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芸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 200080)
《孝经》一书,阐述了“孝道”和“孝治”的思想,为历代儒客潜心研究之作。在古代日本的宫廷中举行的“读书始(皇太子和亲王的启蒙仪式)”“释典(公卿官员等参加的讲学活动)”等仪式中,都可以看到《孝经》在必讲书目之列①[1]。另外在一些公卿日记里,也可以看到宣讲《孝经》的记录②[2][3]。
成书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第一部完整的长篇物语作品。受汉学家父亲藤原为时的影响,作者紫式部有着深厚的汉学素养。《源氏物语》中就大量地引用、借鉴了《史记》《白氏文集》等中国古代典籍的内容。
作品中有一位贵公子,叫做柏木。柏木一心求娶朱雀院的三公主,却终未能如愿。最后,在三公主下嫁给光源氏之后,柏木与其私通生下了薰。因为担心光源氏知道真相,柏木惶惶不可终日,缠卧病榻,一命呜呼。在临终之前,柏木向好友夕雾托付身后之事:
親にも仕うまつりさして、今さらに御心どもを悩まし、君に仕うまつることもなかばのほどにて、身をかへりみる方、はた、ましてはかばかしからぬ恨みをとどめつる/事亲未能尽孝,反叫他们为我操心。事君未能尽忠到底。(自己)未能立身,以至抱恨而终③。(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15[4])
柏木的这段发言,出自《孝经》。《孝经》的《开宗明义篇》中说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胡平生,陈美兰译注,2016:256[5])”。这是儒家对于“孝”的定义。柏木是致仕大臣的儿子。致仕大臣在还是头中将时是光源氏的挚友,曾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去须磨看望光源氏。但是之后光源氏的威势日渐强盛,而致仕大臣一支势衰,两人也就不再亲密。柏木作为长男,是有义务为了家族在朝廷上建功立业的,结果却纠缠于儿女之情,并因此送命,不可不谓“不孝”。柏木的这段临终遗言,既符合富有汉学素养的贵族的形象,也反映了“孝”是当时平安贵族之间公认的道德标准。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学问家中院通胜(1982:598)在《岷江入楚》中,对这段评论道,“这是世人的立身之道,这三段的描写着实有趣[6]”。
柏木死后,致仕大臣终日沉浸在悲伤之中。夕雾去看望时,只见致仕大臣“いと痩せおとろへて、御髭などもとりつくろひたまはねばしげりて、親の孝よりもけにやつれたまへり/形容消瘦,目无神采,任由胡须长得很长,(悲伤之意)更胜父母之丧(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33[4])”。“親の孝”是来自《孝经》的“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胡平生,陈美兰译注,2016:319[5])”。致仕大臣在失去了寄予厚望的儿子之后,形容枯槁,更胜“孝子丧亲”。悲伤之情,跃然纸上。日本学者藤本胜义(2012:154)曾对此指出,“可以说作者对《孝经》的内容非常熟悉并加以引用[7]”。
从以上的两处例子可以看出,紫式部在故事发展中适时地直接引用了《孝经》的内容,对人物形象起到恰好的加成的作用。
薰是光源氏名义上的儿子,大约20岁的时候,升任了中纳言。这一年,当今天皇的二公主14岁。二公主是藤壶女御的女儿。不幸的是藤壶女御突然去世,外祖父左大臣也撒手人寰。当今天皇觉得失去母亲和外祖父的二公主,“女は心苦しきこと多かりぬべきこそいとほしけれなど/身为女儿之身,前途实在是令人担心(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375-376[4])”。
在古代日本,“皇女下嫁”的情况非常少见的④。一般,皇女终身不嫁来维持皇族的威仪。物语中,当今天皇要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臣子,是受其父亲朱雀院当年为三公主选婿之事影响的。
朱雀院是当今天皇的父亲。当时,朱雀院膝下有一位三公主,是他最为珍爱的女儿。由于朱雀院对三公主超乎寻常的喜爱,所以有很多贵公子来向三公主求婚。柏木就是其中最为热情的一位。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已经年过二十的柏木一直都没有婚娶。但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雀院终于下定决心将三公主嫁给了光源氏。这个决定,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从年龄来看,当时的三公主14岁还没到,而光源氏已经40岁。并且光源氏有过正妻,身边还有一位被大家认为是正妻的紫夫人陪伴多年。与此相对,正值青年的柏木,既是大臣的嫡子又没有任何妻妾,看上去更为合适。其实,朱雀院并不是没有过这样的考虑。朱雀院一开始曾经有过很强烈的想法,要将三公主嫁给光源氏的长子夕雾。夕雾当时19岁,因为是光源氏的长子的关系,已经是中纳言兼右大将了。因娶了云居雁为妻,朱雀院才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由此可见,朱雀院是考虑过将三公主下嫁给年纪相仿又有前途的贵公子。但是,三公主看起来“あやしくものはかなき心ざまにやと/性情未定,不懂分辨(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4[4])”的样子,朱雀院担心她会和一些贵族小姐一样被登徒子所骗,“亡き親の面を伏せ、影を辱づかしむる/使亡亲蒙羞,不安于九泉之下(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3[4])”。与其如此,还不如和父兄选定的人结婚,这样将来出了差错也不是三公主自己的错了。也可避免因为私定终身,“親に知られず、さるべき人もゆるさぬに、心づからの忍びわざし出でたるなん、女の身にはますことなき疵とおぼゆるわざなる/没有禀告父母、亲人,这便是身为女子最大的瑕疵了(阿部秋生等校注,1996:33[4])”。
朱雀院的这番考虑,出自《孟子•滕文公篇》的“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方勇译注,2010:111[8])”,以及《礼记•内则》的“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李学勤主编,1999:871[9])”。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源氏物语》在婚姻问题上是遵从中国的儒家思想的。非常强调“親(父母)”在儿女婚姻中的重要性。
与上述引文相似的表述,在《源氏物语》中的其他的段落中也可以看见。明石入道原本是大臣之子,他全力撮合女儿和光源氏结合,生下之后的明石中宫。明石入道说到自己的一生时,有一句话,“親の御亡き影を辱めむことのいみじさになむ/使得亡亲之名蒙羞(阿部秋生等校注,1995:405[4])”。《源氏物语》的古注释书《河海抄》,引用了《孝经》的旁注,“诗云,夙兴夜寐,亡忝尔所生[10]”。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孝经》对《源氏物语》的作者是有很深的影响的。朱雀院在考虑“皇女下嫁”的问题上也用到过这句话,并且多次提到令父母蒙羞这个问题。说明《孝经》中,作为子女的“孝”在“皇女下嫁”这个问题上应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二公主的婚姻问题上,当今天皇“朱雀院の姫宮を六条院に譲りきこえたまひしをりの定めどもなど思しめし出づるに、しばしは、いでや飽かずもあるかな、さらでもおはしなましと聞こゆる事どもありしかど、/便想起朱雀院将三公主嫁给光源氏的事情来了,当时,有人说皇女下嫁,实在有损体面(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376[4])”,但是,“源中納言の人よりことなるありさまにてかくよろづを後見たてまつるにこそ、その昔の御おぼえ衰へず、やんごとなきさまにてはながらへたまふめれ、さらずは、御心より外なることどもも出で来て、おのづから人に軽められたまふこともやあらまし、/现如今正是因为有了源中纳言(指薰)这样出众的儿子照顾,才使得三公主昔日威仪依旧,依然过着高贵的生活。如果当初没有下嫁,难保不生意外之事,至令世人轻看(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377[4])”。正因为得到光源氏的庇护,又有薰这样一个儿子,三公主才能一直维持作为公主该有的尊贵,没有使父亲朱雀院在死后蒙羞。
与光源氏不同的是,薰的政治地位并不崇高。名义上的父亲光源氏早已去世,一直给予政治支持的冷泉帝已经退位。现在掌握政权的是光源氏的长子夕雾。夕雾听闻当今天皇有意将皇女下嫁之后,也积极地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公主。但是,当今天皇没有像自己的父亲一样,选择将女儿嫁给政治前途无量的夕雾的儿子。正如之前所述,《源氏物语》中的“皇女下嫁”这个问题,和“孝”有着很大的联系。不过,在薰和二公主下嫁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孝”这个因素不是和二公主有关,而是和薰本人有关。
薰被选中,应该是基于“资于事父以事母”这个原因。《孝经•士人章》有,“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胡平生,陈美兰译注,2016:271[5])”。也就是,用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有孝行的人必定能忠于国君,维持自己的俸禄和官位,从而守住祭祀香火不断。对于已经没有父亲的薰来说,“事母”就是他的“孝”,也是世人对他认可的标准。当今天皇也认为,三公主能够在失去丈夫之后还依然维持公主的威仪,是因为儿子薰。
实际上,薰在处理自己与二公主的婚姻问题,以及自己出生问题上的表现也印证了“资于事父以事母”这一点。薰因为一直爱恋宇治的八亲王的女儿们,并不愿意迎娶二公主。母亲三公主训诫道,“幾世しもあらじを、見たてまつらむほどは、なほかひあるさまにて見えたまへ。/我已经是风烛残年,希望至死都可以维持公主的威仪。(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400)[4]”薰听后,知道是自己对婚事的消极态度使母亲不安。虽然即使不情愿也顺从母亲的意思,答应了和二公主的婚事。婚后不久薰将二公主接到了母亲三公主的三条院。这件事情让三公主非常高兴。由此可见,薰在“事母”上是尽心尽力。
另外,薰曾经从宇治的老侍女那里拿到了柏木写给女三宫的和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薰决定,“心に籠めてよろづに思ひゐたまへり(阿部秋生等校注,1997:165[4])”,将这个秘密永远藏在心底,不增添母亲的烦忧。之后也是一如既往地侍奉母亲。可见,薰在“事母”这件事上,是做得非常到位的。这是他在世人眼里最大的优点。这个优点也弥补了他在政治地位上的不足。当今天皇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他是一个忠君并且能守住家业恩荫子孙之人。所以坚定地选择了当时只是中纳言并且心有所属的薰,作为自己的爱女的夫婿。在选择薰作为“皇女下嫁”的对象这件事上,《孝经》的“资于事父以事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源氏物语》一直有着因果循环的逻辑。比如,光源氏和藤壶中宫私会,生下了冷泉帝。柏木和光源氏的正妻三公主私会,生下薰。而作者往往会在这些关系上做一些“小记号”来暗示人物之间的关系。正如之前所述,薰的生父柏木的临终遗言中直接引用了《孝经》。所以,作为其子的薰,在人物造型上参考了《孝经》的思想也是合情合理的。曹顺庆(2006:147)指出,文学的他国化是“异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11]”。《源氏物语》在薰这个人物的塑造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孝经》的内容,而是将“资于事父以事母”的思想间接地融入薰的人物造型之中,并通过“皇女下嫁”这个事件“显化”出来。
注释:
①《学令》中有,“孝経、論語は学者兼ねて習へ”(井上光贞等校注,1977:263),将《孝经》和《论语》规定为大学寮本科的必修书籍。
②《菅家文草》中有,“仲春釈奠、聴講孝経、同賦資事父事君并序”的记载(川口久雄校注,1966:127)。记录贞观年间举行的释典仪式上,《孝经》被宣讲的情况。同样是《菅家文草》中,还可以看到在关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经的书斋中举行《孝经》讲读的记录(川口久雄校注,1966:230)。《九历》的天历四年五月二十四日条,有“紀在昌孝経天子章ヲ読ム”的记录。《九历》是藤原师辅的日记。藤原师辅是村上天皇时期的右大臣,娶了醍醐天皇的三位皇女。被认为是《宇津保物语》中藤原雅兼的原型。
③本文所引《源氏物语》中相关的中文译文均为笔者自译。
④虽然,在村上天皇时期藤原师辅娶了醍醐天皇的三位皇女(见注②),但这是非常少见的情况。大部分的皇女都是嫁给皇族或者终身不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