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凤 葛诗慧 黄敬文 张丽宏 李庆伟 段剑飞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现代医学模式和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了较大转变,进一步推动了健康相关业态的融合发展。同时国家又从战略层面将卫生健康工作重心向基层和社区下移,从而加快实现全民健康。因此,医学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及时调整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的策略和路径[1]。
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社区和健康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健康人才[2]。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和健康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因此,本文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以基层、社区和健康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优化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以期提高健康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1.顺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疾病谱也相应地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鉴于此,2016年10月25日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并立足于我国国情,逐步解决现阶段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从而提升全民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之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进一步推动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3]。因此,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从事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健康人才,正是顺应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
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健康人才的主渠道之一。随着2019年4月2日“双高计划”的发布,以及202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正式实施,扩大了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激发了医学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4,5]。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谋求新发展。
3.高素质健康服务人才的亟待培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同时与健康养老、慢病预防等关键领域相关的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6]。目前我国基层和社区卫生工作以及健康产业的从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还比较薄弱,人才断层已成为关键问题[7]。因此,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亟待培育规范的、专业的高素质健康服务人才,不仅“下得去、留得住”,还能“用得上、干得好”,从而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基层、社区和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的内涵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部分医学高职院校仍有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提升[8]。具体表现在:(1)办学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的门类和方向趋同化、新兴专业发展滞后等,与卫生工作和健康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未形成以特色专业引领的专业群[9,10]。(2)实践教学广度和深度不够,与岗位胜任力契合度不高,导致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不强,从而影响其岗位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学校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足,客观上影响了思政育人效果[11]。(4)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动态的质量评价与诊改体系,存在评价形式和内容单一、评价结果滞后、评价标准未量化、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改的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未能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输出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应遵循卫生与健康行业特点以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主动对接基层、社区和行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重塑人才培养理念,培育优势专业群: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专业是实现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载体。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高职院校需要重塑人才培养理念,聚焦全民健康,凝练办学特色,培育优势专业群。(1)学校定期组织教学管理部门、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调研团队,及时洞悉卫生与健康行业发展新动态,考察学校现有的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主动对接基层、社区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根据招生、就业和专业发展情况,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区域卫生健康人才数量、层次、结构和规格等需求,医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压缩临床医学、中医学等“大而全”的传统专业,适当增加康复治疗技术、心理咨询、中医养生保健、老年保健与管理等紧缺专业的数量、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12]。(2)在医药卫生大类、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度纳入大健康元素。例如,在能力拓展模块中增设老年健康、妇幼健康、职业健康、心理健康、医养结合、托育服务等与基层、社区和健康服务业关联紧密的选修课程。(3)将技术领域贴近、职业岗位关联、学科基础互通、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进行重新整合,培育组建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优势专业群[13]。例如,以护理学为核心专业,联合康复治疗技术、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医学营养等专业形成老年康护专业群,或者协同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健康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医学营养等专业建立妇幼健康专业群,从而形成合力打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2.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岗位胜任力:实践教学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提出后,岗位胜任力成为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医学高职院校应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积极探索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14,15]。(1)遵循科学规划、学科融合、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的理念,按照卫生与健康行业岗位职业要求,医学高职院校应重新设计与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构建“平台+模块”一体化综合实验实训平台。(2)将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护理技术、康复治疗、中医常用技能和西医诊疗等传统实践教学项目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例如,老年康护实训平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将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融入到养老照护、老年康复、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实训项目中,开展开放互动式实验和虚拟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手能力。此外,还可建立妇产康复智慧实验教学平台、幼儿护理智慧实验教学平台、中医技能智慧实验平台等,使学生能够早动手、多临床、反复实践,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3)打破行业壁垒,主动对接区域医疗卫生和大健康产业服务机构,实施医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中教学做一体化的“双主体”管理体系和育人机制,从而提升学生的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
3.全方位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培育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疗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职业誓词,体现了崇高的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健康中国战略蕴含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人文情怀,医学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职业价值观[16,17]。(1)形成“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想价值引领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一方面通过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优秀校友和班级干部的协同引领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另一方面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并通过白袍仪式、医学生宣誓、经典诵读、走近社区、访谈名医名师、防疫志愿者服务、技能竞赛等多种实践活动,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2)建设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培训、座谈研讨等方式推进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工作。(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抗疫精神、大医精诚等思政元素,将学校的自然环境、建筑物、人文景观和基本设施打造为文化教育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造育人氛围,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
4.完善质量评价与诊改体系,严格把控人才输出质量:质量评价与诊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与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完备的质量评价与诊改体系,严格把控人才输出质量,提升服务能力。(1)学校应按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标准,在校内形成性评价、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考核等多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和综合水平进行综合考评。(2)基于医教协同、能岗匹配等理念,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18]。例如,从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创新素养、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5个维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再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验证。如果统计结果显示人才培养与医疗卫生和大健康行业需求、执业标准和岗位任务有偏差之处,学校能够及时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提高人才输出质量。(3)健全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多元精准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例如,依据人职匹配理论,学校可创建“学生-专业-能力-职位-职业”五维一体的人职匹配大数据分析平台,分析和反馈学生在入学教育、专业学习、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数据,为教学诊改和人才培养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和反馈,从而提高实效性[19]。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国家对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进行了规划和调整,也对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高职院校必须顺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需求,把握医学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积极拓展自身发展新空间,抓住机遇谋求新发展。人才培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力量,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胜任基层、社区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健康人才,成为医学高职院校努力发展的方向[20]。医学高职院校应依据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全民健康,主动适应和契合基层、社区以及区域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培育优势专业群、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完善质量评价与诊改体系等多角度积极探索和优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胜任能力,增强其健康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也为保障全民健康、打造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