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探略

2023-10-20 20:38:55伍希琳
中学语文 2023年26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项链群文

伍希琳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容易将主题思想单一化呈现,缺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文本内容多元分析。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文本的解读有了新思路。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恰如其分地解读文本,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基本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文化审美修养。

一、创设情境,解读文本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基于文本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阅读体验,进而积极探究文本的主题、思想、文化等内容。尤其对于历史类或者科幻类题材的文本,教师需要创设相关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解读,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文字所描绘的世界以及呈现的思想内容。

如在解读《范进中举》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先行了解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例如通过播放介绍科举制度的视频让学生进入古代科举的场景,深入感受科举制度的兴衰变化以及科举制度下涌现的标志性人物;而后让学生深入分析科举制度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最后引导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学生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每个学生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合情合理地尽情表演。这种创设情境的学习模式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巧设问题,引导解读

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有的放矢,能够增强目标指向,提升阅读效率。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才能激发大脑的思维,进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考、理解。须注意,设置的问题不应是碎片化、浅层次的问题,而应是能够统领全文或者引发讨论的重点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庖丁解牛”般解读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前后勾连,展开思考,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由此,教师可以就文本的作者背景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作品背后的人文、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对文本内容的影响;也可以在导读阶段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整篇阅读。

如解读《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提出关于作者写作的问题,如朱自清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作品都呈现什么特点,以此让学生从作者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作者创作此文的初衷和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文章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后描写的则是荷塘月色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教师可以就这种相反的描写,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在对比中体会作者纠结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惆怅和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思考有了方向,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更为透彻。

三、群文阅读,对比分析

群文阅读、连续性阅读有利于学生扩大阅读面,同时在解读多篇文章中提升思考水平,增强感知力。教师带领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举一反三,通过研读每一组文本,获取知识和思想。

比如学习研读《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就可以将同一单元的《桥之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篇目整合在一起,实施大单元群文阅读教学;同时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然后在对比中列出几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如体裁都是说明文,主要内容都是描写中国的建筑以及背后呈现的艺术文化;然后指导学生分别就作者的写作手法、不同建筑的不同风格以及不同地域的建筑的不同面貌等展开思考和讨论,从而将每篇文本内容的特征总结出来,在对比分析中解读其中蕴含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建筑文化审美;最后可以令学生将群文阅读后的感想转换成文字形式,内容可以是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也可以是多篇文章的对比分析,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联系生活,了解文本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生活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倡导生活即教育。教师应将生活当中的素材融入教育教学中,将教育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将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更容易走进文字所描绘的世界,感同身受,加强理解。

如在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就可以将之与实际生活中的亲情联系起来。作者描写的“蹒跚”“笨重”的父亲的背影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这无疑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在情感上与文本融为一体,最终自然而然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学习《敬畏自然》时,教师可以将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然后再给学生看一组人类破坏自然景观的照片,在二者的对比中让学生思考人类不敬畏自然的后果,从而深入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写作“敬畏自然”的目的,并反思自己将来在生活中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多元分析,深入解读

世界是多元的,人类的思想也是多元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不应是单一的解释。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使其扩展思维,增强想象能力。教师应意识到经典文本常读常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见识和理解。当然解读也应注意合情合理,而不是天马行空,违背事实。

如解读小说《项链》。传统教学中,我们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解读为她是一个虚荣的女人,为了面子竟然借来别人珍贵的项链,最终资产阶级的落后思想害了她,使得她在之后的生活中为了还清项链债务而过得无比艰难。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她借项链参加活动也是爱美的表现,而且在项链丢失之后她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面对,并且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还清了所有债务。这也是一种真诚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理解。从文本中获取有益的思想也是教学的目的。

综上,初中生处于求知的重要阶段,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学会正确解读文本,并从中获得语文各项知识和能力。教师应引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不断摸索与创新,采用多种方式解读文本,同时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学习中获取价值。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项链群文
丢失的项链
幼儿画刊(2023年10期)2024-01-15 09:54:12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群文活动
大众文艺(2018年19期)2018-10-19 09:27:44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找项链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真心假项链
小说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08:48:22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