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亲爱的豆苗儿,你肯定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生病时喝粥可促发汗助降温,能辅治疾病。这个说法正确吗?本期我们就来说一说。
其实,生病喝粥的行为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喝粥可辅治疾病的秘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出土了一部珍贵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中就记载了以青粱米粥辅治蛇伤的方法。
司马迁的《史记》中则有这样一段记录:西汉初年,阳虚侯病得很重,找了很多大夫治疗,效果都不显著。家人只好派人去請当时的名医淳于意。淳于意分析了阳虚侯的病情后,让他先喝火齐粥。阳虚侯连喝了六天火齐粥,淳于意才让他服用丸药,服了六天丸药后,阳虚侯痊愈。
一代枭雄曹操生病也喝粥。据《魏武遗令》中记载,一次曹操行军到半夜,突感身体不适,于是命人熬了热粥喝下,等发出一身汗后,再服用当归汤,病情才得以缓解。
“医圣”张仲景认为生病要喝粥。桂枝汤是张仲景非常得意的方剂,服用后,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张仲景还为人们提供了几种用米和药材一同熬煮的方剂:桃花汤、白虎汤和竹叶桂枝汤。在“医圣”的推崇下,粥在一味味苦涩的药物中,拼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
“药王”孙思邈也经常让病人喝粥,他主张能以食疗治愈的病症,尽量不用药物。他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句话的大意是:大夫要先知道患者为什么生病,然后从食物疗法入手展开治疗,如果食物疗法效果不好,再让患者吃药。孙思邈认为粥有滋养功能,能与大部分药材搭配,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物本身的毒性。他让病人以大麦粥洗肠,以羊骨粥补阳,以防风粥驱寒,将粥的疗效发挥到极致。
唐朝时,人们喜欢把胡麻加进饭中同食。诗人刘长卿去找隐居山野的小伙伴时,吃了一顿胡麻饭,写下“唯有胡麻当鸡黍,白云来往未嫌贫”的诗句。白居易用诗句记录饥饿时吃下的那碗胡麻粥:“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这些诗人绝对不会想到,添加了胡麻的粥饭,在明朝却成了一道不折不扣的药膳。明初编纂的大型医书《普济方》将胡麻粥作为处方收录,说其有益气力、补衰老、润肺止咳之功。
到了宋朝,以粥辅治疾病的例子就更多了。宋代的文人爱喝粥,杨万里将梅花和粳米放在一起,煮出了理气平肝的“梅花粥”。苏辙将茯苓和粳米熬煮在一起做成了温养脾胃的“茯苓粥”。陆游将山药和芡实熬成的粥视为“神仙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lěi)在《粥记赠邠(bīn)老》中充分描述了喝粥的好处,他说:“张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陆游还特意写了一首诗,赞美喝粥的好处:“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到了清朝,粥的种类愈加丰富。清代养生著作《粥谱》中收录了247道粥膳的做法。人们也越来越肯定粥在治疗疾病和保养身体方面的作用。清代医学家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说:“米随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
细想一下,喝粥的好处真不少:一省钱,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是人人都喝得起、喝得上的好东西。生病喝粥真不错!亲爱的豆苗儿,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