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专业导师制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

2023-10-21 03:59胡媛媛赵龙傲刘威吴文婷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张昌括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风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运动

胡媛媛 赵龙傲 刘威 吴文婷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 张昌括 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的实施与推进[2]。为顺应社会的需求,各高校陆续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导师制,提升体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广西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于2020 年随之实施导师制,该研究本着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运动训练专业为个案开展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导师制教学改革与实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广西大学图书馆、webofscience 外文数据库、教育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等官方网站,收集并查阅“导师制”、“教学改革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的开展和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制定访谈提纲,对广西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导师制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优化导师制教学改革实施路径提供依据。

1.2.3 个案分析法

2.导师制发展简述

在推进“三全育人”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广西大学运动训练专业致力于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勇于教学改革,第一届本科生于2020 年6 月(第6 学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采取师生互选,高级职称教师限带6 名以内学生,中级职称教师限指导4 名以内学生,主要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进行指导。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数量、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参赛人次、毕业生论文质量及发表数量逐年上升,但是也出现了诸多现实性问题,如学生反馈涉及学习、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导师参与指导效果不理想,运动训练专业导师制的实施也在“不断借鉴”和立足综合性大学优势中探索前行。

3.导师制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3.1 激励与评价机制不健全

激励与评价机制不健全影响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导师制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

(1)激励机制不健全

调研了解到,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学科竞赛”和“运动竞赛”等赛事获得奖项时,得不到相应的满意奖励及认可,每年教学成果奖励都是在年末绩效发放前一到两周讨论,而没有形成固定的先知奖励机制,奖励制度不健全且滞后;并且教师指导的竞赛成果与教师聘期考核及职称晋升关系影响甚微,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的意愿下降,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参与积极性不够、参与率极低。

(2)导师制评价机制缺失

各类学科竞赛开赛时,一些有意向参赛的学生会主动寻找指导老师,导师主持组建团队参与科研竞赛活动,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并没有相应的制度与机制对教师的付出进行衡量与评价,导师指导的竞赛获奖成果也缺乏对应的精细的评价标准。此外,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也不会对导师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与教师聘期考核和职称评定也没有关联,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评价制度缺失的影响下,一些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下降,甚至有些老师会因为付出得不到相应汇报和认可而选择放弃指导资格,造成导师制教学效果不佳。

3.2 导师指导范围面狭窄

访谈调研了解到,运动训练专业导师制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范围面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类项目和毕业论文指导,多是关注科研方面的指导,涉及学业、就业、社会交往、实训实践等方面的指导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运动训练专业当前的导师制度下,一名学生只能选择一位导师,术业有专攻,每位指导教师所擅长的领域和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指导教师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养,学生相应领域或方向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个别领域能力较为突出,但是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广西大学“五有”领军人才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3.3 导师组职称普遍偏低

截止2023 年,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任教师30 余人,其中教授3 人,副教授10 人,博士7 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作为教学型单位,除了专业建设发展外,还承担着全校的体育育人服务,导师制组多数教师工作性质以教学型为主、科研为辅,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科研能力薄弱,按照学校的职称评定标准,每年职称评定数量有一定限制,再加上体育学院教师与其他学院教师共同“竞争”,科研水平及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致使体育学院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处于劣势,近五年仅有一名教师评上了副教授,教授晋升为零,导师制教师队伍存在职称普遍偏低的现象。

比较以上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可知zNormal>zGumbel(max)>zBeta>zGumbel(min)>zLognormal>zWeibull,6个函数中,厦门港的进港集装箱船舶分布与Normal(正态分布)函数相关程度最高,故之后将采用正态分布函数来表示2016年厦门港的进港集装箱船舶数据分布。

3.4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在运动技能方面都有一技之长,理论知识相对来说略显薄弱,实施导师制是通过小班制教育教学对学生加强综合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强化学生薄弱之处。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性不尽理想。首先,导师有教学、科研、群体、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对学生的关注有限;其次,对导师的遴选工作不够严格,部分导师为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经验有待加强,指导效果不佳。此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师教生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已习惯由教师掌握课程及教学任务的节奏,业余时间教师也缺少对学生答疑解惑的安排,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平时和教师的沟通相应较少。一些学生反馈自身缺乏与导师主动沟通的渴望,个别学生表示不愿意与导师进行交流,甚至逃避导师的指导,对导师的要求与建议也置若罔闻,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导师指导效果不理想,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

3.5 创新创业环境缺失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科交叉育人是未来趋势,为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要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必须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交叉学科资源,这也是提升导师制实施效果的重要基础。运动训练专业导师团队其擅长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康复、科研实验和论文撰写等等,主要集中在体育领域范围内。因此,指导学生当前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以及毕业论文结合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很少。

4.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导师制教学优化路径与策略

4.1 实施“三全育人”模块化教学

“三全育人”即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简称。构建导师制“三全育人”模块化教学,面向大一至大四的全体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分阶段进行知识分类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将学生学习生涯全过程基本分为两个阶段,大一和大二期间主要为适应和奠基阶段,大一时主要侧重于学生课业学习方向的规划、专业技能学习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二阶段,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基本步入正轨,导师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大三、大四主要为提高和发展阶段,大三阶段,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该阶段导师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科研能力、实践实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大四阶段,学生各方面趋于成熟和完善,并且即将毕业走出校门,此阶段主要侧重于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促进就业或引导继续深造。运动训练专业导师制“三全育人”贯穿学生整个本科阶段,涉及理论知识学习、生活交际、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实习、就业、毕业论文、学科竞赛、运动竞赛等全方位内容的指导,覆盖全体学生,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

4.2 完善导师制评价与激励制度

导师制评价与激励制度是影响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导师制教学质量产生直接作用。建议以提升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成立领导小组,深入教师与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深入的调研,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教师们的建议,借鉴各类兄弟院校相关制度建设的经验,完善补全各类评价与激励制度。

4.3 “校、局、企”合作建立“一主多副”导师制度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特点为专项技能优异,但文化基础知识略显薄弱,且学生之间又存在专项技能的差异,学生学习需求不同,因此导师进行个性化、针对化和因材施教的难度较大,复合型导师团队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2017 年体育学院与广西体育局签订了“校局合作”人才培养协议,近年来又陆续同各类中小学、企业、体育俱乐部展开了多种类型的合作,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储备了大量校外实习、实践、实训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议充分用好校内、外优势资源,走出门办体育,建立“一主多副”导师制度。

4.4 构建团队信息交流平台

导师负责搭建成员信息交流平台,对指导的每一位学生“编籍入册”,包括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借助信息平台学生之间可以顺畅的沟通与交流,可实现信息、资源等共享,形成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团队成员整体进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新生加入时找到具有相似学习成长经历的学长、学姐,给予新老学生提供直接的交流平台,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

(2)由高年级学生向新生答疑解惑,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使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有利于促进“老带新”帮扶机制的形成。

(3)团队成员可了解到团队优秀成员的成就,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榜样激励。

(4)优秀成员在团组会议中,向团队分享自己的经验、方法、成果等信息,促进团队成员的互相进步。

(5)成员可上传问题等至交流平台,成员之间群策群力,并可通过“学长帮扶”和导师引导形成合力,加速问题的解决。

(6)导师定期邀请已毕业学生参与团队交流,分享就业或升学经验,帮助团队成员取长补短,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广西大学体育学院部分导师已经开始在团队中搭建该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沟通效果,有助于高效的帮助学生解决科研、学习、社会交往和心理疏导等具体问题。

4.5 形成阶梯式教学指导模式

导师制阶梯式团队指导模式由导师、毕业校友、研究生、高中低年级本科生组建,导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升学、就业、科研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帮助每一位学生营造上升空间。毕业校友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其明确学习方向、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信息、获取成功经验,也帮助低年级学生引导学习规划和就业规划;高年级学长帮助新生适应本科学习生活,指导低年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同进步;硕博研究生可以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提供科研指导和考研咨询等服务。阶梯式团队指导模式有助于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理论知识、科学规划学业、了解就业信息等,同时也给高年级学生提供了教学指导实践的机会,能够实现团队学生成员整体能力的增长。广西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已有部分导师开始实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团队搭建,建议师生利用好优势资源,共进、共建、共创、共享阶梯团队的合作成果。

5.结论

导师制教学是提升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广西大学运动训练专业自2020 年实施导师制教学以来,高定位的把“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和“助力体育强国”作为根本目标,着力提升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导师制教学的实施在探索中前进,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优化路径与策略,是解决当下运动训练专业导师制教学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为其他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或体育学相关专业导师制教学的实施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运动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不正经运动范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