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鸟衔花枝纹对襟夹袄形制及制作工艺

2023-10-19 00:48:32林鹏飞董瑾林诗琪牛犁
关键词:汉服

林鹏飞 董瑾 林诗琪 牛犁

摘 要:隨着“汉服热”的出现与发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其中以“花冠裙袄,大袖圆领”为特点的明代汉服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出土文物,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和了解明代服饰文化,促进文创服饰系列产品的快速研发,通过对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与服饰再现来了解古人的衣着文化。本文选取无锡七房桥钱樟两人墓葬中出土鸟衔花枝纹缎对襟夹袄进行研究,通过对文物及图像考证、综合文献资料,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Photoshop软件对明代女袄结构款式进行了绘制与分析。通过前一阶段对于夹袄相关资料的整理、文物残片的比较分析,形制、材料等的分析和选择,开展明代早期女装文化综合复原性的研究,最后根据文物样本的要求,完成形制的复原,再现明代鸟衔花枝纹对襟夹袄实物面貌。

关键词:钱樟夫妇墓;鸟衔花枝纹对襟夹袄;服装形制;工艺复原;汉服

中图分类号:TS9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3)03-0001-08

On the Shape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Ming Dynasty Mandarin Coat Patterned with Bird Carrying Flower Branches

LIN Pengfei DONG Jin LIN Shiqi NIU Li

(1.School of Design,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 China;

2.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 of Inheritance,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Wuxi,Jiangsu,214122,China;

3.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anfu fever",the Chinese ancient dress culture is being understoo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among which the Ming Dynasty Hanfu characterized by“flower crown skirt and coat,big sleeves and round neck” has also attracted a lot of peoples attention.In order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better,let more people really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clothing products,the clothing culture of the ancients is understood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of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and clothing reproduction.In this paper,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selecting the mandarin coat patterned with bird carrying flower branches,which wa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Qian Zhang couple in Qifangqiao,Wuxi.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relics and images,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data,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Photoshop software,the structure and style of Ming Dynasty womens coats were drawn and analyzed.Through the collation of related materials in previous stage,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ltural relics fragments,the analysis and selection of shapes,materials,etc.,the comprehensive restoration of women's clothing culture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was carried out.Finally,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ural relics samples,the restoration of shapes was completed,and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mandarin coat patterned with bird carrying flower branches was reproduced.

Key words: tomb of Qian Zhang couple;mandarin coat patterned with bird carrying flower branches; clothing shape;process recovery;Hanfu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国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载体和见证,传递了社会文明的进程,暗示了历史的发展变革。优秀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集体的努力,近年来,随着汉服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涌现出了许多装束复原团队和专家,如中国装束复原团队、陈诗宇、蒋玉秋等。蒋玉秋按照传统结构、工艺、面料的技术对李家坟明墓出土圆领袍进行了复原[1],另外也有不少学者通过虚拟仿真和3D技术对传统服饰进行建模和复原,他们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再现古代服饰风貌。在对于传统服饰的复原研究中,学术研究者更加侧重对古代服饰原貌进行还原,而新兴服饰爱好者则更多是对传统服饰形制的再現。二者尽管是从不同角度复原服饰,但都是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

袄是明代女性的主要上衣,《正字通》引《六书故》云:“今以夹衣为襖,俗作袄。”另《汉语大辞典》解释为“短于袍而长于襦的有衬里上衣”,一般与裙搭配俗称袄裙。本文选取无锡七房桥钱樟夫妇墓出土鸟衔花枝纹缎对襟夹袄为复原对象,对出土文物的材质、纹样和形制进行分析总结,完成实物的制作,以期再现明代女袄的实物风貌。本文的研究旨在对服饰文物进行保护,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国古代织造技艺有所了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1    文物分析与材质选择

这件夹袄的面料为鸟衔花枝纹暗花缎,针对袄料与纹饰再现,选用鸟衔花枝纹桑波缎来完成,笔者全程记录。此次文物研究与复原工程旨在通过对这批文物原件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追本溯源,选择相近的面料,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服饰再现。因此,本次形制复原目的已不仅只是还原实物基本形制,更重要的是揭示服饰复原的基本路径,从而进一步为后续服饰再现奠定基础。

1.1    出土文物信息

原件(图1)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七房桥钱樟夫妇墓出土,此墓是一座方形夫妇合葬浇浆墓,以糯米浆和石灰为原料,粗砂拌和封土。墓室由东、西二室构成,西室为墓主钱樟,东室为墓主夫人华氏,这件文物出土于东室华氏墓。根据考古报告可知,钱家系无锡望族,祖籍是浙江临安和肃宗王钱镠后裔,唐宋时期由祖籍嘉兴转迁至无锡定居,钱樟为钱鏐的二十世孙,妻为出身无锡望族的华氏。钱樟生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卒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华氏生于成化二十年(1484年),卒于嘉靖七年(1528年),成化-弘治年间正是明朝社会风尚嬗变的滥觞时期。

钱樟夫妇墓出土的纺织品主要有袄、裙、裤、鞋、巾等,品类丰富,基本出自华氏墓,且以短袄服居多;衣料质地主要为丝织物、伴有部分棉织物和麻织物,其中有的服饰使用了织金的工艺,如华氏墓出土的镶几何纹边绢袄、四季花鸟纹织金妆花缎襕裙等;服饰纹样有鸟衔花枝纹、杂宝朵花蝶鸟纹、缠枝花卉纹、日月纹、四季花鸟纹、福寿纹、云凤纹、杂宝朵花纹、四合如意云纹等;装饰工艺有纳纱绣、刺绣等,极大地促进服饰文化的发展。

1.2    样本选择依据

无锡地处太湖流域,土壤肥沃,方便桑蚕养殖,使丝织业蓬勃发展,水陆交通方便,易于贸易往来,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是明代经济活动最繁荣昌盛的中心地区,纺织业的发达,带动了当时社会风尚。得益于纺织工匠精湛的织造技艺大力支持,也使得整个江南地区的织绣纹样相比于其他地区更显精致典雅。提花机械的普及,对美化明代社会各阶层服饰起到锦上添花之效。七房桥钱樟夫妇墓出土的服饰整体形制与保存状况良好、形制品类丰富、质料多元、纹样多样,具有鲜明的明代女性服饰特色[2]。

这件鸟衔花枝纹缎对襟夹袄出土时保存较为完整,前襟和领口有黑色污渍,袖口和腋下部位出现破裂和残缺,衣袖和衣服下部褶皱。后经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技术人员消毒、除尘、水洗、平整、修复后,再现原貌。

本文形制复原之所以最终选择了这件服装实物作为主要研究样本,其一是因为这件服装本身的几何形制结构、衣料纹样设计和所用面料等具有明代服饰特色,同时兼具自身文化特性。其二是因为这件实物的基本形制保存完整,前期经过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保护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便于开展实物再现相关工作。

1.3    纹样分析与选择

花鸟在纹样中被普遍采用,有的鸟在鲜花丛里飞翔,穿插着,或立花枝上,鸟嘴衔花站立或振翅。也有的则以花朵为主体,用各种色彩构成不同形态的图案。早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就出现了鸟衔花枝纹,如西安沙坡村出土的一个圆形银盒,但大量的鸟衔花枝纹出现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到10世纪初。南北朝后期开始逐渐盛行将花卉纹饰艺术和汉族传统花卉鸟兽图案技法相融合,创造开发出了飞鸟衔花的纹饰元素,南北朝开始盛行花卉纹饰和传统的鸟兽图案相融合,创造出了鸟衔花这一新的纹饰元素。到了唐代,唐初永泰公主墓石椁边饰上的鸟雀图像中已经有了鸟衔花的固定形式,鸟喙衔卷草,枝叶向两边舒展[3]。花鸟纹样也是明代较为常见的一种织物图案,主要有两类形式:一类为左右对称构图,双鸟在同花枝上对衔,花枝在中部和上部,花枝的下端分岔在两边,由两边对称分布鸟类衔;另一种是单鸟飞行或者直立,喙衔一枝花枝,体态比第一类更为鲜明自然。从流行时间来看,第一类形式比第二类形式要早一些[4]。鸟衔花枝纹是花鸟纹样的一种表现形式,鸟纹与折枝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图布局显得自然协调[5]。鸟在古人心目中是吉祥之物,象征幸福、平安和幸运。该图整体纹样构图设计方案中(图2),鸟衔花枝纹缎是画家取意活用在我国的古代山水花鸟画纹样技法体系中得到的其中一种较为固定典型的纹样组织形式,鸟衔花卉与折枝花造型饱满,布局匀称,形成一种较固定典型的图形,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具有别样的动态美。

这鸟衔花枝纹由折枝花卉和插在鸟喙上的花枝組成,这两种主要图案交替出现,燕子翅膀伸展、丰满、颈部弯曲。它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密切相关,是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题材之一。飞鸟衔枝图案在明代织锦中也很常见,如喜鹊衔梅、报春和喜上眉梢等[6]。纹样以二方连续形式进行了重复,强调了一种视觉上的秩序感。这种以花鸟为题材的纹样,不仅表现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憧憬,而且反映出该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界万物的向往之情。它的流行与这一时期植物飞禽纹样写实化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唐代中后期,飞鸟的姿态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纹饰严格的装饰风格,花枝的姿态往往随着雀鸟的飞翔而自然飘动,同时也使雀鸟渴望歌唱,使之更加有趣[7]。

1.4    质料分析与选择

这件鸟衔花枝纹缎对襟夹袄是纬面显花(图3),衬里为绢,经丝和纬丝均无捻。下摆的内侧镶边为平纹绢。绢是一种较简单的平纹组织,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丝织品。明代的绢根据是否提花分为素绢和提花绢。夹袄的内里为素绢,质感光滑柔和,轻薄坚韧[8]。《元典章》和《天工开物·乃服》中的“段”,即缎料,正面光滑,色泽温润,风格高雅。缎织物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时期,到明代成为丝织品中的主流产品。缎织物丰富了丝织品的种类,促进了服装面料质地和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在纺织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加强对染织工艺品的管理,明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许多管理机构。封建统治者收集各种染织品,分别存放在国库中,所以当时织成的丝织品被称为“库锦”或“库缎”。这种织物由于质地柔软、光泽好、色彩艳丽而深受贵族们喜爱,暗花缎是其中一种库缎。由于暗花类丝织物的织造特点,纹样的特点是“转侧看花花不清”,暗花缎是一种单色提花缎,厚实挺阔,软硬适中,是明代常用的一种服装面料,有暗花与亮花两种。在经面缎地子上,织出与地色相同的纬面缎花,称为暗花;在纬面地子上,织出与地色相同的经面缎花,称为亮花[9]。

缎类织物加工是国内目前所有丝绸产品面料加工品种中加工制作技术结构设计最为新颖精巧而复杂,织物外观纹饰造型最为美观精致且绚丽而多彩,工艺水平也堪称国内外最高级加工水平之一的前两大类品种。经纬组织均采用缎纹组织,经丝一般只略做加捻,纬丝组织中除绉缎纹组织外,均不需要进行加捻。为了尽可能贴近实物原貌,笔者在复原的过程中选用了桑波缎(图4)。桑波缎是一种真丝提花面料,制造工艺复杂,经、纬纱线依次在真丝面料表面飘浮或交错交织变化形成不同图案,凹凸有致,层次分明,纹理清晰,质地细腻,洗涤后折旧率低,不容易褪色,尽显高贵典雅,切合钱氏大家族的身份。

2    对襟夹袄的形制分析及复原

明代女袄是传统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款式、制作工艺都体现了明代女性独特的织造技艺和工艺文化。为此,笔者选用无锡七房桥钱樟夫妇墓出土鸟衔花枝纹对襟夹袄进行形制复原。

2.1    形制分析与制作

明代女袄廓形结构基本延续了明代襦衣的结构特点,平摊后放在桌面,款式造型结构比较接近像英文字母的T字形,面料宽幅一般相对较窄,一般在70~120cm之间,裁剪工艺基本沿袭传统的十字裁剪法。采用衣袖连裁的传统方法,没有起肩和袖笼部分。两袖沿着肩部自然下垂,下摆比腰围宽,形成了一个上窄下宽的A字形,廓形上是宽衣大袖,强调一种天然纤细感。从上述明代出土文物材料中,作者此前亦有所发现,明代的女祆呈H型,明后期,在废除海禁政策,对外开放外销海市时,受到了西方服饰文化和“舶来品”的影响,女袄逐步地演变成一种修身实用的X形[10]。

无锡钱氏明墓中出土的鸟衔花枝纹缎对襟夹袄整体衣长87cm、通袖长218cm、下摆宽125cm、袖口宽13cm,领型为直领对襟,但平铺时有部分交叠,腋下有系带,亦可作交领左衽,袖型为窄袖,袖口琵琶袖,衣长至腰部。袖子后部的接缝处为斜省,左右襟翼向内略微折叠形成交领状,袖子的末端略微向下倾斜,而不是横向水平,下摆的前面左右两边用三角形面料拼缝(图5)。

2.2    材料准备与裁片

缝制工具和辅助材料包括剪刀、牛皮纸、针、缝纫线、画粉、尺子、熨斗、白坯布。

根据实物形制及各部位测量尺寸分析,利用CAD软件进行结构图绘制和排料(图6),从图中可明显看到,布料的幅宽决定了布料的裁剪和结构线,尤其是袖部的衔接,利用面料幅宽。根据纸样,使用划粉标记肩线和衣片净样、毛样,先把衣身大片缝制好之后,再确定其他细节部位,避免出现错位与变形。全身面料使用鸟衔花枝纹桑波缎,里料采用同色系真丝绸面料,缝线为棉线。主体衣身尺寸为180cm×62.5cm,各边留出缝份1cm,需要裁剪面料和里料共4片。领边68cm×13cm,裁剪面料2片;袖片92cm×41cm,裁剪面料和里料共4片;袖口布条26cm×11cm,裁剪面料2片;系带布条31cm×3cm,裁剪面料4片。

2.3    整体缝制步骤

为方便及时调整版型和节约用料成本,笔者在制作时首先使用白坯布进行样衣制作,待样子版型准确无误时,再使用真丝面料制作。在制作时,先将面料2片袖布与衣身左右2片面料缝合,再将缝制好的左右2片衣身面料后片两两拼合,接着将衣身袖窿及侧摆缝合同时将带有系带的部分一起缝制,为更好地还原实物,里料缝制步骤和面料一致。面料与里料大体衣身缝制好之后,将左右2片袖口布条分别与袖型里料面料缝合衔接,使得从外观看显得完整统一,接着缝合领片衔接里料和面料,最后缝合下摆。缝制时,每一组针距之间的距离为0.2cm。

为防止真丝面料损坏变形,使用蒸汽熨斗熨烫时,在面料上面铺垫一层白坯布进行整体熨烫,需要注意的是,在熨烫衣服的过程中,衣片的侧摆线和袖子的袖裆线应该是平滑的,然后把衣服的背面颠倒过来,用同样的熨烫方法重新熨烫。如果前片没有完全被熨干净,则需要重新熨烫;如果后片已经全部被整干净了,则可以不用再次进行整烫。检查前片和后片的处理情况是否达到要求。把熨烫好的前片和后片按缝合方式对正、平整,观察各处缝合线的对齐情况,转角处的缝合线是否顺滑,左、右衣片的长短是否匀称,与工艺要求不符的地方,要及时进行整改。

2.4    袖型分析與制作

明中后期女袄的袖型主要有直袖、窄袖、琵琶袖等,这件夹袄袖型为琵琶袖,腋部处较为窄,袖口处,半部有一弧形袖缘,且下半袖缘部分均较为宽大,袖底边缘也大都一浅斜弧形。这件对襟夹袄的袖,尺寸均为长宽46cm,袖口部宽均都只为短长13cm,袖缘处宽则仅约为5.5cm。明制的女袄琵琶袖型的主要特点在于:袖根部位略有自然收紧,袖底部分与两肩下侧间中缝部位则呈折扇状微微自然打开,下缘处略弯曲为一弧形,这样处理还在于可以进一步帮助女性减少腋下的脂肪余量,使得女性袖根部位得以更加自然有效地保持服帖[11]。在制作时,根据缝制好的衣身和面料纱向,裁剪出11cm的袖宽长条,对折并与标记好的袖口位置缝合,衔接面料与里料,熨烫平整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图7)。

2.5    领型分析与制作

明中后期,女性服饰在基本领型样式上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演变或改变,直领对襟、竖领大襟、圆领大襟、圆领对襟和方领对襟等形式应运而生,领子的高度开始渐渐往上增高。这种夹袄的领型是直领对襟,铺平后两襟稍重叠,交领左衽。复原后,参照《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选择与衣身同色的织物,分别裁取宽15cm、长69.67cm(缝份1cm);宽15cm,长65.57cm(缝份1cm)的领片纸样,领片为长方形,左、右领片需分裁,且每边独立领片为整块,并用纸样裁剪布片(图8),把两个领片各自粘衬熨一下,将缉线沿边缘1cm处缝合,翻折,再熨一下,再和衣身一起缝,两个领子缝在衣身后。

2.6    复原成品分析与展示

政治制度的变化伴随着服饰制度的变革,但对于女装来说,影响微乎其微,染织绣是服饰再现的关键。作者以鸟衔花枝纹丝缎对襟夹袄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从服装的图案、面料与形制等问题出发,再现明代女装实物风貌(图9)。采用实物复原的方法,能使以服饰为对象的文字性考据更具技术性依托,为明代相关服饰研究提供佐证[12]。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处理,用现代技术手段使传统服饰具有新的风貌,并通过实践对服装形制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3    对襟夹袄的结构分析与复原思考

根据无锡钱樟夫妇墓中出土鸟衔花枝纹段对襟夹袄进行结构分析,并复原实物样本,研究发现,明代女装总体结构是统一的,领襟和侧摆转角的加工方法有很多,看似朴素的女袄结构,却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和古老的智慧。在纹样构成上,它的基本造型是四方连续的鸟衔花枝纹,这些图案元素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向往。现在明代服装的形制复原已经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在传承传统服饰结构中不断发展,而非简单的原物仿制。

3.1    惜物节物的造物哲学

荀子有云:“重己役物,致用利人”,强调以人为主体,善于利用物质材料为人所用,即将器物“致用利人”[13]。它首先突出了物的实用功能,进而关注人类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凸显以人为本价值理念。

尽管丝织物纺织技艺在明代发展繁盛,但是对于绸缎等昂贵面料,根据当时的服饰制度和家庭财富只有少数人才可使用,他们懂得如何最大程度上节约成本,提高面料的利用率。随着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商品经济交换,但是对买现成物品还是有限制,小农家庭依然成为主流,惜物节物的传统观念没有变。通过对这一明代女袄的实物样本进行解构与分析,具体生产过程中,此实物反映出尚物节用的特点,以及最大限度地运用服饰面料这一概念。传统服饰制作依据面料幅宽的不同,排料方式也有所发展,很少见女袄衣袖连裁,大多采用分割拼接的方法。无锡钱樟夫妇墓中出土的4件女袄,袖身全部拼接在一起。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系带及袖口用料都用裁剪衣身及袖身后剩余部分缝制而成。此外,据考古简报介绍,此鸟衔花枝纹缎对襟夹袄的前片下摆的左右两部分都是拼缝三角形织物,十分明显地反映出惜物节物的造物思想。细节上拼接起来,不会影响服装美观,并维护服饰整体完整统一。这说明古人做服饰时遵循着一定美学原则与实用原则,兼顾二者审美与平衡。明代妇女在服饰面料选择上,出发点趋于质料齐全、品质优良,衣身、袖身的大块面部保存完好,余下的细节,按排料方位,尽量高效地使用面料,显示出古人处理结构的聪明才智。另外,在女服拼接的位置上,从这件实物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领口、袖口、后襟及袖身。明代妇女服饰面料拼接运用的切入点是最大限度地提高面料利用率,正是明代惜物节用的思想直观的反映,以确保面料得到合理利用,实现了服饰结构的复杂多变。

3.2    平面结构的立体空间

中国自古以来以平面结构裁剪法为主,这与西方讲究贴身合体的方式不同。袁仄曾提到,“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14]在中国传统服饰中并没有收省概念,但从明代女性服饰中,可以看到通过平面结构塑造立体空间,这有力地彰显了古人的智慧。但是这种立体空间信息的获取,不仅要结合图像与考古简报,还要通过实物样本与结构复原分析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目前许多研究学者与馆藏实物的空间错位,有时难以全面了解到平面服饰中的立体空间。此立体空间带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服饰从平面展开到上身穿着形成的立体造型空间;其次便是服饰结构细节形成的立体结构空间,如绵裙折裥之间形成的空间间隙增加活动量,便于活动。因而,基于艺术考古学的视角下对实物样本复原的意义在于发现和补充传统服饰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从而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钱樟夫妇墓出土的这件夹袄前片下摆有三角拼缝,侧摆有开衩,衣身整体宽大,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另外此件绵裙的制作理念与夹袄如出一辙,通过四幅裙片拼缝而不是用一整片缝制,笔者推测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款式形制与用料幅宽所致,另一方面之所以做成这种形制是为了方便活动,增加更多的空间余量。

这种不加省道的平面结构十字裁剪法,通过考古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服饰文物发现,为明代服饰所通用,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活动空间。由此可见,平面结构中的明代服饰对立体空间的造型变化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处理方式。

3.3    形制复原的纪实延续

服饰形制复原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一项内容,近年来,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汉服热的推波助澜和国家振兴传统服饰文化政策的出台,使得传统服饰受到各类服饰文化研究者与服饰爱好者的重视。他们通过各种技术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复原,再现,仿制和复制传统服饰,概念定义的差异代表复原结果的差异,但归根结底是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文章选取明代女性服饰上有代表性的鸟衔花枝纹,对襟夹袄做形制复原和工艺思考,主要是通过实物再现的方法,还原历史风貌,探讨那时的生活方式,对明代女性服饰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但是在形制复原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技术限制很难对实物原貌进行一比一复原。鸟衔花枝纹缎对襟夹袄选择面料和图案尽量一致的纹样面料进行形制复原,由于实物年代久远,实物本色早已褪去,难以寻觅本来的颜色,笔者只能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出发去推测当时的实物颜色。服饰复原的前提是对传统服饰实物的整体解构和数据分析,这是后期进行工艺复原的基础。对服饰数据信息的记录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传承,而实物复原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实践传承。由于明代留存实物物质形态的唯一性,在还原其服饰形态的过程中很難做到与原物一致,另外这也跟笔者本身的制作工艺水平和个人情感价值影响相关。所以,对明代女性服饰的复原更多地是形制的复原和再现,服饰形制复原不单只是原物的复刻,更多是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尽管明代女性服饰是在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服饰再现,但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服饰形制和结构的了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与延续[15]。

4    结语

经整理明代出土女装文物有关资料、服装形制的对比分析,并进行技术复原和制作,根据文物复原的样本,完成相关服饰的复原,再现明代女装实物风貌。在进行实物复原和制作的实际工作中,要能积极主动地认识到物质性能后面所隐藏的文化内涵,透过服饰,观察那个时代社会形态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特点,形成对那个时代的体制、经济、社会、文化、工艺、民俗等方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蒋玉秋,王淑娟,杨汝林.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圆领袍复原研究[J].丝绸,2020,57(05):53-61.

[2]吴海红.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J]. 东南文化,2009(02):53-62.

[3]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90-200.

[4]张晓霞.唐代织物上的禽趣:谈唐代织物上禽鸟纹造型及其与各类辅纹的组合形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5):85-89.

[5]中国传统文化(一):纹样寓意[EB/OL].(2022-01-08)[2022-09-08].https://mp.weixin.qq.com/s/5qv3mdZIHdCw_IM90M5V9g.

[6]苏淼,王淑娟,鲁佳亮,等.明清暗花丝织物的类型及纹样题材[J].丝绸,2017,54(06):81-90.

[7]唐代织物上的禽趣[EB/OL].(2017-01-24)[2022-09-08].https://mp.weixin.qq.com/s/eGScvr7p4V1xlfS6oXI4mw.

[8]蒋蕙钧.典型真丝绸的风格特征分析[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4(4):51-61.

[9]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词典[M].1988:118.

[10]赵作勇,杨琴.明代白鹇花罗补服保护修复及服饰工艺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9(04):55-60.

[11]牛犁,张文翰,崔荣荣.清代合裆女裤的造型特征与制作工艺[J].服装学报,2016,1(03):297-301.

[12]南京市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明代缎地麒麟纹曳(衤散)与梅花纹长袍的修复与研究[J].四川文物,2005(05):89-96.

[13]刘群,崔荣荣.传统服饰中的“备物致用”造物思想[J].丝绸,2010(01):56-60.

[14]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0.

[15]宋春会.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1.

猜你喜欢
汉服
汉服新“江湖”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4
当代汉服文化如何实现商业价值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18
“汉服热潮”诠释文化自信回归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50
上台说汉服
当青春遇见汉服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5
着风雅汉服,做谦谦君子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文物里的汉服 另一种流风回雪
海峡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5
云想衣裳花想容——汉服活动掠影
海峡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3
汉服有礼——陌上又花期,相思又一年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45
汉服有礼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