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传远 蒋喜娟 陈健
脑梗死的发生原因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脑梗死在脑卒中患者的总数中约占70%,也是造成成年人肢体残疾的重要原因[1-2]。脑梗死是脑部障碍疾病的一种,是由于患者脑组织局部血液出现循环障碍,导致该部位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或缺氧性坏死[3-4]。患者首先以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等为主要症状,后期患者症状会随脑梗死发生位置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肢体障碍和语言障碍,严重者会因此瘫痪,长期卧床,也易导致患者死亡[5-6]。在治疗脑梗死时,西医常采用丁苯酞进行治疗,丁苯酞抗脑缺血作用较强,但对于神经元损伤的作用相对较小[7]。因此,患者单独采用丁苯肽治疗时,无法得到较好预后。中医认为脑梗死的发病与气滞血瘀有关,可采用活血化瘀方式进行治疗。基于此,临沂市中医医院对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接诊的90 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抽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 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4 例,女性21例;年龄41 ~78 岁,平均(65.67±4.8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 ~6 h,平均(4.69±0.28)h。试验组男性25 例,女性20 例;年龄42 ~79 岁,平均(65.73±4.7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 ~5.5 h,平均(4.55±0.36)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临沂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经CT 或MRI 检查后均为脑梗死确诊患者。(2)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8]中诊断标准。(3)发病时间<6 h 患者。(4)对研究药物无禁忌证和过敏患者。(5)年龄40 ~80 岁。(6)依从性较好患者。(7)入组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2)重要器官存在器质性病变患者。(3)认知功能障碍患者。(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昏迷患者。(6)入院前接受其他手段治疗患者。(7)恶性肿瘤患者。(8)年龄在80 岁以上老龄患者。(9)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实施相同的治疗方式,包括降颅压、扩张脑血管、吸氧和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 与氯化钠0.9 g)进行治疗。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于患者发病后48 h 内给药,2 次/d,100 mL/次(25 mg),滴注时间不得短于50 min,每日2 次给药时间间隔应在6 h以上。治疗14 d。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汤。药方组成包括:黄芪30 g、丹参18 g、鸡血藤12 g、桃仁12 g、赤芍12 g、地龙12 g、川芎12 g、白僵蚕12 g、红花12 g、全蝎3 g、蜈蚣3 g,水煎熬,去渣取汁200 mL,于每日早晚各服1 次,连续服药14 d。
1.3.1 炎症因子比较
于患者清晨空腹时,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 瘤 坏 死 因 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检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 分别进行检测。
1.3.2 治疗有效率比较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评价治疗效果。显效:NIHSS 评分减少90%~100%,肢体活动可自行支配;有效:NIHSS 评分减少60%~89%,肢体活动有所限制;无效:NIHSS 评分减少在60%以内,单侧肢体或双侧肢体无法自行支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各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并进行数据对比。包括恶心呕吐、心慌头胀、腹痛腹泻、皮肤瘙痒。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试验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IL-6(pg/mL) hs-CRP(mg/L) TNF-α(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5 126.71±21.05 65.22±3.36 22.17±3.39 8.48±0.27 107.53±7.25 75.25±3.08对照组 45 128.20±20.58 77.28±3.89 22.52±3.20 10.57±0.41 107.36±7.79 85.50±5.21 t 值 - 0.339 5 15.738 9 0.503 6 28.559 1 0.107 2 11.360 8 P 值 - 0.735 0 <0.001 0.615 8 <0.001 0.914 9 <0.001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地增加,罹患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不断上升,对于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脑梗死作为突发性脑疾病的一种,可在任何年龄段人群中发病[9]。脑梗死病情发展较快,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在治疗脑梗死时多采用抗凝、溶栓以及降低颅内压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手段,严重患者可通过介入疗法治疗[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脑梗死患者更倾向于中医治疗方案。中医认为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血瘀,因此中医在治疗脑梗死时以活血化瘀为主。活血化瘀汤出自《临证医案医方》,具有止痛、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经长期服用后,起到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进而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系统情况,降低血瘀的形成和发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11]。中药汤剂活血化瘀汤是由黄芪、丹参、鸡血藤、桃仁、赤芍、地龙、川芎、白僵蚕、红花、全蝎和蜈蚣组成。黄芪具有行滞通痹、利水消肿、补气升阳、调和脾胃的作用。经现代药理学研究,黄芪具有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作用,将外周淋巴细胞对白细胞介素-2 的反应性增强,脑梗死患者服用黄芪后可起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气循环的作用。丹参具有通经止痛、活血祛瘀和凉血消痹、养血祛痰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后发现,丹参对心血管系统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治疗心率失调、抗血小板和自由基作用以及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丹参还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将损坏的神经组织予以修复,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将脑组织缺血性的损伤降低,预防血栓形成,效果显著。鸡血藤在中医疗效中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鸡血藤具有造血功能、调节免疫功能,起到抗炎、抗氧化以及催眠镇静的作用[11]。桃仁功效与鸡血藤相似,同样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同时,桃仁还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也有研究证明,桃仁可以降低血管阻力,将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改善,增加脑血流量[12]。赤芍在临床中散瘀阵痛、清热凉血功效显著。经研究后发现,赤芍具有保护神经和护心脏以及抗血栓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对头风头痛效果显著,研究后发现川芎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明显作用,将脑呼吸中枢神经和血管运动中枢神经的兴奋度提高。白僵蚕主要功效为化痰散结、祛风止痛。白僵蚕是由氨基酸、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元素组成,抗凝血、抗惊厥和抗血栓作用显著,同时也具有镇静作用,保护神经系统,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红花的作用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降低血压、扩张周围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稠度的作用。红花提取物还能提高患者耐缺氧能力,对于缺血性坏死引发的脑部疾病有着显著作用。地龙又名蚯蚓。具有通络利尿、清热息风、定惊平喘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地龙还具有降压、抗凝、溶栓以及增强免疫和抗菌作用。全蝎和蜈蚣具有攻毒散结、息风镇痉、通络止痛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蜈蚣和全蝎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肾脏和治疗痉挛抽搐、中风口㖞的效果。将上述药材合用,可以将益气补血、活血化瘀以及通经活络之功效加强,同时经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药活血化瘀药能够将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明显改善,降低各项炎症因子水平,起到保护脑组织、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自由基等功效,将患者机体内血瘀快速消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3-14]。而西医采取的丁苯酞是一种化学合成的新药,是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临床实践证实,丁苯酞可以有效将患者血脑屏障的破坏进行抑制,减轻脑梗死部位的水肿情况,对脑梗死症状进行控制。同时丁苯酞还可以将脑缺血区域的微循环进行改善,增加缺血区的脑血流量,将脑缺血后脑的能量代谢予以改善,降低脑梗死面积。但丁苯酞经人体吸收后,会使患者转氨酶升高,致使患者出现恶心、皮肤瘙痒和腹胀等副作用,且丁苯酞仅对发病48 h 内患者的疗效确切。
本研究将丁苯酞与活血化瘀汤进行联合应用,在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的试验组脑梗死患者,其在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下降显著,同时试验组治疗结果要较采取常规西药丁苯酞治疗的对照组效果更高,但两组患者在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中差异较小,进一步说明活血化瘀汤的加入并不会加重脑梗死患者常规用药中的不良反应,其安全性较好。此文的研究结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贵州专家共识》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15]。再次验证活血化瘀汤联合丁苯酞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丁苯酞结合活血化瘀汤效果显著,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因子水平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