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梅 蒋 艳
(1.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68)
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力量,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不仅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时也与青年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立足思政课堂,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坚定信念和自觉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胸怀“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两个大局”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迎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躺平”在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上逐渐成为一个热词。所谓“躺平”在心态上指对生活的低欲望,人生目标散漫,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在行为上体现为逃避生活压力,仅满足于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作为“佛系”亚文化的新呈现,“躺平”在今日青年的“话语场”中,越来越占据更多的话语空间。
“躺平”之所以成为热词在大学生群体广泛传播,其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深度调整,个体的发展成本随之不断增大,发展空间不再像以往那般宽松,面临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在高校校园体现为日益严重的内卷:逐年推高的考公、考研分数线、越来越无法乐观的就业学历门槛,越来越长的志愿活动时间,被卷成“麻花”的四、六级考试分株,乃至入党的时间、参加哪些学生社团、申报什么类别的大学生项目,莘莘学子的步调都高度相似,“内卷”逃无可逃,压力无处不在。
由于大学生群体在个性特点、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当下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有的学生是主动参与竞争的,他们有强烈的内驱力,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规划、布局大学生涯及未来职业发展,熟悉规则且善于利用规则。但是也有部分高校学生是被动参与竞争的,这一群体的竞争是被动的、防御式的,这种防御性的低水平竞争,使得他们虽然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却收获甚微甚至一无所获。参与状态的被动、强压力以及预期回报的不确定性给青年学生带来心理困境的累积效应,从而使得他们丧失奋斗的动力和欲望,变得自暴自弃而选择躺平。“内卷”“躺平”等网络亚文化的盛行弱化了部分大学生对当下中国社会的认同,淡化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今世界局势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兴起使得世界格局呈现出“东升西降”的趋势,全球迎来了格局重建、权力重组的大变革时代。大变局下,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动态变化,国家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
其一,就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而言,以美国为核心的欧美发达国家将中国看作是传统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和其霸权地位的威胁者,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感到深度焦虑。自2021年以来,秉持一贯的零和博弈思维,拜登政府进一步强化中国“竞争对手”的角色定位,对中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极限施压,中美战略竞争持续深化,两国关系呈现持续紧张态势。在经贸领域,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总统时期的对华贸易竞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多种手段干预、限制中国经济发展,以维护美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地位。在高科技领域,拜登政府致力于对华科技竞争,在5G、量子科学等前沿技术方面对中国进行精准打击,减少甚至停止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在地缘竞争上,拜登政府调整军事力量部署,紧锣密鼓进一步升级“印太战略”,对中国极限施压和威慑。对于美国政府的持续挑衅和打压,中国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多方回击,明确表明自身原则和立场。
其二,大变局下,整个世界呈现出矛盾多发、利益分化、规则失序、冲突增多的特点,各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动态复杂变化。已持续一年多的俄乌冲突导致现有国际秩序逐渐被撕裂和瓦解,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声音不断增长,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秩序基础呈现出十分脆弱的态势,国际形势趋向严峻。从长远来看,地缘政治风险担忧因素将对效率优先的全球化格局带来冲击。世界各国对安全与发展的诉求更加迫切,对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的愿景期待更加多元。美国与其他大国之间、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不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不同发展阶段国家之间、不同文明形态国家之间的对立冲突时有发生。对中国而言,未来将面临罕见的多重外部风险和挑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引导青年学生客观、科学研判动态复杂的国际形势,清醒认识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面临的外部风险、压力和挑战,是当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青年学生群体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有着通过奋斗收获成功的强烈愿望。但因这一群体涉世未深,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整体、深刻、客观的认知和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五门思政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将国情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将相关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帮助学生整体、客观、全面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国情,认识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看待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进入新时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必然也要发生深刻变化。原来的数量主导、注重外延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质量主导、强调内涵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中国经济已经由注重速度的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相比较于生产要素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动力源。单纯经济总量的扩张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均需要产品、技术以及产业创新作为支撑。创新成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领域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必然要求深化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增强要素流动性、提高配置效率以提升经济创新活力,从而激励各类企业在创新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通过国情教育,使大学生明白,新时代中国若要顺利推进民族复兴进程,必须通过创新驱动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使得个体层面的竞争加剧,增大个体的发展成本。青年学生作为民族复兴大业的未来主导力量,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其一,培养自身对待竞争以及压力的理性平和心态。要认识到竞争和压力的时代必然性,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培养敢于竞争、乐于竞争、无惧失败的勇气,通过竞争去实现自我突破、提升自我能力;其二,在看到压力的同时要看到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优越条件。青年学生要认识到,时代虽然给青他们带来了压力,奋斗是不容易的,但是当今社会给年轻人提供的平台和机会,以及较为殷实的物质福利,是他们的父辈所难以比拟的。其三,青年学生要正确处理好物质享受和精神提升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着力提升精神层面的需求,避免落入“物质利益至上”和“消费主义”的窠臼。
2019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涵养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趋势,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2]
如前所述,百年变局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复杂变化,在这一变局下,中国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世情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意蕴,理性认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保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忧患意识,培养理性自强的国民心态。
一是正确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百年变局意味着世界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国家间尤其是大国间的竞争性增强,与时代主题相背离的声音不断放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巨大提升将重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将深度博弈,相互激荡。当下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处于“美国欲弱未弱,中国将强未强”的关键节点。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在经济、政治、科技、舆论、军事诸领域全面极限施压,力图中断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
二是理性看待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实际差距。虽然我们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拼搏奋斗,中国在有些领域已经超越西方发达国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与他国相比,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自身而言,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萎靡不振,要保持一种不骄不躁、平和沉稳、自信自强的良好心态。
三是增强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忧患意识。百年变局下,中国正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中美之间的博弈和竞争趋于复杂,未来可能会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险峻。大学生群体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奋发图强的内驱力。
自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教科书,真实记载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奋斗历程,荡气回肠、催人奋进,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无法替代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理解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爱国、爱党以及爱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表明了三者在实践上、理论上以及情感上的内在统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诸多努力: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领导的辛亥革命,但这些尝试均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三大历史性成就。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通过将党史融入思政课堂,可以让学生从史实中深刻认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统一。
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感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彻底、最先进的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是传承、弘扬和升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众多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他们用热血、拼搏和汗水甚至生命构筑了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这些精神谱系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爱恋,蕴含着我们党对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担当。
让党史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案例、故事、影像等)走进思政课堂,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感知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领导中国人民一路披荆斩棘、历经磨难考验到斩获成功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体会到今日中国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细节深刻体会和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所做的牺牲和奉献,体会和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担当。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他们为民族复兴伟业努力拼搏,积极进取。
第二,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情怀是人对事物深层次的依恋和归属感。爱国主义情怀是沉淀在主体内心对祖国山水、同胞、民族文化的深层次认同、依恋、归属和责任等综合而成的情感体系。
将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新时代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首先,以知育情。通过了解党的历史,知道我们党为什么成立,党在诞生之后的百年历程中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我们党将往哪里去,通过对党史的了解深刻感知中国共产党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其次,以史实育情。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涵括着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中共一大召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三大战役、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两弹一星、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史实形象、直观地体现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体现他们对自我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认同,体现党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将这些历史事件引进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再次,以情育情。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在百年历程的不同历史时期,无数党的优秀儿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他们或献出生命、视死如归;或默默奉献、隐姓埋名;或埋头苦干,攻坚克难。通过将奋战在自己岗位上的各行各业的共产党人的历史故事融入思政课堂,促使青年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自身的影子,实现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爱国主义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