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飞 古青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老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的花草树木和种植园等与科学有关的资源作为实施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让校园成为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为了贯彻新课标要求,我校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种植实践基地,其中包括水培、雾培和土培。我们还配备了智能设施和平台,例如自动化的营养液配比、自动化的滴灌技术、光照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以提高种植的效率和质量。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种植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在科普云南种植类群的同时,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自然教育、劳动教育、科普教育践行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最终达到培养核心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一、构建城市学校种植课程的体系
(一)建设城市校园种植基地,体现育人价值
1.资源优势
作为城市学校,我们很自豪地建立了一个876m2的种植基地,其中采用了水培、雾培和土培三种成熟、可靠的种植技术。通过自动化的设备设施,如营养液配比、滴灌技术、光照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智能设施和平台,以科技+农业的技术手段,节约了劳动成本并增加了产量和产出,赋能学校种植课程。种植基地不仅由专业的种植老师管理,还聘请了农科院相关专家指导老师和学生们进行农作物、中药材、菌类和花卉的种植,实现农业专家+学校师资专员+学生实训的三级组织活动架构,大大提高了种植成活率和课程效果。
2.学科优势
科学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个年级都涉及种植相关内容,为学校学生种植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学科基础和教学范畴。通过将课本知识与动手种植实践相结合,根据年级学科要求,逐层逐级围绕教学课标开展教学,学生最终能够学以致用。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将亲手种植绿豆,并记录观察结果;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生长变化》中,学生们将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种植实践;五年级的《生物与环境》中,学生将学习节水措施,并亲自前往种植基地了解滴灌技术、雾培技术和水培技术的节水原理。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为以后的实践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
1.学生需求
城市的学生对农作物了解甚少,因此他们很少有机会动手种植。通过学校建立种植基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种植的机会,而且可以让同学们亲眼看见从种子到果实的全过程。例如我们学校的一年级学生种植豌豆,二年级学生种植辣椒等。小学生学习压力较小,好动,快速学习新鲜事物,学习能力也很强,所以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关注生命的能力可以通过种植得到挑战和提高。种植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用一种无声的力量,探索自然,发现真、善、美,热爱生活并尊重生命。
2.内容建构
(1)结合科学教材所学知识
作为科学知识的课外拓展延伸部分进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科学课本内容二者结合设计种植课程,如下图所示。
(2)一种作物多个品种同时种植的方式
同一种农作物多个品种同时种植,比如多品种马铃薯、多品种辣椒、多品种番茄、多品种薄荷等。有利于扩大农作物的种类和提高品种多样性,这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在班级和年级之间种植不同种农作物,并关注其他品种的生长情况,有助于学生们深入了解不同农作物品种的特点和优缺点,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这種种植模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上不同品种的同一种农作物的价值和运用,培养出一定的商业意识,也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和职业发展。
(3)多样化的作物
经过一年的种植活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自己种植的植物,并且也有了对其他年级种植的植物的认识。然而,孩子们的求知欲并没有满足,因此我们决定种植更多的植物种类,包括花卉、中草药和菌类。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植物的分类和特点。此外,我们还尝试了同一品种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进行比较。例如,我们对生菜进行了水培、雾培和土培三种方式的种植。结果表明,土培和雾培的生菜比水培的生长更快。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方式的差异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城市学校种植课程实践
(一)“大手牵小手”确保种植的高效
基于之前种植经验不足,种植马铃薯不成功。因此聘请相应农作物的种植专家帮忙,一方面,一些市面上难购买的种苗,专家们给学校免费提供一些;另一方面,在开始种植、中期除病虫害、去花、去顶叶等的种植技术上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孩子们在专家的指导下种植一个周期,不仅仅学会很多种植方法技巧,同时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像专家一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科学家的思维、逻辑、精神传承下去。在“大手牵小手”的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劳动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多样化的种植方式,满足学生需求
校园种植实践活动的开始,学生们积极性高涨。一方面,学生们每一期都体验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学生们还把学校种植的作物带到家里种植。比如,学生们课程上学习薄荷的扦插技术,学生们把薄荷带回家进行养育,同时也学着在家进行扦插,培育出一盆盆的薄荷,供全家涮火锅。孩子们亲自种植的生菜成熟后,学生们带回家自己亲自做菜,把自己做菜的全过程分享到班级群里。孩子们体验到从种子到慢慢呵护,直到长大后自己亲自食用的全过程,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只要付出劳动成果就会有收获的。教育孩子们“粒粒皆辛苦”,每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三)多学科融合,促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种植实践活动,不仅仅涉及科学学科,同时也是劳动教育、美育教育、人文教育、乡土教育的范畴。校园种植基地里种植的火红的番茄、辣椒和漂亮的葫芦也是美术老师的最爱,当一学期收获的时期,美术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在种植基地里,边观察边绘画,亲自把自己观察到的每个形状绘画下来,栩栩如生的农作物最终跃然纸上。待葫芦成熟后,美术老师们又开始带领孩子们在晒干了的葫芦上画上各种美丽的图案,让艺术在葫芦上得于体现。多学科的融合,创新型的劳动实践,调动学生们劳动的积极性,也帮助学生们用发现美的眼光去观看世界,乐趣无处不在。
三、课程意义
(一)丰富课程资源,提高科学素养
校园种植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各种农作物品种,同时,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种植方法技巧。从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学生亲历了全过程,并用绘画记录了全过程。同时也了解了当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了解了水培、雾培和土培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适合种植的植物种类,以及同种植物比如生菜种采用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种植效果对比。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种植撰写大量的文档,制作表格,拍照,拍视频等。这些资源不仅仅用于我们教学资源,也辐射到周边学校和每个学生所对应的家庭,最终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了解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
通过我校种植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化农业种植的方式是多样的,为了提高农业种植的高产,引用了温室大棚种植。让学生们知道,温室大棚种植方式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也增加了种植产量。学生们从小不仅仅接触种植,还自己亲自种植对比,熟练掌握基本的种植方法技巧,从而为未来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培养人才。同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随着学生们的不断长大,接触的农作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了解到的种植方法技巧也是越来越多,也能更熟练地掌握种植技巧,让种植活动更智能化、精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种植的可持续,这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就业和社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核心素养
校园种植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如计划、种植、施肥、浇水、收获等,不仅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整个过程,同时学生们也认识到一棵植物的生命历程,对植物的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体会到粒粒皆辛苦。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从中探索和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农作物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们还可以学习到数据对比分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杀虫采用的不是杀虫剂而是自己配置的大蒜水。从中培养科学、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深入体验到知识的实践、科学的探索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科学教育贯穿其间,最终提高學生的科学素养。
【注:本文系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特色作物种植校园科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立项号:202304AM13002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