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
英国殖民活动所引发的人类流散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及至后殖民时期,与之相关的人类流散仍以各种形式存在。本期《“牙买加在召唤”——〈柠檬的果实〉中菲斯的“家庭”危机与家族意识的觉醒》和《奴隶贸易、黄热病与大西洋流散共同体的覆灭——〈老水手行〉的政治隐喻》两篇文章,聚焦以前英属加勒比殖民地和英國本土之间的后殖民流散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剖析了两方面问题:一、殖民流散的道德批判;二、后殖民流散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前者以主人公的“疯狂”和家园危机为表现方式,后者以主人公由“中心”到“边缘”的反向流散为表征。文章作者们指出,共同体认同和共同体安全始终是此类文学创作的焦点。
对“加勒比财富”“主人公的疯狂”“英国家园/共同体危机”三者之间关系的文学阐释可追溯至英国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英国废除奴隶贸易运动期间(1807-1830),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曾指出,加勒比种植园里黑奴的血汗和生命换来英国人杯中的茶和糖,下午茶不再是一种心安理得的享受,而蕴含着英国殖民加勒比的罪恶。《老水手行》中,老水手射杀信天翁的疯狂行动与其加勒比贩奴活动密切相关。老水手身上集中体现了奴隶贸易、黄热病和道德谴责之间罪与罚的逻辑关系。黄热病是奴隶贸易罪恶惩罚的外现。黄热病引发的老水手的疯狂导致英国殖民流散者命运共同体的毁灭,表现为同船英国水手相继死去。英国老水手重复讲述海上遭遇,是其“祥林嫂”式自我救赎的手段,也是对大英帝国殖民事业的道德警告,即:废除奴隶贸易和废除奴隶制势在必行,否则英国国家共同体便会经历以贩奴船为隐喻的毁灭命运。
英国对加勒比地区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史和殖民教育,使加勒比人对英国是“家园”和“我是英国人”的民族国家认同根深蒂固。1999年牙买加裔英国作家安德里亚·利维出版小说《柠檬的果实》时,加勒比岛国牙买加已经独立建国37年。对以利维为代表的加勒比裔英国人而言,宣称“英国是我家”始终是一个悖论。小说中,英国的衰落与牙买加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牙买加英国移民后代女主人公菲斯的牙买加之行助其解除了“我是英国人”却不被英国人接受的身份焦虑。“我是英国人,但更是牙买加人”的身份认同是菲斯牙买加民族国家自信心的表现。菲斯父母的英国流散和菲斯的牙买加之行,集中反映了加勒比人从“朝圣”到“自省”再到“回归”的流散格局,以及民族国家共同体思想观念的变迁。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