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芳,陈 悦,宋 佳,戴勤珍,金 健,王绘华
(1.上海市青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上海 201799;2.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 201799;3.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上海 201711)
草莓为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的常绿草本植物,营养丰富、果肉酸甜,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小浆果。由于市场需求大,其食用与观赏价值较高,因此草莓在国内设施栽培以及观光采摘领域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1]。近年来,我国草莓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草莓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国家[2]。三十多年来,青浦区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地域性强、品质优和市场前景好的草莓产业,草莓已成为青浦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青浦区也成为了上海市乃至华东地区的草莓优势产区[3]。目前上海地区草莓以设施栽培为主,这种栽培方式在延长草莓上市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灰霉病、根腐病、白粉病及蚜虫的发生较为普遍[4]。草莓为鲜食浆果,不易清洗,这可能会增加草莓因农药残留而造成的质量安全隐患。为全面了解草莓种植过程中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使用状况,课题组在2020~2021连续两年随机走访调查草莓生产基地及种植散户共90个,通过实地查看问询、查阅田间档案,调查草莓生产季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生产用药情况,结合农药残留监测,厘清草莓生产用药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确保草莓质量安全,促进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2020~2021连续两年对90个草莓生产基地及种植散户的跟踪调查发现,设施栽培草莓在移栽至采收期的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根腐病、红蜘蛛、蚜虫、蓟马等7种[5-6],90个调查对象有关上述病虫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根腐病、炭疽病常发生于移栽活棵期至开花期;灰霉病、白粉病、红蜘蛛等往往以开花结果期为重,蚜虫、蓟马在活棵生长期及花果期都有发生(表1)。
表1 草莓主要病虫害为害情况调查汇总
综合2020~2021年连续两季对90个草莓生产基地及种植散户生产过程病虫害防治用药情况调查,共涉及80多种农药,用药调查结果按杀菌剂和杀虫杀螨剂分类,以定植至采收结束施用某种农药的种植户数占90户的比率(以下简称为使用率)作为统计指标,农药登记情况以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证为据,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2.1 杀菌剂使用及登记情况 根据调查,在杀菌剂的使用上,种植户一般在前期以使用单剂防治为主,开花结果期则以单剂结合复配剂防治。嘧霉胺是使用率最高的杀菌剂,达到70%;使用率在50%~70%(不含70%)以上的农药品种有3种,均为单剂,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吡唑醚菌酯、腐霉利、啶酰菌胺;使用率在20%~50%(不含50%)的单剂杀菌剂有7种(以有效成分计)。花果期复配剂使用占一定比例,共有6种,使用率最高的为异菌脲·腐霉利,达46%,使用率在20%~46%(不含46%)的单剂杀菌剂有5种。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证,17种农药中有9种在草莓上获得登记,占比53%,分别为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酯、木霉菌、氟啶胺、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四氟醚唑·醚菌酯。而调查对象使用率最高的嘧霉胺产品并未获得在草莓上的登记许可,目前只有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的嘧霉胺400 g/L悬浮剂和浙江禾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嘧霉胺25%可湿性粉剂在草莓上获得登记许可见(表2)。
表2 杀菌剂使用情况
2.2 杀虫、杀螨剂使用及登记情况 草莓生长期杀虫、杀螨剂使用率最高的为乙基多杀菌素,达51%;使用率在20~50%(不含50%)的单剂有7种,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螨唑、联苯肼酯、苏云金杆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酰胺。另外,还有两种复配制剂使用率也>20%,为联苯肼酯·乙螨唑、螺虫乙酯·噻虫啉。这10种杀虫、杀螨剂仅有3种已在草莓上登记,分别为吡虫啉、乙螨唑和联苯肼酯,占比30%,均为化学农药(表3)。
表3 常用杀虫杀螨剂使用情况
2.3 生物农药使用情况 经调查,随着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生物农药使用率逐年提高,如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木霉菌使用率分别为51%、31%、25%,另外,枯草芽孢杆菌、中生菌素、苦参碱等生物制剂也有使用。
2.4 农户用药习惯调查 草莓从8月底9月上旬开始定植,一般采用咯菌腈或多菌灵蘸根防治土传病害。在冬前生长期,农户普遍喷施2~3次同种农药来防治炭疽病、根腐病、枯萎病、叶斑病、蓟马、夜蛾、蚜虫等病虫害。在11月底至次年4月草莓花果期,为了提高商品量,种植户用药次数明显增多,往往忽视前后两次用药间隔期,出现不同类别、不同品种、不同剂型农药同时使用等情况。
2.5 农药残留监测情况 多年来持续开展草莓农残专项监测,监测指标不断扩大,2020年监测达到86项指标,主要有禁限用农药及常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拌磷及其代谢物(包括甲拌磷、甲拌磷砜和甲拌磷亚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水胺硫磷、三唑磷、毒死蜱、杀螟硫磷、乐果、丙溴磷、马拉硫磷、二嗪磷、亚胺硫磷、伏杀硫磷、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六六六、氟胺氰菊酯、氟氰戊菊酯、三唑酮、百菌清、乙烯菌核利、腐霉利、异菌脲、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涕灭威(包括涕灭威亚砜、涕灭威砜)、灭多威、甲萘威、速灭威、异丙威、仲丁威、甲基异柳磷、五氯硝基苯、氟虫腈、特丁硫磷、治螟磷、三氯杀螨醇、氯唑磷、啶虫脒、哒螨灵、苯醚甲环唑、嘧霉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烯酰吗啉、虫螨腈、咪鲜胺、嘧菌酯、二甲戊灵、噻虫嗪、氟啶脲、灭幼脲、灭蝇胺、甲霜灵、霜霉威、多效唑、氯吡脲、氯虫苯甲酰胺、氯菊酯(异构体之和)、醚菊酯、虫酰肼、吡唑醚菌酯、多菌灵、吡虫啉、阿维菌素、除虫脲、炔螨特、联苯肼酯、腈苯唑、丙环唑、嘧菌环胺、肟菌酯、戊唑醇、啶酰菌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虱螨脲、噻虫胺等,检出率最高为嘧霉胺,检出率达67%,其次为腐霉利,检出率64%,这与农户使用率调查结果一致,还有7种农药检出率也>20%,按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肟菌酯、多菌灵,均为杀菌剂。
3.1 超登记范围使用农药 不规范用药主要表现为:超范围、超次数、超剂量施用农药及不执行安全间隔期规定提前上市,从而带来潜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生态环境污染风险等。根据调查使用率>20%的27种农药,只有12种在草莓上获得登记许可,超范围用药占比56%;在草莓花果期,特别是在田间环境适合病虫害发生时,种植户往往忽略标签所示的最大剂量、最多次数等规定用药,未过用药安全间隔期采收草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农药登记范围未覆盖到草莓,种植户在农药轮用时,超范围选用登记在其它作物同类病虫害上的农药或有保护作用的广谱农药来防治,在多种农药混用时未顾及全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或者是种植户片面追求草莓产量和外观,降低或忽视了质量安全要求。
3.2 多种农药同时使用不够合理 大棚草莓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来源较多,如种苗带病,或土壤板结、盐渍化、连作引起的土传病虫害等,以及设施栽培温湿度调控不当等问题极易造成病虫害发生。为保险起见,种植户往往根据传统经验,同时使用多种农药以达到防治目的,他们更关注病虫害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而忽视了草莓质量安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更不会注意使用多种因作用机理相同的农药造成的浪费,结果造成防治过度,长此以往病虫害耐药性上升,防治难度也相应增加。
3.3 农药残留监测水平未跟上农药更新应用步伐 草莓成熟采摘期长达四、五个月,用药品种相对较多,实验室定量监测量无法满足每批次上市样品的检测,而源头快检手段较单一,检测项目与用药不匹配,造成漏检,使得上市草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针对草莓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及安全监管上存在的问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强化组织领导,压实草莓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源头控制,“产管并举”。
4.1 持续做好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科学用药水平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广泛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法律法规等的宣传,提高种植户知法守法、安全合理用药意识;日常加强安全生产和技术培训,采用入户指导、集中学习等方式,在草莓生产关键季节或病虫害防治适期做好草莓病虫害精准测报,提前开展培训,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不同气候条件、草莓长势,优先选择矿物源和生物源农药,必要时选用化学农药,提前预防、适期防治,规范使用,确保种植户科学高效选用农药品种及剂型。
4.2 加快草莓生产标准化进程,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标准体系 遵循“科学、安全、高效、绿色”原则,推行草莓绿色防控,确保生态平衡。依托农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形成行之有效的标准、明白纸,融入草莓标准化生产。如:通过调节土壤环境、优选种苗、改进种植技术、加强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减少草莓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几率;应用杀虫灯、黄板、蓝板、银灰双色膜、防虫网,以及种植葱蒜、释放捕食螨等生物和物理措施降低蚜虫、蓟马、红蛛蛛的虫口数量[7]。
4.3 加强草莓生产用药综合管理,提升质量追溯水平 农业监管部门检打联动,围绕农药质量和安全使用,以各类信息化追溯平台为支撑,两头发力,定期监管。对农药经营点定期检查其资质的有效性、农药货源渠道的正规性、溯源台账的完整性,严厉打击假冒违劣农药;对农药使用的草莓生产主体,重点监管农药采购正规性,农药使用规范性,使用和管理台账的完整性和可溯源性,加强对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及不执行安全间隔期的处罚力度。两头监管并进,确保草莓生产质量安全,助推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获得更大收益。
4.4 加大草莓质量安全抽检力度,做好风险评估预警 监管部门应及时优化监测方案,以定量监测和快速检测相结合,抽检样品覆盖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采摘园及散户。定量监测做到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并进,农药品种以禁限用农药和常用农药相结合,速测则应靶向明确,用药与检测匹配,从而快速有效地把控草莓质量安全。对风险监测发现的不合格情况开展追溯,通过评估预警,控制风险隐患;对监督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必要时行刑衔接,并将监测结果与品牌认证、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挂钩。
通过调查上海市草莓主产区常见病虫害发生及其用药情况,发现在草莓安全用药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了确保鲜食草莓上市安全,同时减少化学农药过度使用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建议在草莓生产全过程建立绿色优质高效的生产标准体系,特别是绿色防控技术规范;在监管上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有效应用监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预警,把风险控制到最低,把不合格产品阻截在入市前。如此,不但提高了“莓农”的经济收益,也为市民“舌尖”安全护航,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田间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