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要素 依托资料 开展研学

2023-10-21 16:40:48马吉香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语文

马吉香

革命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内容上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教学时贴近革命文化类选文的特质,重建革命文化类选文的教学策略,有效跨越革命文化与小学生之间的代沟。

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有着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其中革命传统优秀文化是语文课程内容上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利用革命文化类篇目的课程可以为中小学开展革命文化启蒙、植入红色基因,对发扬革命精神、培育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革命文化教育有特定的历史,对于中小学来说存在特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毫不夸张地说,两者之间横卧了一条代沟,这就导致了这类文本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梳理:革命文化类选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忽视了其价值性

革命文化类选文是涵养学生精神品质的基石,能营造积极奋斗的社会文化氛围,更是弘扬国家主流价值的关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凝聚信仰,传承文化,实现立德树人。这是革命文化类选文的性质决定了其独有的意蕴。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性选文的教学,而忽视了其独特的价值。

(二)淡化了其语文性

当然,所能入编的革命文学类选文首先是为语文课程而存在,其课程应该扎根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沃土当中,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涵泳、对比、联系、转化等调动学习者的情感,感悟革命精神,从而得到革命思维的启发。但很多学校实际的教学都架空于文本语言,开启了贴标签式地理解和挖掘,单纯地只提炼出人物形象告诉给学生,简单粗暴地把革命精神展示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对文字语言的自主认知,也削弱了对学生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视。

(三)弱化了其有效性

革命文化教育就是让其文本中所蕴藏的红色基因真正渗透到学生的血脉、浸入学生的心扉,引领他们自小就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课堂上滔滔不绝的孩子们似乎对革命精神的内涵,革命理想的信念,革命战士的风范领悟得很透彻,实际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平时享受的是幸福与快乐,对于抛头颅洒热血、战火纷飞等年代久远的为了革命而壮烈牺牲,为了家国情怀而舍弃自我,存在明显的隔膜,难以产生共情。离开课堂后,这些精神熏陶会随之抛之脑后,连勤奋刻苦、诚实守信都做不到,更何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的落地生根。这种只限于课堂的革命文化教育其有效性值得掂量的。

二、解读:革命文化类选文的特质

据统计,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类篇目共有34篇,所占比例约为11%,其呈现方式多元、内容丰富。一至三年级主要是单篇散落在各个单元,以篇幅短小的革命领袖或伟人故事配以插图,润物细无声式地渗透革命文化教育。四年级开始以单元模块的方式设置,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位设置了《古诗词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等篇目,意在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这些革命人物的伟大精神。到了五、六年级,又安排了以革命历史事件为主体内容的单元内容。如六年级上册第二个单元内容中,以“重温革命斗争年代”为人文主旨,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盛典》《灯光》等篇章,该主题单位内容精学与略读相得益彰,中国古体诗和当代文学浑然一体,课外阅读的也无缝链接,这样的编排可以帮助孩子们熏陶道德情感,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穿插与集中相结合的编排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整体规划,又体现了有序推进。其文体也由中低年级的故事和短小的詩歌所组成,到了中高年级则以不同体裁、不同风格呈现革命文化教育内容,有古体律诗《七律·长征》、新诗《延安,我把你追寻》;有追思张思德同志的演讲稿《为人民服务》;回忆录式的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些篇目不仅蕴藏着革命传统精神,更是五彩斑斓的文学作品。因此,教学中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只有在浸润式语文学习中,感悟语言特色、深入理解潜藏的革命精神内核,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洗礼,实现革命文化教育。

三、重建:革命文化类选文教学策略

如何贴近革命文化类选文的特质,有效跨越革命文化与小学生之间的代沟?我们有必要重建革命文化类选文的教学策略。

(一)紧扣要素,丰厚革命文化类教学的文化底蕴

革命文化类教材首先要重视其语文性与人文性,既要观照此类文章的内容价值,更要思考承载这些文章内容价值的文字形态。那么,我们就必须紧扣语文要素设计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长线目标,此处有承上启下的串联作用,教学中要在巩固三年级“概括一段话”的基础上获得提升,学习把握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与品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精读课文,着重指导学生首先搞清楚每件事说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是略读文章,侧重指导学生自主地将在精读阅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与使用。而这些都是为了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潜心会文,通过提炼与概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在脑海中形成对人物的初步印象:周恩来少年时就有着远大的抱负;梅兰芳先生有着坚定的民族气节。

而要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深入感受人物品质,还必须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在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揣摩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兴起而学习!这句话”,清晰而坚定“一词中折射出了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了明确而崇高的奋斗目标,不为私利,只为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幸福,只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读来怎不震撼人心!

2.讲述与分享

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多为革命故事,主要描述革命经历,讲述革命英雄。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浸润心灵的精神,只有在唇齿之间滚动过,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植下革命情怀。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情境或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讲述革命故事,与同学分享自己阅读革命文化作品的收获。

(1)情境再现式讲述教学《小英雄雨来》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其中最打动自己的一幕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掩护李大叔”这一片段时,被小雨来的机智、勇敢所深深折服;在表演面对日本军官的威逼利诱时毫不惧怕时,又被雨来小小年纪就如此坚强不屈所折服。这种情境再现式的讲述,是品味语言后的内化,是心灵撼动后的外化。

(2)角色代入式叙述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可以让孩子们扮演李元兴,叙述自身在目睹邱少云的革命历程中的心路经历,其叙述过程也就是把邱少云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烙印在心里的过程。

(3)经典流传式讲述教学《梅兰芳蓄须》时,可以梳理出梅兰芳蓄须明志的几件事,让学生回去后将梅兰芳的故事讲给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听,让梅兰芳先生京剧大师和民族战士的形象永远流传

(二)依托资料,丰润革命文化类教学的精神基因

革命文化类选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与他们的真实体验存在着很大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读书趣味和读物质量。所以,课堂教学时应善于借助材料,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欣赏体验,形成共感,从而汲取到其中饱含的革命精神。

1.适时运用阅读链接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开始设置革命文学专题单元,每个单元都会有相关阅读链接。适时地运用好阅读链接,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爱国情怀的认识。如在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文后,阅读链接为《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述了钱学森艰难的回国路以及他为了归国报效祖国做过的努力,表现出了其百折不挠、一心报国的爱国情怀,这与黄继光英勇顽强、舍身为国的思想情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适度引用史料背景

革命文学类作品很多表现的都是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必须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阅读才能有真切地体会。如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中,“延河叮咚的流淌”“枣园的清香”“杨家岭会场”“开荒的镢头”等,每个词语后面都隐藏着那段艰难而崇高的岁月,只有适度引用史料背景,学生才能读懂诗人所要追寻的延安,其实指的是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再读这首诗,学生才能读出诗中韵味,读出深意,读出力量。

3.适当拓展影视作品

针对具有时代性的革命文化类作品,通过适当拓展影视作品以及利用有关图片等媒介资料,化抽象为具体,就能缩短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活化历史人物形象,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就可通过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使学生亲眼看见那段屈辱而痛心的历史,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平时可以拓展介绍学生观看影片《长征》,体会革命者的大智慧、大无畏、大情懷,日后学生学习这一历史背景的文章时,如《七律·长征》《金色的鱼钩》《延安,我把你追寻》等,都能起到深入浅出的作用。

(三)开展研学,丰硕革命文化类教学的成长效应

革命文化类课文,内容大多记叙了实实在在的革命历史事情,所展示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有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然而,局限于课堂的革命文化类教学毕竟时“小语文”,学生往往对革命精神的体会是浮于课本,只感动片刻的。因此,要充分挖掘身边或生活中的革命文化教学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接触生活“大语文”。

1.寻访身边的老红军。地处吴根越角,有很多当年的老红军或其家人健在。学习了《七律·长征》一文后,可以开展“寻访身边的老红军”活动,让学生回家后或利用假日走进社区,寻访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或左邻右舍了解老红军的故事,请他们讲讲当年的故事,回到课堂再分享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在真人真事中受到触动。

2.参观革命纪念馆。通过亲子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游览太湖边的新四军历史革命纪念碑,进一步了解身边的革命斗争历程,体会家乡人的革命文化传统,在内心深处升腾了一份责任心、使命感。

3.融合节日活动。充分与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相结合,制作英雄名册,在一笔一画中将革命精神融入血液。

4.联系实际生活。只有贴近学生心脏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文中五名壮士舍己为人、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精神当今社会中也处处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给他们写信,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抗击疫情期间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医疗工作者;无论多么危险总是冲在最前方的消防员等,以此挖掘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助力学生理解革命精神,感染学生将革命精神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历史与现实有效对接,打通革命文化与小学生之间的鸿沟。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语文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