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乔
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志业,坚守三尺讲台,守望一间教室,不断追求自己教育生命的成长,以培育民族的未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她用行动诠释着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
——题记
走近魏老师,你会发现,是坚定的信念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她平凡的人生精彩不断,美丽无限!
魏东菊毕业于西双版纳州民族师范学校,本科学历,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现任学校副校长。她从教33年,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认可与好评。
选择所爱,无怨无悔
“选择她所爱的,爱她所选择的。”因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她当年毅然填报了师范专业,并无怨无悔地将爱进行到了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她认真完成各项教学工作,对学生严而有度,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她是值得依赖的教师和亲密的好朋友。
工作33年来她一直耕耘在教育一线,大部分时间任教于边疆农村少数民族学校。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农村孩子因为各种条件限制,对待学习更显得漫不经心,常有学生不交作业,甚至结伴逃学。那时大部分孩子住校,魏老师为了扭转局面,每天吃过晚饭后就到教室,把学生分成两组——成绩优良的学生做完作业后,由学习委员带着预习新课;成绩中等偏下的做完作业后,由她负责查缺补漏。一遇上学生逃学不想上课,她就在课下骑着自行车到一个个偏僻的村寨寻找学生,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把逃学的学生一个个带回学校。农村学校条件有限,教具缺乏,而数学教学又需要很多直观教具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数理关系,于是她自掏腰包买回材料做教具,满足日常教学所需。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魏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从不因学生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歧视谁、偏爱谁。她当班主任时,时刻挂念着学生的吃、穿、住、行。有时不当班主任,学生生病、打不到饭、没钱坐车回家、同学之间闹矛盾等还是来找她,同事都说她比班主任还能赢得学生的心。谁都知道,学生的信任是她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用一次次真诚的付出、辛劳换来的。
1996年,普文小学一名学生脚痛,没有引起家长重视,认为是小孩子平时跑跳太多引起的。孩子痛得厉害时,家人就带他去看江湖医生。一次该学生因为脚痛在学校跌倒,魏老师看他脸色惨白,当即让高年级学生把这名学生送往乡镇医院医治。怀有身孕的她,大热天骑着自行车到村里通知孩子的父母。几天后这名学生便来上课,但总是不断发病,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家长带孩子到州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确诊为骨癌,必须马上截肢!听到消息后,魏老师心痛如绞,一面建议家长配合医院治疗,一面鼓励孩子勇敢面对不幸,保持生活的信心。几个月后男孩出院回到學校上课,可是学校的饭菜营养太差,于是她经常做些有营养的饭菜送给男孩,帮他洗衣服,为他补课。几年过去了,男孩在魏老师等一众人的鼓励下,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保持着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省级残疾运动员。孩子每次回家探亲,总会来看望魏老师,他总说魏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他。
魏老师调入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的头一年,接了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一向自信的她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有个班上有10多个男生上课总讲小话,还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故意起哄,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经过仔细观察、了解,魏老师发现这群学生中有两个带头“大哥”,他们成绩不好,数学考试总不及格。她还了解到,其中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另一名学生父母对他的学习不抱希望,所以他们“破罐子破摔”。魏老师知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鼓励,次因是他们没有学习的动力、热情。为此,她一面频繁联系学生家长,让家长平时多关心、鼓励孩子,一面找机会和学生谈心,课堂上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学习的成就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两个学生终于有了全面的改变。
深耕易耨,积小成大
作为教育人,她深知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才能拥有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校课题研究,课堂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来就繁重,还要开展课题研究,有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傻,要自找苦吃?也有人表示怀疑:做课题研究有什么意义?!不就是做做样子,出出风头吗?!
对于各种议论,魏老师没有放在心上,而是用行动、用成果去打消他人的质疑。工作中,为了让一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她勤于钻研,善于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将自研成果与全州教师分享。比如,受西双版纳州教科所委托,她参与了云南省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管尤跃老师申报的“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项项目”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研究》。作为项目基地负责人,她带领3所基地学校依托管老师的课题总规划开展系列化的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教材解读——基地校教学实践——总课题组教学分享——专家点评,每月一次,按学科知识领域选择2~3个不同的年级,完成同一个主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以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总课题组、县(市)项目基地、各基地学校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共研共修的方式,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探索。近年来,她主持、指导完成4个国家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8个州级课题、24个校级课题,撰写了9个课题结题报告,参与编写的8个学科校本教材在校内推广使用,9篇论文在国家、省、州级刊物发表,15篇论文获得国家级、省级、州级奖项。
魏东菊老师入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后,她的信念和行动是:小学校,大教育,走乡镇小学联合、城乡学校联合和名校、名师联合的大教育之路;小学校,大事业,办小学,做小事,将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最终成就大事业。工作中,魏老师把西双版纳州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实践、来研究,把教育的理念提升为教育信念,怀揣着教育信念走向教育理想。她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身心投入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承担云南省“三区三州”教育扶贫项目,对来自迪庆州、怒江州的4位乡村教师分别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指导帮扶。她自主投标,并获得2020年“国培计划”乡村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项目,对来自16个地州的50位学员开展了为期10天的培训(线上3天、线下7天),培训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她依托学校资源,组织学校不同学科教师共165人次送教到全州乡镇学校进行教育扶贫,受益教师达10000余人次。她为景洪市大渡岗九年一贯制学校、景讷小学、普文小学、嘎洒镇3所完小,勐罕镇2所完小、2村小;勐腊县象明小学、勐仑小学、勐捧小学;勐海县勐阿小学、勐宋小学、勐满小学、打洛小学等少数民族集居的乡镇学校进行教学问诊及相应的跟踪帮扶。为了让全州小学数学教师及时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每一节研讨课,每一个疑难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她都通过电话、QQ、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们交流,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示范引领,惠泽边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校不论多么偏远,有一批好老师就能成就一所好学校。为了培养一批好老师,魏老师充分利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支持经费开展“名师+,研修范式”暨“西双版纳州小学数学乡村教师教研共同体”研究项目,带领全州47所城乡学校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开展为期3年的集体研修。项目研修于2022年3月份开始,一年来对三县(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州47所学校的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及教龄在3年内的小学数学教师分别进行了“项目方案解读”“如何撰写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新教师如何备课、写教案”“新教师如何抓好课堂教学常规工作”“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解读”等多个专题培训,培训人数达10000多人次。项目研修通过成果展示、专题研讨、经验总结、成效考核等系列活动,生成参训教师成长典型案例,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智慧,生成优质培训课程和优秀实践案例,并以此指导全州小学数学教师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将打造好的有实效的校本研修模式,完善后做成乡村教研共同体建设成果集;建立西双版纳州乡村教研共同体内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长效化新機制;建设乡村教师师德修养、学科素养、学科教研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等培训项目。形成乡村教育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教研共同体由州、县(市)、学校3级共建、共管、共享,助推全州小学数学质量提升。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在哪里着眼、何处着力,如一座能量库,不断燃烧着魏老师工作的激情,不断喷涌着催人向前的热浪。自2013年承担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坊坊主、2021年承担西双版纳州魏东菊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以来,她充分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坚持以研促教引领全州课程改革。每年至少给州内教师提供4节示范课、8篇公开课教案、课件,承担送教、带教等教学指导100多节次。近5年来,受州、县市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各城乡学校邀请到38个中心校开展了11个专题培训,共100多场次,培训人数近10000人次。指导30余位教师参加省、州级课堂教学竞赛、专业技能竞赛、说课比赛、教师基本功竞赛等均获得较好的成绩。魏老师个人先后25次获得省、州各类业务竞赛奖。她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倾力支持边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帮助和带动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培育州内学科本土专家和学校教学骨干的行家里手。先后培养出校级学科骨干211名。其中,11人成长为校级领导或学校中层领导,12人成长为县、市级骨干教师,指导帮助12所乡镇学校提升了教育质量。一批批的师徒共研、一轮轮新鲜血液交替,铸就了西双版纳州城乡学校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的人才梯队。
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是她无悔的选择,她用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实践着她不变的理念,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西双版纳州小学数学教育的明天,在教育这块热土上不懈地挥洒着自己的心血,谱写着边疆民族教育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