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蔷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赶上了好年景。禾苗在汗水中抽穗,稻麦在农机下归仓,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你是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这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徐淙祥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徐淙祥从1972年开始种粮,已经种了50余年。他是一名高级农技师,一直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他是老百姓口中的“种粮牛人”“安徽麦王”“玉米状元”,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中国好人等。谈及这些荣誉,徐淙祥满脸谦逊:“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整天琢磨着多种粮、种好粮,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少年立志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放弃了做一名小学教师的机会,决定回家乡当一个农民。这个决定与他不到50岁时就因长期营养不良去世的大伯有关。大伯那皮肤蜡黄、全身浮肿躺在病床上的样子,仿佛刻进了徐淙祥的脑海,让他每每想起都痛彻心扉。那时候生产技术落后,农民土里刨食一整年,小麦亩产至多三四百斤,大豆亩产不足百斤,一家人吃饱都难,更别提什么营养了。18岁的少年徐淙祥心里燃着一团火,也憋着一股劲儿:“有的先进国家小麦亩产能超千斤,玉米也超千斤,同是一个地球,同晒一个太阳,咱们国家只要干起来,也能超千斤。”
从决定当一名农民那天起,徐淙祥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新种粮人。他买回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埋头苦读,有不懂的内容就请教农学院的专家。培育优良品种、摸索栽培方法、进行试验耕种……心无旁骛的徐淙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很快成了种粮高手。1983年,徐淙祥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为乡农民技术员,之后又成为乡农技站站长,开始参与一系列粮食高产攻关项目。1998年,他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技师。
矢志不渝
徐淙祥常说:“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为了观察农作物的长势,他能拿着放大镜在田里从早到晚一蹲就是一天,连叶面上的小黑点都不放过。2003年,农业部千亩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实验任务落到徐淙祥的身上。本来长势喜人的豆苗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灾,泡在水里奄奄一息。徐淙祥心急如焚,赶紧动员家里人和他一起在大豆田里扒沟排水,三天三夜没合眼。水排出去了,豆苗保住了,一家人却都累倒了。那一年,许多农户家的大豆减产,徐淙祥负责的1000亩试验田却创下平均亩产181.6公斤的纪录。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扑在农田里,徐淙祥不断摸索适应当地的优质高产栽培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并出色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他领衔研发的小麦、玉米绿色高产种植技术分别获国家发明专利、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他种的小麦、玉米、大豆也不断刷新着安徽省的单产纪录。2022年,徐淙祥的几个小麦品种亩均产量超过1600斤,创下历史纪录。在当地广大农村甚至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多收多打又多卖,每亩增收几百块。”
志存高远
在徐淙祥家中有张珍贵的照片,那是他和袁隆平、李登海的合影。向“南袁北李”学习,为我国的农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徐淙祥的理想,也是他一直以来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农业科学技术,可以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作为农技专家,徐淙祥不光自己搞农业,还始终想着要带领广大种植户一起多种粮、种好粮。2005年,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协会”,协会下设无公害种植、良种繁育、高产攻关等13个科普学组,会员和科普示范户遍及全县所有乡镇。2010年,徐淙祥又带领村民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入股、托管、代管耕地4230亩,其中徐淙祥自己租赁1230亩,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对没有技能的贫困户,徐淙祥就请他们来合作社工作,在工作同时教他们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乃至创业。现在,徐淙祥创办的农业合作社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
“农业发展靠科技。搞农技推广,就要用农民喜欢听的接地气的话。”为了让更多农民学会科学种田,徐淙祥将小麦、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谚语形式汇编成册,并制成挂图,免费发放给大家。他整编的黄淮地区优质小麦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规程和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科普读本,经农业专家鉴定为省級科技成果,已在安徽全省推广使用。
如今,徐淙祥的儿子与孙子也都加入了务农的行列。爷爷老徐的黑色放大镜“退役”了,孙子小徐的智慧农业APP上线了。2022年6月1日,徐淙祥怀着激动的心情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丰收的喜讯和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的情况。6月27日,他便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写道:“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这封回信,徐淙祥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这不仅是对我本人的巨大鼓舞,也是对全国种粮大户的巨大鼓舞。” 快70岁的徐淙祥又充满了干劲。他说:“人活着的最大乐趣就是为社会作贡献,让农业增效、促农民增收是我永恒的追求。我会谨记总书记的勉励,以身作则,发挥种粮大户规模经营的优势,积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本栏编辑/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