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中国影视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3-10-21 00:08:27刘磊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影视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力”的任务要求。而影视作品又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之一。这就要求新时代下影视人才培养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唯有此,才能更好地为促进中国影视创作与影视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兴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强大动力。

一、中国影视人才培养的新语境

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语境与更高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技术性的培养,还要因势利导,使影视人才培养既要满足社会需求,也要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强国建设必然要求

新时代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中国的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努力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显然文化强国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因此,在新时代下中国影视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强国建设的责任意识与觉悟,为进一步扩大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篇章而不断添加砖瓦。

(二)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需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加强我国国际能力传播建设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影视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故事、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等,这都为我国的影视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矿。除此之外,在建党、建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感人至深的人和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资源。毫无疑问,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主流价值观念,提振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构筑起中国力量。因此,如何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和当代故事,并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推出更多的影视精品,是当下中国影视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三)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对于加快构架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需要迫切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国家发展、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相通、相融,进而拉近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总体而言,我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传播力并不高,出现了票房低、认可度低、“文化折扣”现象严重等问题。而从影视人才角度来看,我国又缺乏专业扎实、外语娴熟、适应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我国影视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就是密切关注影视国际传播效能问题,加强影视传播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专业的影视国际传播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向世人传播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当下中国影视人才培养主要面临的困境

近十余年来,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影视人才的培养也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学科建设能力加强,人才培养规模逐渐扩大,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国内已有1408家高校开设了戏剧与影视学类的相关专业”。但当前中国影视人才培养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问题。

(一)跨学科视野与中华文化教育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教育较为重视实践性教育,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影视教学本身也多围绕影视史论等内容而展开,缺乏跨学科视野与中华文化教育。影视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影视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引入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涵养。如果没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只开展影视内容教育,无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和高级人才。同时,不管是专业艺术院校,还是综合院校、师范类院校,也缺乏对学生的中华文化教育,少有高等院校开设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等课程。这样就使得学生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就无法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那么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了。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这显然无法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二)缺乏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虽然当前有不少学界、业界人士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理论和创作,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话语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影视理论与实践经验仍然在当前的中國影视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存在言必称西方的现象,对西方影视理论存在盲目崇拜与迷信。当前,我们要强调中国影视教育的主体性、自主性,建构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影视教育话语体系,并能够形成与西方对话的理论话语体系。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影视教育与理论话语体系既不能排斥西方影视理论,也不是完全照搬西方影视理论,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并汲取西方影视理论的先进经验与内容,发掘中国影视人才培养的独特内涵与意义,解决当前中国影视理论与创作的实际问题。

(三)影视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需求不匹配

不管是面对我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现状,还是面临着提升我国影视作品传播力影响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迫切要求,这都需要大量的高端专业影视人才。而从中国影视人才培养与行业、社会与国家的需求现状来看,当前我国的影视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很大供给矛盾,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不足,二是专业实践人才不足,三是人才培养存在同质化倾向。就影视领域来看,中国高校师资力量一方面更偏重于理论而非实践,另一方面是高端领军人才较少,不足以支撑整个学科的建设发展。这就导致实践创作人才稀缺,学生实践创作能力较弱。目前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青年导演屈指可数也说明了这一点。另外,除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影视人才培养按照行业、专业进行细分外,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对影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稍显弱化,这也导致人才培养存在专业性不强、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尤其缺乏适应国际舆论生态和媒体传播格局新特点的国际化人才。

三、当下中国影视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加快文化强国建设,为当下中国影视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指明了新的培养方向,拓宽了新的培养路径。当下全面提高中国影视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增强中华文化教育,提升影视人才文化素养

在中国影视人才培养上,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外,还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开展内容丰富新颖的人文课程,提高影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比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能够从中汲取创作能量与养料,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精髓,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永恒魅力与时代意涵。有学者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影视人才的培养要扭转重技术、轻人文的局面,而要强调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并重发展,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通才。同时,也要将中华文化的教育提升到影视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高度,因为它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等问题。中国影视人才培养应该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强调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影视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教育之路,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二)打造适应国际化传播需要的人才,提升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力影响力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化传播的人才是关键。它关系到中国影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成效。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专业基础扎实、通晓外语、视野开阔的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一批致力于中国影视文化传播的人才;其次,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交流机会,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影视节展、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等,提升影视艺术创作与理论在国际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最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师资与学生,并借鉴吸收他国的优秀影视作品与文化,提升中国影视的创作水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

(三)创新培养模式,多维度整合教学资源

一是将数字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影视创作业已发生深刻转变。虚拟拍摄、运动捕捉技術、AI技术、三维动画技术、云端渲染等,都大大提高了影视创作的表现力与制作水准。因此,高校要搭建起智能化影视教学平台,推动数字智能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并搭建起相关实验室。

二是协同创新培养,搭建多种协同培养平台。高校可以展开校际联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整合相关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校际联合可以实现各高校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每个高校在影视人才培养方面也都各具特色与优势,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联合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搭建起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界与业界、教学与实践融合在一起。

三是创新多元教学模式,构筑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平台。高校影视教师可以采取项目化、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项目化教学模式讲求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全过程的运作实践。情境化教学模式注重将课堂搬到影视制作基地、电视台等实践基地,模拟工作场景。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将“课上学习知识+课下完成作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上学习知识+线下课堂研讨练习”的自主学习模式。

站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中国影视人才培养承担着推动中国从影视大国迈向影视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与任务。因此,在新时代下中国影视人才培养要抓住时代机遇,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帜,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新影视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与模式,为未来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刘磊,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影视人才
影视展
环球时报(2023-03-15)2023-03-15 17:22:12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 08:23:53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影视风起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