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韩 羽
聚力创新发展,携手合作共赢。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镇江)暨2023 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上,镇江市航空航天关键构件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揭牌。大会共发布35 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84 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与镇江340 家企业现场洽谈,30 个科技合作协议签约,14 个创新平台揭(授)牌。这为镇江深化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加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次获批镇江市重点实验室,可以将其看作是江苏大学与镇江市相关企业密切合作的结果。”江苏大学微纳光电研究院院长叶云霞说,实验室将建成服务镇江市航空航天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并开展技术研发、紧缺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
这次大会也是镇江市如火如荼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镇江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连续5 年与省科技厅合作举办“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先后与30 多所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160 余家高校院所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加速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镇江集聚,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2023 年以来,镇江市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列”“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重大任务,牢牢把握产业强市战略和“项目攻坚突破年”行动部署,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力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放协同创新,推动镇江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镇江围绕航空航天产业,引进培育了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高端金属合金、高端装备制造等一系列航空航天企业。
2023 年5 月28 日,国产大型干线客机C919 从上海虹桥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启了大飞机商业运营之旅。国之重器凌云九霄,这背后闪耀着众多“镇江元素”。
截至目前,镇江已集聚了94 家航空航天企业,2022 年度实现应税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在江苏省名列前茅。2023 年1—4 月份,应税销售达到了33 亿元,同比增长10.3%,11 家企业跻身中国商飞协作配套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行列。
“这些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有一些关键技术需要解决,这些关键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来解决,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来加快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叶云霞说,近年来江苏大学围绕航空航天关键构件先进制造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航发优材、美龙航空等镇江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
作为丹阳航空航天产业院士工作站发起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依托丹阳航空航天产业院士工作站,与多位院士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积累的创新成果已在丹阳和镇江成功转化。他表示,国内通用航空发展潜力无限,尤其低空经济的发展与智慧通航应急救援密不可分,希望江苏能在通航发展上抢抓机遇、做出佳绩。
在合作大会现场,有很多带着难题来的企业和带着“良方”来的科研团队。一次握手约定,一番促膝谈心,创新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合作的共识在这里聚合。
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顾文华告诉记者,这次他们团队带来了透明车载GPS 天线技术,该技术可以大幅增加天线覆盖面积,从而提升GPS 精确度。有备而来的他希望这次和镇江企业开展合作,将技术成果落地镇江。
“通过抓牢抓实产学研合作这项基础性工作,拉近高校院所与企业的距离,推动校企携手创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镇江转移转化。”镇江市科技局局长肖敬东表示,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科技系统将努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建优建强科创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实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战略性产业。近年来,镇江抢抓船舶产业发展机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23 年1—6 月,江苏镇江市船舶海工规上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8%,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蓬勃态势。镇江将海工装备已被列为8 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着力提升船舶海工产业高层次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推进船舶海工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高层次平台载体是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镇江市加速引育建强平台载体,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一个个活力迸发的科创平台载体拔节生长、发展壮大,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提供强劲支撑。2022 年,在江苏省政府支持下,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在镇江成立。按照“企业+事业”双法人运营管理模式,相关部门和单位群策群力加快推动“江苏船海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促进研究院与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同融合发展。江苏船海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控股方负责人表示,将联合高校、人才等各方优势资源,不断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努力打造立足江苏、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船舶设计院所。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孟蕻告诉记者,研究院正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绿色智能新能源”三大领域,打造船舶海工产业技术研发与船型开发设计制造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人才引进与培养基地,助力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坐落于镇江的江苏科技大学被誉为“造船工程师摇篮”。大会上,江苏科技大学建设的镇江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将主要围绕深远海、极地、绿色、智能发展等四大方向,着力攻克一批满足战略需求的高端装备研发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说。
“我们这个实验室的建设应该说恰逢其时,正赶上江苏省建设海洋强省及镇江市提升海工船舶产业集群实力的契机。”嵇春艳表示,今后将充分整合产业和科创资源,助力镇江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船舶海工基地。
平台托举坚实有力,孵化载体星火燎原。作为创新孵化主力军、新兴产业推动者、科创生态营造者,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积极引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质创业项目、高端创新人才等资源,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项目引进、产业培育、孵化服务、双创氛围营造,6 年来已成功孵化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160 余家科技创业公司。
伴随镇江科技孵化载体“专优特强”提升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镇江各地正围绕特色产业建设专业孵化载体,加快推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多层次、全链条、开放性孵化体系,奋力促进科技孵化载体服务功能和孵育绩效“双提升”。
专业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有声有色,积极推动组建全市孵化器行业联盟,推进孵化资源共享、错位竞争。树立比学赶超的鲜明导向,深化重点孵化载体绩效管理,运用“赛马”机制,开展综合评价,促进孵化载体提质增效。
据统计,2023 年上半年,全市各类科技孵化载体已引进孵化科技企业超100 家。围绕“四群八链”产业布局,好中选优,推荐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 家,推荐备案省级众创空间6家,镇江京口软件及游戏动漫众创社区获得省孵育资金计划立项支持,为特色孵化载体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近年来镇江积极推进产业强市战略,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当好校企合作的“红娘”,“高校院所走进镇江”这一产学研品牌越做越响亮。
目前,镇江市创新能力列全国第28 位,已与160 多家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年均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500 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