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教学模式探讨
——以《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为例

2023-10-21 11:33张维璐邵中军苏海霞王安辉吉兆华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循证课题

张维璐,邵中军,苏海霞,王安辉,王 波,吉兆华,龙 泳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防疫与流行病学教研室/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临床流行病学单位/特殊作业环境危害评估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32)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国家和地区提升科技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也是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研究人员等科研主体的不竭追求。医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医学生作为未来承载着生命责任的医护人员,其科研素养的建立与培养是进一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动力。医学教育相关研究显示,医学研究生认为在自己科研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关键研究技术尚未掌握(58.91%)和科研思路不清晰(55.81%)等问题[1]。《临床流行病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课程, 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讲授常见临床科研设计的原理、指标等基本知识,传授阅读和评价文献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提供方法学支撑[2]。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开展《临床流行病学》教育。我校早在1985年就开始开设《科研方法学》,主要讲授临床流行病学内容,1999年随着我校加入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The 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INCLEN),课程随之更名为《临床流行病学》。2012年,顺应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的更名,我校作为副主委所在单位,也在增加循证医学课程比重的同时,将课程正式更名《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并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怎样才能通过研究生教学活动,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术理念与道德、科研写作与表达能力,是教学组一直都在探索的重要问题[3-4]。该课程不断进行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的教学模式探讨,在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实践课比例,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还专门设置了课题设计模块,希望能够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开拓他们的科研思维,最终让学生学会应用恰当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规范地设计课题,为硕士期间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本研究调查了2022级全体选课硕士研究生,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授课内容和模式,提升科研素养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源于空军军医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中选修《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全体学生。该轨道使用的教材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流行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黄悦勤)。

1.2 研究方法

课程结束后,采用网上调查的形式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生成二维码,分享给学生,学生在手机端填写。

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授课内容评估对目前课程中的每个授课内容的学时、实用性、学员兴趣度等方面进行评估。②课题设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评价包括对理论与实践课的授课内容、形式、学员参与度、展示自己课题设计的积极性、收获等方面的评价。③课程学习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包括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指导学生科研选题、指导学生科研设计、培养学生资料分析及结果解释能力、论文写作能力。④教材评价包括对目前应用的教材的内容、形式、难易度、实用性、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

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践课18学时,考试2学时。授课内容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临床试验,诊断试验,预后研究,真实世界研究,分子流行病学,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循证医学,医学文献评阅,病因与因果推断,研究证据的检索、收集与评价,课题设计。其中,课题设计包含2学时理论课,6学时实践课。学生根据课程所学知识,查阅大量文献,并与导师讨论后,完成科研课题设计并上交作业(Word及PPT)。在实践课中,学生按照学院、专业分组,课堂随机抽取学生汇报自己的课题设计,并现场答辩。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考核:闭卷,笔试50分;实践考核:开卷,课题设计40分,文献评阅10分。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各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为完成《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学习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92份,全体选课研究生均自愿参加了调查,且均为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39.06%为应届研究生;16.15%参加工作时间小于3年;34.38%参加工作时间为3~6年;10.42%参加工作时间大于6年。85.4%的研究对象的培养单位为我校三所附属医院,仅有14.6%来自基础、预防等非临床专业。

2.2 学生对本课程授课内容的需求情况

学生总体上对课程的授课内容感兴趣,觉得需要学习。本科阶段学过的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诊断试验、临床试验章节,有98.96%~98.4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再次学习,其中50%~52.08%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课时进一步系统学习,见表1。

对于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的章节,96.35%~100%的学生认为有用,其中47.92%~70.31%的学生认为很有用,很感兴趣。在各章节中,样本含量估算、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课题设计三个内容100%的学生认为有用,其中65.10%、61.46%和70.31%的学生认为很有用。学生对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感兴趣程度比其他几个教学内容低一些,47.92%的学生都觉得很有用,很感兴趣,36.46%的学生觉得有一定兴趣,还有11.98%及3.65%的学生觉得有用但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兴趣学,见表2。

将学生按照临床专业和非临床专业分层,分析所有授课内容的需求情况。结果显示,医学研究文献评阅的授课内容,非临床专业的学生中有85.71%很感兴趣,显著高于临床专业的学生(54.88%)(χ2=9.643,P<0.05)。其余所有教学内容,临床专业和非临床专业学生感兴趣程度无显著差异。将学生按照是否参加过工作进行分层,分析所有授课内容的需求情况。结果显示,样本含量估算实践课,应届生中有70.94%很感兴趣,显著高于参加过工作的学生(56.00%)(χ2=6.591,P<0.05)。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应届生中有74.36%很感兴趣,显著高于参加过工作的学生(60.00%)(χ2=9.146,P<0.05)。研究证据的检索、收集与评价,应届生中有72.65%很感兴趣,显著高于参加过工作的学生(46.67%)(χ2=14.946,P<0.05)。课题设计理论课,应届生中有76.92%很感兴趣,显著高于参加过工作的学生(60.00%)(χ2=8.683,P<0.05)。其余教学内容,应届生和已参加工作的学生感兴趣程度无显著差异。

2.3 本课程的学习对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的影响

通过课程的学习,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能力的各个方面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帮助。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方面,分别有64.58%和68.75%的学生觉得有很大帮助,34.38%和30.73%的学生觉得有一定帮助,只有1~2人觉得有少量帮助。在指导学生科研选题和设计方面,有63.54%和70.83%的学生觉得课程学习对指导自己的帮助很大,32.81%和27.08%的学生觉得有一定帮助。关于对培养学生资料分析及结果解释能力的影响,只有10人(5.21%)觉得课程学习对他们有少量帮助,其他学生都觉得有很大帮助(63.02%)或一定帮助(31.77%)。在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影响方面,有51.56%的学生觉得有很大帮助,35.42%和11.46%的学生觉得有一定帮助和少量帮助,只有3人(1.56%)觉得没有帮助,见表3。

表3 本课程对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提高的影响[n(%)]

2.4 学生对课题设计模块的评价

课题设计模块是所有授课内容之中,学生兴趣度和需求量最大的一个,98.96%的学生都觉得有用,其中有70.31%的学生觉得很感兴趣,28.65%的学生觉得有一定兴趣(表2)。对于课题设计实践课,60.94%的学生觉得收获很大,32.81%的学生觉得有一些收获,只有6.25%的学生觉得收获一般。绝大多数学生对课题设计实践课目前的授课形式满意(其中53.65%非常满意,37.5%满意),但也有7.29%的学生觉得授课形式一般,3人(1.56%)觉得不满意。分别有86.98%的学生觉得学员参与度高,有10.94%的学生觉得参与度一般。对于学员展示自己课题设计的积极性方面,有57.81%的学生觉得大家积极性都很高,30.21%的学生觉得大部分同学有积极性,少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2.08%的学生觉得虽然没有积极性,但抽到了也愿意展示。

2.5 教材评价

对目前应用的教材,有45.83%和33.33%的学生觉得内容、形式等方面非常满意和满意,有16.67%的学生觉得一般,4.17%的学生不满意。有69.27%的学生觉得目前应用的教材难易度适中,有29.17%的学生觉得偏难,仅有1.56%的学生觉得偏简单。临床专业的学生(培养单位为我校三所附属医院)中,有29.88%的学生觉得教材偏难,显著高于基础、预防等非临床专业的学生(χ2=6.738,P<0.05)。有33.85%的学生觉得教材实用性非常好,41.67%的学生觉得比较实用,22.92%的学生觉得一般,1.56%的学生觉得不实用。在教材实用性、满意度方面,临床专业和非临床专业的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应届生与参加过工作的学生在教材评价的各个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国家可持续创新水平提升的途径之一就是依靠高等教育过程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诊疗理念的不断更新,科研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医院及医者个人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医学生培养的历程中,绝大多数临床医生的科研工作是以硕士研究生为起点的。因此,作为医学院校,提高研究生的课题设计能力,规范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不断开拓科研思维,努力培养创新能力,是硕士生教学活动的重点[6-8]。《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是学校专项资助建设的研究生核心课程之一,共50学时,是硕士研究生系统、规范地学习科研方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源头之一,更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的有效方式。

本研究中,历经几代人的教学团队,始终坚持进行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的教学改革,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反馈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顺利地将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科学地应用于硕士研究阶段的实践中去,以期科研工作能力的各个方面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帮助。研究显示,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有提升。通过本课程学习之后,大多数学生在科研选题和设计、资料分析及结果解释、论文写作等具体科研工作环节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临床流行病学》第五版[9],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对其内容、形式等方面满意,并且教材实用。但值得注意的是,69.27%的学生觉得教材难易度适中,有30.73%的学生觉得偏难或偏简单,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学生中,有29.88%的学生觉得教材偏难,显著高于非临床专业。提示教学组可以在使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1~2本参考教材作为补充,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是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综合教学模式发展,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关键[10-12]。本课程也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应用翻转课堂,实践教学、PBL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注入“新鲜血液”[13]。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目前的授课内容、选用教材、教学模式、理论实践课安排等方面都受到学员的广泛认可。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很感兴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科阶段学过的章节,也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非常值得再次学习,尤其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部分,最受欢迎,许多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课时进一步系统学习。学生对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包括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样本含量估算,研究证据的检索、收集与评价,医学研究文献评阅,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课题设计,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感兴趣程度和需求量更大。应届生对于样本含量估算实践课,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研究证据的检索、收集与评价,课题设计的需求显著高于参加过工作的学生。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对医学研究文献评阅这一章的需求显著高于临床专业的学生。

多年来,教学团队每年课程结束后,邀请课代表以及各培养单位学生代表3~10人座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本次使用自编问卷对全体选课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自愿参加的方式,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学生参与率和问卷有效率均为100%,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学生对课题设计模块的需求量最大,98.96%的学生都觉得有用,并对其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觉得课题设计的实践环节参与度高。学生能够积极查阅文献,采用规范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设计课题,并现场汇报和答辩,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选题、设计,以及科研写作与表达能力。还能够得到多名教员和学生的提问或点评,收获很大。同时,在不间断的毕业生调查中,学生反映这门课程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对于夯实科研基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的医学教育研究中,我们将在这一人群中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

4 结语

硕士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对《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兴趣浓厚,需求迫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使用教材满意度都较高。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科研写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为硕士课题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循证课题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循证护理》稿约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