家为大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心理委员和宿舍联络员做胜任力提升培训讲座,并在每年五月份积极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学生参与程度高,效果良好,引导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对于目前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年级或者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规律、任务和课题。而高校内辅导员和心理老师的辅导工作大多是笼统的,按照一般发展规律来安排的,没有精准施策,有些学生觉得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真正需要的学生可能没有得到相应的心理帮扶,这就需要通过心理测评来达到精准筛查的目的。“育德润心”大学生发展数据中心成立后,陆续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成长的五大方面测评:性格兴趣方面,测量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和自我兴趣倾向。比如四种类型气质测验、UPI、16PF、大五人格和AB 型人格等;发展特质:正念、希望感、灵活性和韧性等;心理适应方面,测量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适应性问题。比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职业规划方面,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MBTI 等;社会发展方面,团体凝聚力、归属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等。学生参与度高,面对不同年级群体发展任务不同,针对性强,可以获得大量一手直接数据。除了进行自身问卷测验和数据搜集,还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新生心理普查、春秋季开学返校心理情况调查。
同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支持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鼓励班级心理委员、学生骨干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数据中心在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传下达通知,帮助提升学院的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前的普及教育,提升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测评信度、效度。针对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发现需重点关注的同学,通过辅导员一对一谈心谈话或团队辅导等形式进行预防干预,并培育其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育德润心”大学生发展数据中心学生参与度和覆盖率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筛查结果符合度高,基本能把重点的学生筛查出来,通过筛查结果辅导员可以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针对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发现需重点关注的同学,通过二次访谈、团队辅导和心理咨询等形式进行干预,定期回访,形成个体发展性档案,对后期开展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数据中心还依托数据库,广泛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文体娱乐活动、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积极心理体验活动,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星空成长营”:定期诚邀心理学院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教师,来学院组织辅导员专题培训沙龙和心理委员专题培训沙龙活动,通过专业的培训,提升学院心理工作者的心理学知识和谈话技能。“星空下午茶”:每周四下午定期举办心理专家直通车、心理辅导员个体心理咨询和优秀师生党员座谈会(朋辈辅导和榜样替代强化)等活动。“星空训练营”: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系列活动,主题有自我减压、人际交往、自我提升、恋爱心理、职业规划、人格成长等等。“星空职场行”:遵循封闭性、结构性、成长性原则,通过举办认识你自己、生涯大观园、职业大探访、模拟职场等团体辅导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自主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性成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动态数据,利用SPSS、AMOSS 等软件进行数据研究分析,形成书面报告,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为今后学生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且以构建山东师范大学数据中心为桥梁,增进与心理学院和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友好关系,借助其心理资源,加强学生工作上的合作,提供咨询,开展培训,深化交流,服务师生,为之后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打好基础,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使学院的德心共育工作更上一层楼[2]。
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积极推荐学生加入学校“成长合伙人”阳光训练营和其他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将心理健康的理念、知识、影响和效果传递给周围的同学,不断拓展和延伸,发挥朋辈影响作用,提高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和认同,为学生更好的明天以及积极的人生蓝图奠定良好基础。数据中心将扩大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学会助人自助,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基于学院四级网络机制,以辅导站成员为出发点,辐射四个年级各班的心理委员及宿舍联络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胜任能力,让这些同学发挥好朋辈效应,积极组织学生骨干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心理健康节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同时发展具有学院特色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健康辅导与服务,为学院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增添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定期组织负责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的学工干部、团委全体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根据数据中心测评内容的探讨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可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团队化建设,将日常工作进行总结提炼,科学转化成理论成果,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要特别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做到德心共育。同时,根据日常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积累,形成书面材料,凝练成果,争取申请党建、思政等课题,目前数据中心已经发表SCI 三区论文一篇,内容为大学生的大五人格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研究。目前,学院正在进行师范专业认证的申报工作,数据中心也积极跟进,进行师范生的自我同一性测量工具的编制以及影响因素等相关方面的问卷测评,已经申请到校级本科生科研立项一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科研能力,争取能够产出更多高质量论文。
心理测评在高校已经是常态化的工具,如何将这一工具贴合并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文中“育德润心”大学生发展数据中心,依托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借助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网络机制,除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春秋季返校心理健康状况常规筛查外,还有针对性开展测评工作。同时,数据中心还可以联合校学生处、招就处和二级学院等,通过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调研学生人格、认知和情绪行为等心理发展特点,筛查出重点问题学生。理论指导实际,科学化、规范化开展学生工作,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相互结合,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呵护和暖心帮扶中开展教育引导。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德心共育的培养模式旨在有效贯彻“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理念,是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放的健康心态的一流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3]。
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心理测评时同样也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量表适用性不佳,学生配合度不好控制,测评后的约谈效果不理想以及针对性心理教育服务不足等。下一步,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更优化的心理测评路径,通过开展比较研究增强量表的适用性,在组织学生测评时控制好变量,尽量统一标准,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配合度,保证测评的信效度。同时,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集大数据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心理健康测评动态数据库,反映了心理健康动态平衡情况,在得到数据后科学分析和探讨,制订完善约谈方案和处理措施,运用测评的大数据信息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在开展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时能研以致用,研之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