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江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档案馆,湖北武汉 430073)
2021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1]。档案领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持续推进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和开发。2023年2月,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陆国强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指出“推出一批重点档案特别是红色档案精品力作”[2]。
这些为高校档案工作提供了方向和行动指南。高校档案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收集、保管、利用好高校红色档案资源,推进高校思政、党建、文化育人步伐,将高校红色档案蕴含和揭示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大学生头脑,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能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精神力量。
目前,学界对红色档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关于红色档案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红色档案,以黄明嫚[3]为代表,时间范围为1919—1949年,内容范围仅为对敌斗争和政治活动。广义上的红色档案,以倪丽娟[4]为代表,时间范围延长到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范围也扩大到新中国建设、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笔者认为,红色档案特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机关、组织和个人围绕中国共产党建设、民族解放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等各种活动中形成的,由多种介质保存的,具有查考和利用价值的原始记录。界定红色档案的概念对高校红色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高校红色档案,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翼静[5]阐释了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潘坤[6]探讨了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具体方式;张冬冬[7]提出以课程建设驱动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等。纵观相关研究,鲜少有从红色记忆角度探讨高校红色档案的研究。本文对前身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18所高校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红色记忆工程”概念且尝试搭建理论框架,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档案馆实际情况探讨其实践图景,以期为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本文网络调研了前身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18所高校(上海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现状,主要调研档案部门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这18所高校的前身由中国共产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创立,自建校以来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其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情况具有代表性。这18所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内容和形式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官方网站设校史编研专栏,即“西电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文化传承主题教育网站,以史为鉴,以人为镜,集中展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红色档案,包含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影音档案等栏目。
上海大学档案馆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大兰台”推出连载:档案里的上大人,其中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达的相关红色珍贵档案。中国医科大学档案馆官方网站显示其红色珍贵档案有第一任校长任命书,20世纪30年代红军卫生学校的任命书及书籍等。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官方网站设置馆藏展示专栏,含陕北公学毕业证等红色珍贵档案。档案犹如一面镜子,折射了最真实的历史,再现了当时的人和事。
2018年12月7 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档案馆等部门举办“大学生眼中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展览;2021年6月30日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校史馆举办“中国共产党事业中的大工奋进路——红色基因展”。
网上主题展厅不受时间、空间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在网络时代独具魅力。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官方网站设置网上展厅:革命英烈展“热血铸国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官方网站影音档案栏目上传了“栉风沐雨九十年,学在西电谱新篇”VR展览,点开之后人们可如身临其境般观展;2022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校史云展馆上线并开启云端讲解。
中国医科大学档案馆编印了《红军抗战时期参加革命人员情况汇编》;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编印了《农大英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发布“档案话百年——百年风华,听西电青年讲述红色电台长征的故事”微视频及“90周年校庆微记录·红色校史”档案,一个个红色故事反映了90多年前长征路上办学的那段红色征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制作献礼建党100周年专题视频《新中国建设者的革命熔炉——中原大学》,该视频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官方微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转载推送。
2022年9月2 日,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为6 000多名2022级本科新生,以“回顾大工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题,作校史、校情专题教育讲座,在新冠疫情暴发特殊时期拉开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序幕。
大部分高校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还是以专题展览为主,其次是文献编纂及史料汇编,只有少数高校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触及视频展示及互动,形式偏单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普遍缺乏以红色档案为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来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校史编研专栏设置成红色文化传承主题教育网站外,其余高校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总的体量偏小,展示均呈现碎片化状态,不成体系。
高校红色档案主要通过主题展览、微信公众号推文等形式展现,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成效一般,高校红色档案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比较低。这18所高校中,由延安大学牵头9所高校共同组成了延河联盟,其宗旨是合作培养新时代高校红色人才,但是延河联盟里却难觅高校档案部门的踪影。作为高校文化阵地,高校档案部门本该在此领域大放异彩,但从总体来看,高校档案部门似乎游离在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之外,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记忆是自我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的基础,具有原始记录特性和真实性的档案是记忆的载体和源泉。高校红色记忆工程是指高校以目录收集、数据收集两种方式,构建高校红色记忆库,并以语义互联、数据可视化等数智技术进行开发,以红色故事、红色展览、红色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等形式呈现、利用、传播的过程,包含高校红色记忆库构建层、高校红色记忆库开发层、高校红色记忆库成果层。
红色档案可分为红色事件档案、红色人物档案、红色精神档案、红色音像档案。红色事件档案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校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在重要历史事件节点产生的相关档案;红色人物档案指在高校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与中国共产党密切相关的先贤名师及优秀学生的相关档案;红色精神档案指体现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治国理政方略和精神的档案,如扶贫攻坚、疫情防控期间产生的相关档案;红色音像档案指党团活动等红色主题的音像档案;这些档案均可以以数据化形式呈现。
高校红色记忆库构建层由目录收集、数据收集两种方式组成。目录收集是以馆藏档案原有的档案管理系统为依据,分类别以目录形式提取海量档案中的红色档案,形成目录架构;数据收集是在目录架构的基础上,填充各种数字化馆藏数据,形成高校红色记忆库构建层。
高校红色记忆库开发层,可综合运用语义互联、数据可视化等数智技术对高校红色记忆库构建层进行开发,将红色档案背后隐藏的信息相互关联和呈现,为形成高校红色记忆成果提供数据支持。
语义互联技术可使高校红色记忆构建层中的数据信息更具关联性和易搜索,数据可视化技术可将获取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如制作时间轴、地图、网络图等。
高校红色记忆成果以多种形式呈现、利用和传播红色记忆成果,如红色故事、红色剧本杀、红色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等。
运用数字叙事理论可将高校红色档案转化成生动的红色故事。数字叙事理论由玛丽-劳尔·瑞安提出,她对数字环境下的叙事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8]。高校红色档案本身作为一种历史原始记录,不具备直观叙事的特点,但具备叙事的基本条件[9]。因此,将高校红色档案转化为可读性强的红色故事、引起高校师生情感共鸣成为高校红色记忆成果的一种重要展示方式。以红色档案为依据创作的红色故事可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例如:编撰以红色故事为主的红色书籍;与思政教学部门合作,将红色故事写进思政教材;将红色故事引入思政课堂;将红色故事制作成音视频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播放;与团委合作,将红色故事改编成话剧搬上校园舞台等。
目前,红色展览的互动性不足,因此要格外注重展览中与师生的互动。在校庆、新生入学、新进教职工培训、党团日活动、主题教育等时间节点,举办相应的红色展览并融入互动环节,如VR体验、剧本杀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高校校史馆是高校举办红色展览的主要场所,也是高校红色剧本杀的绝佳场景地。剧本杀是一种将角色扮演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剧本推理游戏,以较高的趣味性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也是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娱乐方式[10]。红色剧本杀参与者在阅读剧本后可将自己融入剧本情节,换上服装演绎不同的角色,通过交互式游戏形式和推理,共同揭开红色故事的全貌。红色剧本杀的原创者,不局限于高校档案部门,可采取与大学生社团合作或有奖征集的方式,利用大学生对剧本杀的喜爱,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在红色故事的背景下,共同创作红色剧本杀。
红色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可使记忆仪式互动化,促进参与者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认同,进一步将红色记忆融入人心。高校档案部门可制作含有红色档案元素的产品,如书签、钥匙扣、笔袋等,作为纪念品发放给大学生志愿者和相关活动的参与者。
当前,各高校档案部门普遍使用了档案管理系统并且数字化了大部分馆藏档案,通过目录收集和数据收集创建高校红色记忆库构建层成为可能。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馆藏档案为例,对高校红色记忆库构建层的可操作性进行深入探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馆藏档案分为中原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与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校、湖北大学、湖北财经专科学校与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湖北省机电学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9大全宗。在2009年之前,馆藏档案目录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5大类。2009年之后,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重新划分档案目录,除因学校特点无产品生产类外,十大门类齐全,另外还设有招投标档案、名人档案、声像档案(包含照片及录音录像光盘等)、实物档案(包含印章、奖牌等)及档案专题(审计档案、捐赠档案、扶贫攻坚档案、疫情防控档案等)。
在这些目录中,2009年之前的文书档案及2009年之后的党群类、行政类档案记录了高校历史沿革、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重大事件,对应着红色事件档案。高等教育是一个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历程,在学校成立、拆分合并、更名、共建调整之际产生的请示、批复、人事变动的档案材料,可以凝练出重要决策及人事任免相关的背景和缘由。鉴古知今,这些红色事件档案对于学校在党领导下坚定办学方向、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为诞生于河南省宝丰县的中原大学,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于解放战争后期创办,是一座在炮火声中成立的大学。以中原大学为前身,衍生了数所高校。由于年代久远及历史原因,档案馆关于中原大学的档案资料不多,除存有毕业生登记表、干部履历表及部分出版物外,关于学校成立等红色事件档案大多来自湖北省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复制件,如中原局宣传部关于中原大学办学问题给中宣部的两份请示及中宣部关于此请示的意见,《新华日报》第三版:中原解放区成立中原大学,《晋绥日报》第三版:中原大学创办中——陈毅将军亲主其事等。在中原大学后,经历的院系调整,数次更名、拆分、合并,在馆藏档案中均有踪迹可查,如林树湘由湖南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的调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次更名的文件等。红色事件档案是学校从无到有、艰难初创、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激励着师生不畏艰险,筚路蓝缕,铭记中南大精神,奋勇向前。
名人档案对应着红色人物档案,以档案馆名人档案为基础,挑选出有中国共产党背景,可纳入红色人物档案的有:范文澜(历史学家、中原大学首任校长)、潘梓年(哲学家、中原大学第二任校长)、罗章龙(中共早期领导人、原中南财经学院教授)、刘其发(毕业于中原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专家)、马哲民(中共早期党员、原中南财经学院院长)、朱剑农(中共早期党员、红色经济学家、原中南财经学院副院长)等。
扶贫攻坚档案和疫情防控档案对应着红色精神档案。这一部分档案专题性强,不需分类,可直接对应红色专题档案,重点在于后期的开发。
声像档案对应着红色音像档案,可挑选出含有党团活动的声像档案作为红色音像档案。
高校红色记忆库目录架构搭建好后,采取数据收集的方式填充内容。数据收集分为原有馆藏档案数据收集和征集数据收集(含口述档案数据)两种。特别是红色人物档案,档案馆原有馆藏档案较少,需要通过征集和口述的方式补充。档案馆原有馆藏数字化率较高,已数字化的馆藏数据可直接挂接,未数字化的馆藏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后再挂接。
影响因素主要有组织管理因素、人才因素、协同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在于高校档案部门的管理理念,是否有主动作为意识;人才因素在于创建高校红色记忆数据库需要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数智技术的人才队伍;协同因素在于数据收集时需要档案部门与校内校外各方协同合作。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盛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亟需正确观念的指引和校园红色记忆的熏陶。红色档案可以作为最有力的武器反击各种不良意识形态,维护党、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红色记忆工程”以高校红色档案为根基,借档案之眼,绘记忆画卷,可深化高校“四史”教育,抵制不良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增强大学生国家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助力高校文化育人。
本文仅对高校红色记忆库构建层做了具体方案的分析,今后将着重高校红色记忆库开发层和成果层的实际案例研究,为高校人才培育、立德树人提供红色记忆支撑。在高校红色记忆工程的熏染下,引导与激励高校广大师生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