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
——基于农村创业视角

2023-10-19 03:01:48钟金盛
亚太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差距城乡

陈 蕾 钟金盛

一、引言

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难题。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融资门槛、缓解金融排斥和促进减贫增收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徐光顺和冯林,2022)。数字金融发展主要从两个层次展开:一是数字金融覆盖广度。2021 年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中农村金融机构占82.49%,相较2016 年增长24.35%,金融机构广泛覆盖农村区域,2021 年我国银行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共计72.11 万亿元,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占32.33%,相较2016年增长14.23%①。可见数字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度逐步提升,与此同时数字金融服务农村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农村老龄人数较多,对于新科技等运用和接受能力较慢;其次是农村地区金融科技等数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数字金融等平台宣传力度不够。二是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扩展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如水电缴费、教育培训、医疗养老保障等,但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不足,如农村地区贫困群体融资渠道与城镇相差大,易出现“金融排斥”现象,数字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改进 (马威和张人中,2022)。

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支出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创新创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活动会产生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民增收,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基于农村创业视角分析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提出数字金融具有降斥效应和增收效应,并建立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验证其影响机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数字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

1.降斥效应

数字金融能够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Sarma(2008)将金融排斥分为五类:机会排斥、价格排斥、条件排斥、市场排斥和自我排斥。数字金融突破地理限制,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触达能力,减轻机会排斥;数字金融交易成本远低于人工服务交易成本,缓解价格排斥(Kumar等,2010);数字金融深度挖掘和分析用户平台数据,弥补农村用户信用记录的不足,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减少条件排斥(Miao 和Juanjuan,2019);数字金融能够更好地为长尾人群服务,让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以高效率方式拿到融资进行生产经营增收(张贺和白钦先,2018),改善市场排斥;数字金融促进新农村需求的提升,扩大消费方式和渠道服务模式,并产生大量新的服务需求(傅秋子和黄益平,2018),降低自我排斥。数字金融发挥弱化金融排斥的作用,降低农户创业成本,提升农户创业的预期收入,有效改善农户创业(宋伟等,2022),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2.增收效应

数字金融通过促进农村居民创业达到增收效果。首先,数字金融将更多金融资源分配到农村地区,引发支付方式、消费模式、资金运用的变化,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和家庭消费(张勋等,2020),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创业机会。其次,数字金融能够激发农村金融机构惠农服务创新,为农户提供原始资金与周转资金,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李竹薇等,2021)。再次,数字金融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伴随互联网平台发展,互联网公司借助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助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创业。此外,数字金融使投资者与农村居民创业项目匹配更加精准化(陈晓芳和杨建州,2021)。创新型创业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城镇服务功能,吸引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带动其收入水平提升。数字金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发展水平越高,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张碧琼和吴琬婷,2021)。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数字金融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能够通过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理论模型

本文借鉴Ma 等(2021) 构建数字金融影响创业的模型,验证数字金融通过农民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构建生产函数

假设市场完全竞争,数字金融的发展不会提高融资成本,反而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得更多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支持,增加创业机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用a表示农村居民财富,z表示农村居民创业能力,F(a,z)表示a和z的联合分布函数,构建一个农村居民的AK生产函数模型,可以表示为:

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且居民创业水平不同。其中ki表示居民资本,而资本存在租金,令R表示资本租金率。

2.信贷市场

假设信贷市场处于完全竞争,此时银行的利润为0。在信贷市场中,每个农村居民都将财富存入银行,并从银行贷款,令r为利率,则资本租金率为R = r + δ,δ为资本折旧率。如果农村居民获得贷款且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农村居民获得的利润与存款总和为。如果农村居民不偿还,那么农村居民剩余价值为,其中φ∈(0,1)为契约执行率,当φ的值越大,则农村居民违约概率就越小。

农村居民是否违约取决于收入和违约成本,如果偿还贷款后比违约获得更多的利润,那么农村居民将选择偿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与农村居民的借款合同满足激励机制,表达式如下:

因此存在一个最大贷款值,使得银行和农村居民继续合作。解出表达式如下:

从上式可以看出,( )a,z是关于z的递增函数,农村居民创业能力越强,贷款上限越高。

3.居民决策

基于上面的租金率R,利息率r和贷款上限,农村居民选择投资额使得利益最大化。

当z≥r+δ时,农村居民可以获得正的收益,并选择进入市场,此时,农村居民的投资等于,当z<r+δ时,农村居民会发生亏损,最终放弃创业。因此,农村居民创业能力应为-z=r+δ。如果农村居民创业能力大于-z,会选择创业,如果小于,则放弃创业。

假设对任意的φ,存在zm满足总是大于0,那么居民创业能力的值的范围为[0,zm]。每个居民可获得的贷款额表示为:

4.数字金融与融资

(1)数字金融与信息不对称

数字金融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平台、构建投资者和借款人间的信息传递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令γ∈(0,1)表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程度越高,γ的值就越大。同样,令ϕ∈(0,1)表示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ϕ的值就越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数字金融发展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有:。

(2)信息不对称与融资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居民就越难获得贷款。

令p∈(0,1)表示一个居民获得贷款的概率,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p越小。因此可以表示为:。

(3)数字金融与融资

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居民获得贷款的概率就越高。

5.总体均衡

各银行放贷的金额来源于吸收存款,但不是全部的吸收存款都能用于贷款。银行机构要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准备金率设置准备金,剩余部分才能用于放贷。用η表示总贷款额占总存款额之比,则1 - -η为准备金率。总贷款额占总存款额之比最大不能超过-η。

假设银行贷款总额约占存款总额的70%,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20%,说明大约有10%的存款没有贷出去,这意味着银行没有完全了解居民借贷能力,贷款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在这种情况下,信贷市场处于不平衡状态,贷款总额能够进一步增长,但这并不会影响到-η,也不会改变居民的创业能力水平。

数字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对居民还款能力有更多了解,因此超过最低贷款要求-z的居民将会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随之增长的总贷款额便会提高η。

令r=-z-δ,代入(7)公式,则有:

同时对等式(8)两边取γ和η的微分,可以表示为如下公式:

因此,当贷款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信贷市场属于非均衡状态,贷款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得总贷款额与总存款额之比增加,并不会提高信贷市场的均衡利率r,也不会提高居民创业能力临界值。因此有:

从公式(11)可知,数字金融的发展不会影响利率r和临界值-z。也就是,当农村居民具备-z的创业能力时,发展数字金融通过使农村居民获得更多金融支持或更新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等,促进更多农村居民选择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数字金融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假设2: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农村居民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数字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的相关研究,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其中,contr为控制变量,包括财政水平、教育水平等,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金融指数df,αi为区域固定效应,δt为时间固定效应,μit为误差项。若β0显著,β1显著,当β2、ρ2显著时为部分中介效应;当β2不显著、ρ2显著则为完全中介效应。

(二)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2011—2019 年全国31 个省份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变量选择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使用泰尔指数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越低,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泰尔指数计算公式如(15),其中,sijt为城镇或农村居民收入,sit为城乡居民总收入,rijt为城镇或农村常住人口,rit为城乡常住总人口。

2.解释变量:数字金融指数。数字金融指数使用北京数字金融研究发展中心指数(郭峰等,2020),该指数涵盖数字金融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等多个方面,相对全面衡量了各省份数字金融的发展程度。

3.中介变量:农村创业水平。以农村私营企业就业数和农村个体户就业数之和与农村人口之比作为农村创业水平的代理变量,比例越大表示农村创业水平越高。

4.控制变量:财政水平、对外开放、城镇化率、教育水平和金融结构。

四、实证结果

(一)基准回归

从表2 回归结果看,(1)为数字金融对泰尔指数的回归,表明数字金融在5%水平上显著降低泰尔指数,可见数字金融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3)(4)表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在1%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泰尔指数,且使用深度的效果大于覆盖广度,但数字化水平影响泰尔指数的效果不显著。(5)将数字金融换成滞后一期的指数,可以看到滞后一期的指数在1%水平上对泰尔指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系数为-0.418,相较(1)的系数-0.279,影响效果更大,此处默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金融不断发展,滞后一期的数字金融指数比前一期大,说明加快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更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6)(7)分别将数字金融对城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可支配收入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更大,因此证明数字金融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假设1得证。

表2 数字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准回归

(二)内生性问题纠正和稳健性检验

在选取变量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变量之间有内生性问题,进而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因此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需要进行内生性问题纠正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如表3 所示,基准回归结果稳健可靠。

表3 数字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生性问题纠正和稳健性检验

(三)农村创业机制检验

数字金融发展为创业提供了较好的金融环境,有助于提升创业水平。而创业会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根据新BOP 理论②,基于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的应用,企业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流程来满足低收入人群未被满足的需求以达到减贫效果,农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表4 中(1)表明数字金融在5%水平上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创业水平,(3)表明农村居民创业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降低泰尔指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数字金融对泰尔指数的影响不显著。总之,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升农村居民创业水平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假设2得证。

表4 数字金融通过农村创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

1.区域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将各省份样本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农村创业的中介效应。从表5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村创业水平在数字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中部地区中介效应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农村创业水平不存在中介效应,但数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可能是由于中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发展较快,尤其是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较多,农村居民通过平台参与支付、投资、信贷和消费等行为较活跃,该指数中部地区得分已经超过东部地区。此外,中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位于前列,如河南省通过金融科技积极创新,打造“人人有授信、户户能贷款”,而西部地区金融业较不发达,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与金融机构的供给不相匹配,且以传统金融服务为主。

表5 数字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和农村创业能力异质性分析

2.农村创业能力异质性分析

农村居民贷款水平越高,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将全国地区按照农村居民贷款平均值分为高低两组,分析在贷款水平高和低的情况下,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农村创业水平的中介效应。从表5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贷款高低两组在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均存在中介效应,且高组的中介效应大于低组,这是因为贷款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应着较高的农村居民创业能力,其收入提高快,能够更大程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提升农村居民技能培训,做好扶持工作,培养创业能力,再配套合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增加信贷供给,最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降斥效应和增收效应,增加农村收入效果大于城镇收入,因此数字金融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效果大于覆盖广度,由此表明数字金融发展的覆盖面不够。第二,数字金融可以提升农村居民创业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三,在农村居民创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农村创业水平的中介效应更强。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创业水平的中介效应不同,中部地区效应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不存在中介效应。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创新创业。一方面,降低贷款门槛,利用数字金融平台扩大数字金融惠及面,加大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的技术升级投入,提升企业贷款等办理效率,同时加大小微企业、农村居民等贷款支持政策,使得更多企业可以获得融资资金,促进企业创新创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激发农村居民创业动力,各地区可以通过创业扶持政策稳定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创业优惠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创业,扩大就业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扩大数字金融发展覆盖区域。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夯实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基础,推动东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西部地区可以科学制定数字金融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发展条件积极寻求机遇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中部地区继续发挥低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数字金融发展,东部地区可将技术和市场优势与中部地区优势结合,形成互补。加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在农村宣传数字金融应用,加大金融机构产品的推广力度,大力推进信用村、信用户的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数字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促进就业增加和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三是用好数字化技术,加快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数字金融平台和智慧共享平台,提供集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运用金融科技完善企业贷款机制,促进数字金融智慧健康发展,用好数字金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一份数字力量。

注释:

①数据来自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②BOP 指低价位、低收入阶层市场或穷人市场。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差距城乡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8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01-22 22:42:51
这就是差距
探索地理(2013年9期)2013-11-25 05: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