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琼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也在迅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及化,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公或不平衡现象仍旧存在,城乡、地区、群体之间教育水平差距大、教育资源倾斜、教育质量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必须让每个社会成员公平享有教育发展成果。教育公平问题关乎个人发展、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如何突破教育“瓶颈”,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当前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现代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实现教育公平需从现实问题入手,分析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以期寻找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教育问题日渐受到重视。教育公平是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从个人、社会、民族的角度来讲,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公平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处于怎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长成才的机会有多大。马克思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教育就是按照个体发展的美的规律对其进行塑造的过程。在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之下发展的个体,与一个在缺乏教育公平的环境之下发展的个体而言,前者更符合个体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条件,更能激发个体产生善良的美好品格。此外,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分子,其素质可以通过优质的教育获得改善和提升,而个人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改善个人经济状况、提升个人社会地位,进而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层正向跨越,防止社会阶层固化。而一旦教育公平缺失,个体发展将受到限制,教育不公导致教育不均衡,人才发展受限,在无形中可能流失大量各个领域的人才。因此,教育一旦出现不公平现象,将会阻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和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客观需要。首先,和谐社会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社会,而教育公平又是每位成员在这一社会中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育伴随着个人成长,伴随着个体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个体提供智力和精神的支持。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教育公平的社会。其次,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教育公平与否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公平合理的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状况,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能够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劳动主体方面提高社会的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朝着和谐方向稳定发展。总而言之,教育公平乃社会公平之根本,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标准。只有实现教育的公平,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4]教育不仅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一方面,公平的教育使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以此能够提高各民族的整体素质,进而推动各民族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地共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使民族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个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发展,教育公平下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更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希望与未来。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扩大了个体自由发展的权利,也为民族振兴筑牢人才根基。民族振兴的根本在于人,而人的培养离不开公平而且高质量的教育。一个民族的高质量教育必定是公平的教育,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出现高质量的教育成果,而高质量的教育成果又反过来促进民族的兴旺。说到底,教育的兴盛发达就是民族振兴的内在要求。民族是否振兴体现在人是否更加自由且全面发展,体现在社会是否和谐,也体现在国民教育是否公平上。
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不公平不平衡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及国家的发展。教育公平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三重维度进行分析。
教育各阶段的起点作为教育公平全过程的首个环节,直接影响教育公平与否。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在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的初始起点上的公平,强调在接受教育的各阶段起点上社会成员应当平等享有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即对自然禀赋不同、社会和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成员而言,应当从具体的社会、自然以及经济状况的角度考虑,采取一定程度的倾斜措施,以此尽可能地拉近他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起点。[5]
教育起点上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内容。首先,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表现在城乡之间、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基本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以及基本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存在差距。在校舍环境、图书册数、教学设施等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办学条件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的办学条件。其次,经济较发达地区能够吸引大量教育人才,使得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两极分化也是当前教育起点不公平现象存在的显著问题。其次是教育财政投入的差异较大。就城乡而言,城市的教育财政拨款远大于农村的拨款,就全国而言,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对教育投入的资金远大于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也就是说,教育经费的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最直接的表现。最后,家庭经济收入的差异导致教育起点的差距。由于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社会阶层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孩子们在接受高等教育乃至中等教育之间的入学比例和辍学比例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教育支出甚至成为家庭致贫的原因,因此而放弃接受教育的家庭不在少数。
教育过程的公平注重的是社会成员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得到公平对待。[6]在教育的各阶段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
首先,在办学条件上,城市学校各种教学设施齐全完备,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颇高,而农村学校或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只有传统的教学设备,办学条件尚且跟不上城市学校。
其次,在师资队伍方面,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普遍低于城市学校,部分学校甚至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
再次,在教学管理上,一些学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管理水平较高,该校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相对优于其他学校。反之,一些学校教师管理不公,例如主副科教师被差别对待、教师发展机会分配不公、教师评价标准单一化、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待遇不公等现象依旧存在。这些问题间接导致了教育过程中不公平问题的产生。
最后,学校在学生管理上的不足也会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发生。一方面,由于升学压力,校内教育资源、教学设备普遍倾向于重点班,老师对重点班的学生的关照多于普通班的学生,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普通班的学生不能享受与重点班的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出现教育不公现象。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权益不受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缺少规范。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总是单方面要求学生配合教师学习,学生总是单向被动履行义务。同时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意愿常常被忽视,导致部分学生采取过激行为表达自己的诉求。
此外,大部分学校管理上采取禁止性制度,抑制学生天性解放,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如此便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成效显著,但在教育结果与质量上依旧存在公平的问题。教育结果的公平并非指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产生一样的结果,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不同,获得与其能力和努力相匹配的结果。[7]即便在起点和过程公平的条件下,也有可能产生教育结果不公的现象。对于阶段性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毕业生的升学率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区的毕业生升学率差距不大,但在高等教育升学率上还有明显差距。例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高,能够吸引优质考生,同时考生的竞争也相对激烈,这些地区的学生获得的教育结果大概率是优于其他地区的。另一方面,在新高考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应试水平,教育结果也往往偏向于读书好、会读书的学生,而忽略了核心素质的培养,这对于有其他特长或是学习成绩不佳但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教育公平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上好学’成为老百姓对教育质量的核心诉求。”[8]伴随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公平问题也越发凸显,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课题。从教育公平的现实问题出发,尝试分析得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理路。
教育的主体是人,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的平等原则就是要尊重个体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9]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学校的管理制度、培养方案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心理状态来制定,在注重学习成绩、提升升学率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自身发展,把一切工作的劲头都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其次,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另一个主体,处于主导地位,是决定教育水平的人的因素。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水平。只有解决地区间教师待遇不均衡现象,才能解决地区差距等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
总之,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公平理念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要以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引导人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人们健康的人格。要弱化教育的功利性质,尊重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追求公平公正合理的核心价值,这是教育事业得以稳固发展的根本。
历史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在现代化进程中,矛盾和问题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正在不断逐渐完善。对此,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育制度,加强基础教育管理,在原本基础上增加创新内容,从而为教育公平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首先,完善教育的质量检测制度。只有完善的检测制度才能有效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推进地区教育发展。其次,完善教育监督制度。要充分发挥监督制度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有正当的监督才有高效的教育改革。再次,完善教育信息公开评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监督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加大教育信息的公开力度,全面、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政策。最后,针对弱势群体,采取一定程度的扶助与补偿政策。为贫困地区的人们以及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提供一个享有同样优质教育的机会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这是实现教育起点公平的关键。要完善教育投入制度的建设,重点推进西部等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弥补我国地区教育的短板,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加大经费的投入,尤其是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保证经费的充足和分配到位,是改善贫困地区及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条件的基本要求。
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供给的均衡分配是确保教育上起点公平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实现教育办学资源的均衡分配。针对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阶层差别带来的教育不公现象,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严格监督教育任务的实施,确保贫困地区资源配置合理到位。要做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规划与布局,促进各阶段的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加大投入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选拔制度、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通过各种方式激励优秀教师主动到贫困地区支教,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确保教育过程的公平。首先,学校领导应提升责任意识和民主管理水平,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在管理上做到规范化。其次,要对教师做到人性化管理。学科无大小,要对所有的教师一视同仁,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在教育管理上做到公平公正。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应确保教师公平享有合理的福利待遇,由此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积极性,提升教师个人业务能力,为学生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教育公平最好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0]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高中教育建设,重视职业教育。高中教育直接影响着地方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要促进普通高中发展,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职业高中教育和技术型学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和技校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大薄弱环节。职业高中和技校是培养我国技术型人才的高地,职业高中以及技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通过提高职业技术的发展、扩大城市高中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等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能有效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公正。其次,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的信息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水平。[11]在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引起学生学习知识、探索未知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家校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使师生、家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在管理上引入信息管理系统,既可以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也可以使教师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育是国之大者,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根基。面对百年奋斗目标,需不断认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积极探寻促进公平的对策,缩短教育差距。同时还应认识到,教育公平的本质不是消除差距、追求结果均等,公平也是相对的,教育差距恰恰是我们提升教育水平的动力。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实际上是缩短教育差距的过程,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