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载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探索

2023-10-23 07:27
科技风 2023年27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培育院校

巩 政 葛 畅

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枣庄 277160

信息化时代所呈现出的全新发展形势,深刻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被引入和应用到高校教学中,推动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海量冗余信息形成的信息过载也给大学生搜索、整合以及利用信息带来严峻挑战,进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不利影响,现行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亟待做出调整变革。本文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为例,首先详细论述信息素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随后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信息过载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融合信息素养培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一、信息过载背景下信息素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

信息过载一词作为术语首次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伯特伦·格罗斯1964年的著作《组织管理》中,随后在1970年被美国作家和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冲击》中沿用推广开来。信息过载可概括为社会信息超过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导致故障的状况;其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远低于信息传播速度,大众媒介中信息量远高于人们所能接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用或相关性弱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人们对有用价值信息的准确选择[1]。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各类信息技术设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工作学习的有力工具,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在这种与信息通信设备朝夕相处的常态下,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随时不断弹出的各类消息和新闻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注意力这项宝贵资源变得支离破碎,搜索和甄别有效信息的成本不断攀升。英国学者蒂姆·乔丹总结信息过载的不良影响:“拥有过多的信息将阻碍信息利用,并呈现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无法吸收消化信息;二是信息质量差,内容密度低,使搜寻信息变得无比困难[2]。”在现实情况中,人们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常常由于搜索策略不当或其他原因,而沉溺于冗余杂乱的信息中,大脑皮层活动受到抑制,进而形成信息焦虑。另外,大众媒介中的信息传播过多过快,浩如烟海的信息在屏幕中稍纵即逝,人们费力地从中搜索寻觅,获取高质量有价值信息的效率大大降低,浪费的时间却越来越多。

信息素养(也称信息素质)是指为高效快速地搜寻到自己所需信息并合理利用的能力。它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正式提出,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终身学习的核心”与“信息社会的基本人权之一”。信息素养具体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个方面。信息意识要求个人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信息能力是指掌握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管理的技能;而信息伦理强调信息评价和使用的伦理底线[3]。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曾经强调:推动发展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中信息获取、运用和转化的能力,辅助其完成创新创业活动。信息素养技能的增强不仅能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如虎添翼,也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信息搜索及整合利用的优势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素养培育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现状

(一)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信息意识薄弱

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中,大学生信息搜索整合意识至关重要,但大量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对有价值信息的准确选择。现阶段多数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就业择业和职业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十分模糊浅显,无法发掘自身兴趣优势,未能科学评估自身实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视野,对未来充满迷茫与彷徨;加之其信息素质薄弱,在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后沉溺于冗余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不到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关键信息,或者获得关键信息十分滞后,极易引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焦虑。因此,薄弱的信息搜索整合意识已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大阻碍。针对这个问题,有研究已探讨了信息过载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并就信息焦虑和心理调适等方面提出建议[4]。然而,有关信息过载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却鲜有提及,以信息素养培育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议题讨论较少。

(二)师资力量薄弱且专业化水平低

在21世纪“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的深刻影响下,信息过载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教师角色也提出了全新要求,信息素养也成为信息化时代高水平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信息素养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师信息素养也从最初关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发展到信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的综合素养,更加注重能力和方法的数据素养和媒介素养,强调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增强信息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5]。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几乎没有配备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职教师,也缺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导致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在地方院校中,往往是专任教师既要承担学院科研建设和日常教学工作,也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或是由辅导员兼任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由于教师的学科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路径较为单一,信息素养能力和技能相对薄弱,无法对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职业环境和岗位内容给予详细具体的指导,导致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对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高校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和引导

信息过载背景下,加强信息素养培育变得尤为重要。学校是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场所,需要配合社会和家庭,构建信息素养的培育体系。曾有观点认为信息素养培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冲突(前者挤占学生时间,分散学生精力);而事实恰恰相反,信息素养培育可为大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视度不够,其教育重点仍是专业教学,专业课重要程度远大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为“重形式、轻内容”,主要依靠发问卷、开讲座和突击指导等方式展开,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枯燥,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信息素养的培育和引导。此外,在地方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并未得以体现,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参与度低,对信息素养培育认识不足,存在偏见和误解,最终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缓慢,收效甚微。

三、地方本科院校融合信息素养培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一)将信息素养培育融合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培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是指将信息素养培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就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而言,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已经被逐渐认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重点,信息素养培育所需的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正在逐渐补齐。同时,地方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职业规划教学内容多为就业形势分析、模拟就业及面试技巧讲解等,教学方式多为单向灌输式,教学重点未落实到个人职业定位、评估就业机会与确定职业路径等方面。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将信息素养培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拓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扩展教学模式(如增加职业规划信息检索、甄别和评价等环节)以及重建课程评价体系。只有紧紧围绕助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升学生信息搜索整合意识和能力,满足其在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信息需求,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发挥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实施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6]。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教学在课堂活动中往往具有权威性,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实现建构性学习。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要求下,教师应将教学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学生自由发挥的同时加以引导,提高其综合能力[7]。学校也应多方面做好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培养和引导工作,保障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精准分析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科学设置教学活动,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案。基于定制化教学,将信息技术常态化、创造性地应用于职业规划教学实践中,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终身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还应助力学生准确了解自身,发展自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积极心态应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建设专业化师资力量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在信息过载背景下,教师需要将信息素养培育融入职业规划教学过程中,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运用信息素养的意识、思维和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和创造。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基于自身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在杂乱无章的职业规划信息中准确筛选、分析和应用,面对大量冗余信息时能够去伪存真,化繁为简,精准选择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地方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师资匮乏,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和操作技能,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配备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重视职业规划教师的专业背景、资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对于高校已配备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开展信息素养评价实践培训,不断提升其信息素养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开展朋辈经验交流分享,发挥朋辈引领作用

朋辈分享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共同语言的人出于某种原因共同分享信息、思想或行为技能,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学习互助方式。朋辈之间背景相似,互相共鸣点和感染性高,交流分享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朋辈分享的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是学生,有效的朋辈模范是众多学生学习的参照系,其引领作用能够发挥良好效能[8]。地方本科院校可积极组织朋辈模范建立“朋辈讲师团”,为面临职业规划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对本专业就业领域和方向的了解,获取相关就业信息,提升就业技巧。朋辈分享交流的教育方式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朋辈模范分享各自经历以及对于就业的独特观点,在交流分享过程中用情感沟通搭建桥梁;在教学相长、榜样示范、督促辅导和交流激励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答疑解惑,让学生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开拓信息渠道,高效应对信息过载的冲击。

(五)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交流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下,当代大学生习惯于从网络新媒体中获取所需信息。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交互型高、娱乐性强等特点,对于信息化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新媒体的介入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沟通交流,使学生从单向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多维参与式学习,大大提升教学模式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地方本科院校可结合自身信息化平台优势为学生搭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媒体平台。例如,高校可以整合学校网站和学生留言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通识课程和互联网通信平台等,为学生搭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线交流社区[9]。在这些新媒体互动平台中,本科生获取就业信息将会更加精准快捷,省时省力,能够有效应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能。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培育院校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