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路线图发布

2023-10-20 05:51:16杨伊静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制造业体系

◎ 本刊记者 杨伊静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关决策部署,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全面把握产业技术现状,有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工业和信息化部于日前印发《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制造业典型产品的关键技术、物料清单、重点生产企业等技术供给线,以及研发设计工具、生产制造装备、标准、质量、管理服务、关键软件等技术支撑线,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技术体系,打造体系化竞争新优势,实现高水平产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技术体系,找准产业技术短板和强项,全面支撑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有力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建成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按照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时间表,《实施意见》中提出两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到2025 年,形成一套科学适用、标准规范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方法,基本建立涵盖制造业各门类重点产业典型产品的技术体系,分类分级建立短板技术攻关库、长板技术储备库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库,通过有效应用,技术体系在产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技术推广应用、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产业集群发展、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效能初步显现;第二阶段到2027 年,建成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通的技术体系网络。技术体系全面应用于产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有效指导地方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有效引导企业建立先进的研发体系和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制造业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打造一套“1295”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建立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体系可以用“1295”来概括,即:按照产品生产流程或产品构成划分环节,构建1 套环环相扣的技术体系分析框架,围绕产业技术供给和支撑2 条主线,形成关键技术、物料、企业、研发设计工具、生产制造装备、质量、标准、管理服务、关键软件9 张清单,依据技术成熟度和制造成熟度模型,对比国内外差距,形成5 个评价等级。

技术体系建立了以建设、评估、更新和拓展为主要模式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其中:建设方面,推动按照产品生产流程或产品组成环节,梳理分析并形成关键技术、物料、企业、研发设计工具、生产制造装备、质量、标准、管理服务、关键软件9 张清单;按照技术成熟度和制造业成熟度设置5 个等级进行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

评估方面,根据技术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实时性、精准性、先进性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适时对技术体系在支撑科技攻关、制定项目指南、项目过程管理、鉴定验收评价等应用情况开展评估。更新方面,建立技术体系信息监测服务平台,对技术体系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技术发展、产品迭代与行业应用情况,及时更新技术体系。拓展方面,针对重点行业典型产品涉及的断点和卡点,进一步深入挖掘问题和研究评估,逐步完善技术体系架构,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技术体系。

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工作合力

《实施意见》中提出了6 大方面应用。一是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制定科技攻关项目指南,精准确定攻关项目。依据技术体系中短板弱项,按照技术评估等级,围绕典型产品涉及的核心技术、制造装备、质量及关键软件等,梳理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做到全面准确,防止漏项和重复立项。与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衔接,有效支撑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二是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据技术体系和技术评估等级确定成果清单,分类开展产业化工作,围绕重点行业典型产品,加强与现有载体的对接,避免无效的成果转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形成产业化合力。三是支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技术体系,精准识别长板优势,形成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针对行业特点开展技术推广,实现全行业技术进步,有效提升质量效益,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作用,用好标准、认证等工具,加强供需对接,匹配、共享资源,形成工作联动,不断提升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率。四是支撑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依据技术体系,系统梳理产业技术基础能力,支撑标准制定和推广,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支撑质量检测、试验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产业质量技术和管理水平。支撑计量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测量的精度和有效性。支撑科技成果、产业信息和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为产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五是支撑区域产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反映区域内产业发展情况,精准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创新资源配置,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和引进优质企业,形成高水平创新型企业梯队。统筹区域内产业基础能力,为优化投资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六是支撑企业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企业依据自身技术体系,准确评估企业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状况,找准技术优势和短板,优化研发管理体系,有效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进步,保持竞争优势。加强供应链管理,持续优化合格物料和供应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统筹安全、效率和成本,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

建立央地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推进《实施意见》落地实施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技术体系与产业政策法规的衔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统筹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智库等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立央地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本地区的技术体系建设和应用。

强化基础保障。加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标准化技术机构等支撑能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支撑技术体系建设与应用。面向行业、地方和企业,开展多层次的技术体系构建方法和应用培训。依托技术体系信息监测服务平台,为技术体系构建、评估、更新、拓展和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

注重数据安全。提高对技术体系相关数据的安全防范意识,持续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先进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按规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规范数据收集、更新和分析等行为。定期对技术体系建设和应用工作开展数据风险评估,对相关服务平台进行安全监测,防范数据安全风险。

推进开放合作。强化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技术体系共建共享与交流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作、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技术体系作用,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在技术、物料、供应商、产业基础能力和服务等方面开展精准对接,持续加强市场、规则等方面软联通,稳步扩大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支撑新发展格局构建。

猜你喜欢
制造业体系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中国外汇(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 04:12:59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3:18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