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宾滨(上海市闵行区消防救援支队,上海 201107)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数据,基于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政策指导,煤化工产业的火灾事故发生数量连年下降。但由于行业发展迅猛,缺乏基本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则为重大的安全生产和火灾事故,会导致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必须严格控制煤化工生产事故。
煤化工产业的火灾事故基本是由易燃、易爆的液体或气体泄漏之后,由火源点燃而引发的,分为流淌火、喷射火、储罐火、云团火或飞火,其特点如下所述。
该特点是指煤化工产业、行业所出现的火灾隐患,并没有特定的固定关系,在生产阶段就会由于技术革新或作业条件改变,而不断出现新的火灾隐患或风险点位。而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就会随着器械、设备、人员的不规律性流动,发生动态变化,导致需要进行防范和控制的范围随之变化。
在煤化工企业内有大量诱发火灾的因子,又由于其作业条件和火灾发生条件的改变,导致因子的状态也在出现变化,这种变化相对于其他火灾类型是随机的、不特定的,也是易爆发的。同时可以发现,每一致灾的结构关系或结构界限是相对模糊的,经常会由于交叉性和不确定性,出现灰色关联系统下的火灾问题。
该特性是指根据煤化工产业的基本类型以及其使用的原材料,可以判定火灾隐患是客观存在的,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虽然可以从源头上预测风险的发生,并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但却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使用科学的识别与管理方法,降低风险对于企业、行业、社会的负面影响。
探讨了煤化工产业火灾整体特点,还需要认真分析导致特点的各风险因子和其是如何引发风险的,才能够为制定相应的火灾预防工作计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煤化工企业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生产所需要的原料是以煤炭为主,由于煤炭本身所具有的易燃特性,在生产过程中也就会容易发生火灾问题。比如,对煤炭进行气化,需要运用到水煤浆和氧气,气化的作业温度是1 200 ℃,又有约7 MPa 的压力,在作业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不同气体。如果操作的压力和温度值控制不当,就会导致气体泄漏,遇明火和其他作业环境,会引发火灾。一旦发生火灾,会连带产生有毒气体泄漏,比如,高浓度的硫化氢,会引起头昏、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给火灾救援和人员疏散带来困难。同时,硫化氢溶于水又会产生较强腐蚀性,导致继发性的气体、液体泄漏,还会对消防救援工作产生作业危害[1]。
煤化工生产的流程是较为复杂的,但都会需要高温、高压等条件,原材料、产品、副产品的交叉输送、使用,一旦发生火灾也较难控制。比如,使用的压力容气不符合标准或没有按规定操作,就会出现设备元器件失效而导致液体、气体泄漏或容气爆炸情况,出现火灾;或者有易燃液体、气体泄漏,如果工人处置不当,也会出现火灾隐患;另外,加热、焊接、烘烤等一系列明火作业,也可以直接点燃易燃易爆物,出现火灾等安全生产作业事故[2]。
煤化工企业日常生产中会用到大量的设备、管道,而随着技术革新和企业扩容,设备也会不断扩大规模。但由于设备运行的方式、状态等发生变化也会引发火灾,甚至还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企业内会有高位槽、小型储槽、煤粉仓等较多静止设备,这些设备为了实现大型化、连续化作业,通常进行立体设置,位于较高的区域内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对下面的生产设施造成影响,并且容易出现倾斜、倒塌问题,对下方的设备设施和灭火救援、人员逃生均带来安全隐患和制约。
煤化工企业的厂房会由于结构、防火间距、耐火等级等,产生不同的火灾隐患。比如:厂房有开放、半开放和封闭的结构,不同结构的热火阻隔和封闭包裹的墙体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不同的起火条件下这些优劣势会互相转化。比如,开放式建筑只有框架,延迟火灾速度的能力有限,但也方便人员逃生;围护结构虽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阻隔火势蔓延,但也会增加消防救援和人员逃生的难度。而不同企业厂房的防火距离、耐火等级、灭火救援条件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火灾风险隐患和救援疏散难度。如果遇到没有按照行业技术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的厂房,更会增加特定场景下火灾发生的概率和救援的难度。
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多集中在新疆、宁夏等西北环境,作业条件相对较差,一旦遇到雷击、暴风、地震等地质灾害,会由于环境因素增加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救援难度。比如,由雷击导致发电机等设备短路,就会出现易燃易爆火灾,或出现雷击爆炸问题。室外作业温度持续较高,也会增加仪器、设备的运转压力,同样会诱发火灾。而一旦发生火灾,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季节带来的风向、风力影响也会增加高浓度污染物的聚集概率和火势的蔓延速度,引发连锁的火灾问题。
防控煤化工产业的火灾,首先需要消防救援机构等牵头,由政府出台相关的行业准入和管理标准。尤其是考虑到该产业快速发展、技术革新的现实情况,必须通过政策、制度、规范等方式,解决现有的消防安全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比如,要按照《城市消防规划》等文件要求,结合煤化工产业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企业建筑的防火间距、设备的防爆泄压参数、通风供水设备设施标准。其次,要对企业的设计、建造、验收、维护流程进行政策性规定,比如:企业必须配备防火防爆的设备、电气防爆的消防设施,有可以独立控制的紧急停车平台。煤化项目设计施工尽量选择EPC 总承包模式,承建单位要有相关行业、项目的承建资质和技术实力,必须按要求提交项目方案,由消防救援单位联合政府部门进行审核和背景调查之后,才能批准其建设和运行。
许多煤化工企业缺少负责消防管理的专业人才,自然难以发现生产运营中的漏洞,也无法主动构建消防体系。所以,需要应急管理等单位,指导所在地的企业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工作流程。比如:消防救援单位要根据该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工艺条件和员工数量,确定其安全管理等级,评价现有的火灾防范风险因素都有哪些,指导其对现有的安全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和完善。要求企业有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和火灾防范的职能小组、机构或部门。部门内部人员必须熟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推动企业健全安全生产档案、消防管理应急预案。企业还需要有安全操作流程模拟调整,员工消防教育培训,消防应急预案制定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制度。以消防管理为例,必须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有能使用的安全、疏散设施、器材,有针对易燃易爆品的防火防爆管理负责人。
消防救援机构还需要依托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企业火灾风险的监督管理、在线应答,并配合企业完成在线消防教育与宣传工作。该平台围绕GPS、大数据等技术和系统,要构建主动防控、精准控制、及时处置的体系。平台内要明确显示区域内各煤化工企业的地理信息、周边环境、气象资料。通过实时监控,了解企业内易发生火灾事故风险点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并通过数据跟踪判断煤化工项目消防设备设施,尤其是联网远程设施的运转情况。平台内接收企业风险点位所发送的预警信息,可以快速响应,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并向企业消防管理负责人员发送通报信息,指导其进行隐患的排查与整治,企业负责人要上报问题处理结果[3]。平台内还可实现交通、城建、医疗等单位的共同合作、联动响应,一旦发生问题,可快速生成数字化预案,各相关单位启动应急机制,实现联合作业下的问题处置措施。
防范大于救援,日常防范也大于定期监督和管理。所以,消防救援等单位,必须对煤化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巡查,有效干预和指导,提高其火灾隐患查找、处置能力。首先,可以联系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监管单位,共同成立由技术精英组成的化工专家消防检查小组,不定期、高频率的对煤化工企业的消防工作进行巡查。重点检查企业内消防设备设施的布局情况,危化品的数量,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形成全面的评价报告。将报告导入到特色化城市管理体系之中,也可依托社会诚信体系,倒逼企业严肃消防工作态度。其次,要对企业周边的城市消防设备设施进行常态化检查,提高其应急使用能力,一旦发生火灾问题可以快速响应,及时扑灭,减少火灾影响范围。
提高消防员、指挥员的灭火救援与指挥能力,才能有效应对火灾的发生,守护一方安全。所以,需要常态化进行针对煤化工企业火灾特点、致灾因子的救援演练工作。首先,要建立综合的救援体系,在演练中对体系的运转情况进行检查。由政府领导、属地指挥,实现多层次立体化的分级响应,可以全面的识别企业隐患,精准研判火情,并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科学布置消防救援力量,通过指挥中心一对一的命令下达,实现对火情的迅速处置。其次,要通过常态化演练,强化特种作业的装备水平。针对煤化工企业易燃易爆、有毒气体容易积聚的特点,优先配备消防泡沫液的远程运转和传输系统。并针对超高设备,建立举高喷射消防车+泡沫运输车的灭火救援作业单元。同时,积极使用无人侦察机、灭火机器人等高精尖的技术设备、手段,进入到特殊的灭火救援作业面,获得一线信息,方便现场调整救援方案,保护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4]。另外,也需要根据地区特点,通过应急演练制定最优化的救援方案。比如:西北等缺水地区,天然水源不足,就需要针对该种情况配备更合理的设备设施,调整车辆结构布局。
强化火灾预防,还需要企业提高对消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消防应急救援机构积极合作,这就需要在对煤化工企业摸底排查的基础上,通过一企一册的措施,推动微型消防站地区工作的开展。要明确区域范围内有多少煤化工,尤其是危化品企业,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企业危化品储量、平面设施等建档在册,并形成企业内部-企业园区-消防负责区域的三级预防体系。企业内要成立微型消防站,配备专业的安保队伍和危化品控制室,有消防设备设施,定期完成微型消防站的消防演练。企业园区需要同样登记造册,有每日安全检查巡查的工作计划、巡检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消防管理部门,同步开展园区内线上线下的消防宣传工作,针对重点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企业或园区周边区域还需要消防单位配备合理的消防力量,与政府、社区单位配合,形成群管成网的无死角消防管理格局。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煤化工企业持续作出贡献。但由于该类企业的技术特点和基本结构,导致其常年面临着较大的火灾消防工作压力,需要政府消防救援机构从本体责任出发,以预防为主,强化宣传、培训、监督、指导和重点防范等工作,以推动企业在技术升级中,安全实现大规模、产业化、集成化发展,也通过防范产业重大火灾事故,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