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民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28000)
2019 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广州市和佛山市为广州都市圈的核心,同城化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该文结合广佛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实践,对其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道路网络的一体化规划进行研究分析,为国内外其他都市圈的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2000 年,广州市提出“西联”佛山的发展战略,是广佛同城化发展的起点。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赋予广州市、佛山市强强联合、极点带动的更高使命。2022 年,广佛两市联合发布《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标志广佛同城迈入全域同城化发展新阶段。
广州、佛山两市的GDP 从2010 年的1.6 万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4 万亿元,人口总量由2010 年1 752 万人至2021 年的2 842 万人,经济、人口增长迅速,2021 年的经济、人口总量基本与北京、上海持平,如表1。2019年广州三产结构为1.1 ∶27.3 ∶71.6,佛山三产结构为1.5 ∶56.2 ∶42.3,广州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佛山制造业民营经济实力突出,“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协同效应凸显[1]。广佛科技协同创新联系紧密,从2014年至2018 年,广佛两地合作专利总数为1 329 件,占广州的跨市合作专利比重17.67%和佛山的跨市合作专利比重68.10%,广佛的企业“总部分支”联系数量约2 500余家,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处于第一,超过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的联系。
表1 2021 年广佛两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
广佛两市城市中心直线距离仅20 km,边界地区建设连绵成片,城市边界模糊。广佛的航空枢纽联动发展,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最终选址位于佛山市高明区,分担白云国际机场的航空压力,加强航空枢纽对粤西地区的覆盖。佛山西站定位为广州市铁路枢纽之一,广佛两市形成了“五主四辅”的铁路客运枢纽格局。公共交通方面,现已建成运营了“两城际+三地铁”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同时开通了95 条同城常规公交线路,实现了广佛边界临近地区的常规公交全覆盖。道路网络方面,现状建成“两核两环十六射”的干线路网,已通车通道28 条,其中高速公路8 条,快速路2 条,其他城市道路18 条,在建衔接通道6 条。广佛两市经过多年同城化发展,已初步构建一体化轨道网和道路交通网。
广佛两市的产业互补性较强,双向通勤客流量大,开通多条互通轨道线路,边界地区道路衔接较好,较好地支撑了广佛市民现状同城化交通出行。
广佛两市2022 年日均交互客流量达171 万人次/日,为深莞的两倍(84 万人次/日)[2],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联系最紧密的都市圈。广州市对外交通出行中,佛山方向为171 万人次/日,占比48%,是广州对外出行最主要方向,同时接近广州内部客运走廊的客流规模。佛山市对外出行中,广州方向为186 万人次/日,占比72%,是佛山对外出行最主要方向。广州、佛山两市互为对外出行的主要城市,表明广佛两市的联系在与周边城市联系中占有绝对比重,广佛同城化交通出行量大。
广佛通勤出行量为65.2 万人次/日,占广佛之间总出行量的40%,与广州市域内部现状通勤占比相当(40.8%),两市交通出行呈现明显的通勤特征。2022 年广佛通勤人口约32 万人,其中,佛山居住、广州就业人口18 万人,广州居住、佛山就业人口14 万人,双向量级差别不大,这表明广佛之间的同城化为交互发展模式,呈现明显的双向通勤特征。
广佛两市公共交通运营一体化基本形成,但2021 年的跨城出行中,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仅为11%,小汽车占比89%,公共交通出行占比偏低,公共交通出行竞争力有待提升。现状的道路交通承担了广佛之间跨城机动化出行的90%,2021 年,跨市的道路断面车流量达到892 000 pcu/12 h,道路网总体饱和度达到0.79,交通压力较大。广佛内部交互、对外出行、过境机动化出行三者比例为86 ∶11 ∶3,三种出行主要通过高速公路网,两市间高速公路承担需求比例逐年上升,由2010 年的29%提升至2021 年的46%,大量的交通出行导致现状高速公路呈现系统性拥堵。
广州市、佛山市政府提出全面提升广佛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联合打造充满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要极点和全国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全域同城化发展战略[3]。
广佛为广州都市圈核心,规划形成以广州中心区为主核,佛山中心区为副核,打造多中心的都市圈内圈层。在广佛中心城区东面有广州东站,南面有广州南站和南沙港,北面有白云国际机场与广州北站,在西面有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和佛山西站,形成了以广佛中心城区东、南、西、北四大方向的综合交通枢纽门户。但现状广佛区域内的枢纽体系存在分布不均、定位不清晰、服务不佳等问题,无法满足部分组团的对外交通需求,不利于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预测远期广州对外出行总量约794 万人次/日,佛山全市对外出行总量542 万人次/日,远期将达到581 万人次/日,其中佛山—广州的客流交换占绝对主导地位,2035年总量达354万人次/日,远期将达到380万人次/日。
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下,要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绿色出行方式,提升轨道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绿色出行分担比例。轨道交通是广佛两市未来的主要出行方式,轨道交通承担50%即177 万人次/日,两市道路衔接通道总的需求规模为18 条,与既有规划11条通道对比,缺口约7 条,需加强轨道衔接。
广佛是广州都市圈的核心,联合打造“一区、三轴、一环”的全域同城化发展空间布局,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连接顺畅、便捷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支撑广佛全域同城化高质量发展。
4.2.1 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
构建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协同、相关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广佛世界级机场群。强化白云机场空铁联运体系,规划建设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的空铁捷运专线,同时在广州北站建设T4 航站楼,形成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世界级空铁联运航空枢纽。拓展广佛机场辐射腹地,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规划建设“2 条高铁+2 条城际+3 条地铁”的轨道交通网络,在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2 条高铁+2 条城际+1 条地铁”的轨道交通网络,实现机场临空经济区(陆路30 min 可达)、同城化区域(陆路60 min 可达)和城市群(陆路90 min 可达)覆盖的空间范围显著提升。
4.2.2 强化国际航运枢纽功能
以南沙港为龙头,辐射带动广佛港口发展,推动各港口深化合作,广佛共建世界级港口群体系。提升南沙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开展南沙港区四期、五期等工程,提升南沙港航运吞吐量。深化广州、佛山港口合资合作,佛山参股南沙港四期建设,广佛携手共建国际航运中心,推广“湾区一港通”,促进南沙港区与佛山市的内河码头联动发展。发展海铁联运、公铁水联运业务,依托南沙港铁路,开通南沙港区海铁联运班列,佛山内河港口依托柳肇铁路东延线,打造北江流域铁水联运枢纽。
4.2.3 共建“一心五向”铁路枢纽群
构建多枢纽布局的铁路枢纽体系,对广佛铁路枢纽进行层级梳理,依据枢纽地理位置及接入线路,明确各铁路枢纽功能、服务范围等,共同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合理、辐射全国”的中心枢纽、北部枢纽、东北部枢纽、东部枢纽、南部枢纽、西部枢纽共六大枢纽集群。中心枢纽集群重点强化枢纽多方向始发终到功能,其他方向枢纽以组团服务为主并实现与中心枢纽的互联互通,便捷区域对外交通联系结合枢纽功能定位及辐射范围,共建“一心五向”铁路枢纽集群,实现分区进站,多点到发枢纽集群,如图1。
图1 广佛两市“一心五向”铁路枢纽集群
深化广佛两市轨道交通衔接,广佛跨市城市轨道通道由11 条增加到18 条,满足未来跨市轨道出行。加快跨城轨道线路建设,加强广佛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推动都市圈轨道公交化运营,推动具有市域通勤功能的城际按“交路式”开行,与城市轨道票制互通、票务互认、安检互信、支付互容、管理互通、付费区换乘,城际纳入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一张网”,实现与城市轨道一张票、付费区换乘,提升广佛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
提升骨架路网放射线系统,以广佛为中心辐射湾区乃至省域范围的“两环二十四射十七联络”的环形放射+格网状骨架路网体系[4]。打造深度融合的城市路网,加强广佛边界地区主、次、支路的衔接,采取差异化的衔接策略,北部片区支撑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中部片区强化通勤和商贸联系,南部片区加强副中心之间的跨江通道联系。广佛共规划80 条衔接通道[4],北部片区通道总数20 条,通道平均间距3.5 km;中部片区通道总数40 条,通道平均间距3 km;南部片区通道总数20 条,通道平均间距1.9 km,形成疏密有致的通道布局,有力支撑广佛两市全域同城化发展。
综合交通一体化对于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分析了广佛两市跨市交通需求和特征,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都市圈等新发展形势对广佛综合交通的要求,以一体化为目标,打造广佛综合交通系统,为国内外其他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