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财,焦向东,张一民
(1.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2.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运动与健康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当前,世界范围内民族体育运动向着多元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了新的增长和突破。就中国与东盟来看,双方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相互融合与发展,促进了文化互动,推动了双方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3]。例如武术竞技项目,中国的武术与泰国的泰拳在交流与互动中相互学习与借鉴,推动了武术和泰拳融合发展走向世界舞台,共同提升了中泰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因此,推进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交流,提升各国体育赛事的推广和传播动力,推动中国—东盟的双向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强身健体,但它不仅仅是个锻炼项目,还可以很好地调节人民的生活压力,提升人际关系,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承祖国文化[4]。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包含自然的、艺术的、环境的、社会的等多方面内容,不仅可以增强人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境界,保持人的心灵和性情的完美融合[5],而且可以促进双方体育审美价值观念的分享与融合,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展现中国与东盟人民的身体美、姿态美、运动美、力量美、精神美、服饰美、器材美、环境美等,丰富双方的体育审美情感[6]。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双方人民健康发展观念的传递与可持续发展,如全民健身理念、康养理念、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塑形观念等,将人们的心灵和身体引向另一个新的维度[7]。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发展,展现了国家之间的分享与包容,让世界各国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及信息化传播的魅力,感受到蕴含在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之中的精神与力量。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发展,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弘扬了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推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走向全世界,激励中华儿女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8]。但综合来看,目前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其文化传承面临国际化体育对外传播动力不足的问题,无法精准传播和扩散。首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过程中平台与文化IP的融合不足,中国与东盟的民族传统体育目前还缺乏较有辨识度的文化IP,其传播与品牌塑造都需要快速崛起与整合力量。当前的阻碍与传播缺陷导致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鲜为人知,多数项目无人继承和发扬光大[9]。其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与传承需要一定的经费来传播与推广,如在社会上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或在中小学推广民族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但在实践中,经费投入往往不足。最后,中国—东盟的人民其生活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钩”现象,城市生活中相对缺乏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活动空间与场地,很多人无法接触和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活动[10]。
由于时间周期与国际环境变化等,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在推广上还面临一定的障碍,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尚未成形,影响力较小,没有形成品牌文化传播优势,难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传播。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与传播的特色及现状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融合模式较单一、规模较小、经营状况分散,缺乏市场号召力与品牌推广动力。当前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官方交流与融合还比较匮乏,双方相似的体育项目如赛龙舟、舞狮子、抢花炮等活动虽然观赏性强,但操作和实施较为困难,且进行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推广和交流又受到跨境和跨域等限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非遗”项目的推广也有阻碍,例如在独木龙舟项目的交流中,竞赛与宗族文化层面的祭祀活动都有类似的行为和元素,我国广东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祭祀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但在活动体验的细节操作上缺少安装龙头和龙尾、竞赛渡河等流程,这些传统仪式的表达与体育竞赛没有较好地将活动的内涵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与推广[11]。在实践层面,民族传统体育对外传播缺少规范、科学的评价机制,更缺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评估体系。此外,新媒体技术是增强体育对外传播效果、提升我国体育国际传播影响力、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目前在5G、云转播等新媒介技术方面的优势尚未在民族传统体育对外传播中得以充分发挥。
国内国际赛事举办问题是指国内赛事举办与国际赛事举办融合及交流的问题。我国与东盟各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发展渠道及方法没有统一参照标准,缺乏标准化尺度,在推广中面临不少问题,尤其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外传播的形象塑造与平台搭建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力量。而对外传播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文思想等多个领域、多个层次的传播活动,并非依靠某一个人或群体、组织,而是依靠大众和全面均衡的群体与组织。在中国与东盟的体育赛事交流中,普通公众难以均衡参与各项活动,体育传播和沟通成本并不均衡,体育企业、体育团体、体育自媒体、体育局、体育信息平台与智库的力量还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效能还未能得到有效释放,未来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12]。从综合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举办与运营必须以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为核心、以海外体育赛事平台为主要渠道,采用科学合理的传播策略与标准化、可执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不断完善,不断加强中国与东盟的交流合作。
民族传统体育运营成本及费用在来源与筹集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当前,跨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交流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但是在实践中体育活动推广与开展的形式单一,方法比较传统,盈利模式也不明确,导致政府长期出资支持难以有实质性回报,跨区域利益收益不大。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运营及经营发展存在制度、体系、可持续、可循环的缺陷,不能健康地长期运营与发展,导致成本过高而推广收效较低;二是精神与文化推广在宣传尺度与力度上存在不足,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费用来源渠道较窄,多元化的融合模式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仍然需要大力支持和推进[13]。可见,发展滞缓、驱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运营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费用的多元多渠道收集与筹集是一条必然道路,发展多元化与多渠道健康模式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教育,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并借助体育媒介平台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广,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4]。首先,拓展受众群体,实现分众传播。为拓展中国体育的海外传播,应打造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体育赛事、体育项目、体育明星,如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中式八球国际大师赛、网络上广受欢迎的举重运动员的健身视频,以及凭借竞技表现不断“吸引粉丝”的年轻体育明星等。其次,架设沟通桥梁,实现共享共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文明交流及文化共享的桥梁,可以促进人文沟通、文化融合,增强文明共存共荣。如可通过改善跨文化体育交流的思路与方式,立足不同文化语境,实现重点体育项目的传播与共享,让中国与东盟的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共赢。再次,赋能体育体验,增进受众理解。利用图片、视频等可视化文化载体,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借助中国—东盟区域平台,注重文化体验与实操,优化中国体育话语,赋能体育体验,增进受众理解。要善于用世界话语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强化了文化传播与融合,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协同与分享,实现共赢共通[15]。最后,挖掘融合元素,体验魅力与精髓。挖掘中国与东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各种要素及各个融合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元素,形成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会”。在当代信息化发展加速及信息传递效率与质量提高的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中国与东盟民族传统体育凭借文化传递和信息分享的优势,可以让双方人民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找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转型发展的立足点,从而实现有效的资源对接与文化传承,形成中国—东盟文化平台搭建与国际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
要塑造民族健康共享的理念,实现体育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应充分挖掘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不同文明的和谐交融、不同国家的平等对话、世界人民的友好团结。首先,争取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部门的支持,通过中国—东盟区域健康论坛等中国—东盟区域健康平台,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健康理念、医疗资源共享理念等,并根据这些理念组织开展多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泰拳、太极拳、摔跤、赛龙舟等这类强身健体、学习门槛较低的体育项目,带动全民健身。此外,中国—东盟区域内的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组织特点、资源优势、环境特色等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取长补短”地形成一种共享机制,搭建医疗资源和民族体育健康资源共享的“大舞台”[16]。其次,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文化传播的渠道与范围,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提升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在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为体育对外传播提供方向指引与实践逻辑,体育对外传播则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与现实构建提供路径和渠道[17]。可以利用我国在5G、云转播等媒介技术,以及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体育对外传播效果,提高我国体育国际传播影响力,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18]。最后,对外传播应更加注重系统思维,实现传播主体与渠道的拓展和联动。一方面,需要推动各类话语传播主体协同配合,形成多元话语传播主体的系统合力,发挥多元化传播主体的联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体育对外传播在传播渠道上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存在劣势,需要不断拓展新的传播进路,以增进国际公众的信任与认同[19],由此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沟通,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交融承载着国家传播传统民俗、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及体育精神的使命,也是增强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的职责。在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大力打造各类国际赛事,加快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进程,让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得到有效的支撑以及强有力的推动。例如,中国—东盟举办的马拉松体育赛事是以“办精品赛事、促经济发展”为目标,经商务部备案的以国家和国际组织命名的区域性重大国际马拉松赛事,其通过中国—东盟赛事制度构建规则,自2017年始每年进行一次比赛;通过打造赛事活动构筑传播平台,实现了体育赛事的国际化传播。该马拉松赛事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程海景马拉松赛事和发起组建中国精英马拉松团体队并参与国家组精英团体奖项的马拉松赛事[20]。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际舞”,是一项新兴起的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体育项目,其起源于古代土风舞,经历了对舞、圈舞、行列舞、集体舞、社交舞、摩登舞的演变,这种古老的舞蹈仍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我国与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在舞蹈体育赛事平台上展开合作,共同举办舞蹈体育赛事,成功将舞蹈项目推上体育竞技的舞台。如广西南宁举办的这种体育交流与竞技活动,已经成为国际体育赛事传播与推广的“窗口”,中国—东盟体育赛事活动的文化传播、内容传播得到了国际社会与组织的认可,在区域范围内效仿此类体育赛事活动进行的其他赛事活动也逐渐成形[21]。可见,搭建国际体育赛事平台有助于改善“自有体育文化”及“差异体育文化”的融合路径,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更多碰撞的机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融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体是群众,在体育赛事平台搭建与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各民族群众有更多机会去体验和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传承这项体育技能与体育精神。从精神文化层面分析,不同民族文化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气质,可利用体育赛事和竞技活动激活体育精神力量,例如傣族的孔雀舞及摔跤比赛、泰国的泰拳表演与竞技等,促进这些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很好地推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让体育精神根植在人们心中,促进文化传承。
首先,开放多渠道多产融合发展,激发对外传播的有效动力,实现体育融合与交流。如加强体育对外传播的顶层设计,加入地方赛事、体育媒体传播、体育文化整合、体育人才培养、体育“非遗”技艺传承、体育文化研究产学研工作等,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体育对外传播格局及发展机制。通过举办体育活动增强其盈利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场馆的功能,保证大型场馆的有效收益与盈利能力,在实现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体育赛事的推广传播。其次,注重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发展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产业。一是在中国—东盟体育产业融合与资源共享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中国自身与东盟各个国家自身的文化特点,借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品牌优势,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打造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产业。二是通过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相互融合、整合、创新、开发、互补,开发更有价值的体育产品,实现中国—东盟体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与经济共享。例如,体育旅游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可因地制宜开发登山、滑雪、攀岩、骑马、漂流等既大众化又专业化的运动,供游客游玩或专业团队培训[22]。再次,形成体育产业链,设计多元盈利模式。一是科学高效地利用中国—东盟体育推广平台,将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及产业链上下游各行业融合共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中国—东盟区域内进行有效推广、多渠道共生、多业态合作、多政策帮扶,确保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健康运行。二是设计短期与长期盈利模式,短期盈利模式依靠冠名、赞助、广告、周边文创产品等来盈利,保证日常开销及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的可持续开展;长期盈利模式要考虑国际体育组织、各渠道商、“非遗”传承机构、教育机构的长期均衡效果,实现长期有效的盈利,保证收益的稳定增长。从类别上看,在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中可打造体育组织活动及管理活动的组织盈利、体育培训盈利、体育健身辅助的体育彩票盈利、体育器材与服饰销售盈利、体育旅游盈利、体育代言人版权授权盈利等盈利模式,并保持这些盈利模式的均衡性配比,使其能够接受国际化的合作与国际平台的资源信息对接,让中国与东盟各国实现效益双赢。最后,广泛融合社会各界、各组织的力量与渠道,以中国—东盟组织政府平台为背景搭建一个多元化、多渠道、多业态的合作及传播渠道平台,将中国—东盟范围内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资源、组织和个人融合在一起、交流在一起、合作在一起。通过制定相关传播与推广的国家标准,拟定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举办与推广方案并出台政策及制度给予保护及支持,将合作的组织及个人纳入合作渠道,例如新闻媒体、旅游景区、体育局、赛事举办机构、基金会、大型公司赞助商及个人赞助商、互联网及电商平台、App等,利用社会资源整合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赛事相关内容,利用该平台做好推广工作,促进多元化的发展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23]。
综合而论,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将是一个新与旧、土与洋、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互动的局面。整个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将表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样价值取向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点,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发展态势。当前,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善于运用国家赋予的优势及力量,保障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稳定。同时,要找到关键的问题与风险点和合适的对应方案,采取措施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体育项目落地、体育活动实施等工作,提升中国—东盟区域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及交流效果,促进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及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