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杭州亚组委执行秘书长、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杭州新亚运”将为千年古城带来新发展机遇

2023-10-19 08:17中国经济周刊王红茹
中国经济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场馆杭州赛事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2015 年,在万里之遥的中亚古城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当“中国杭州获得2022 年亚运会举办权”的话音响起,杭州注定要在亚洲体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站在亚运舞台上,作为东道主,杭州是中国继北京(1990 年)和广州(2010 年)之后,第三次举办亚运会的城市;杭州亚运会,也是近年继北京冬奥会之后,我国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

对于杭州而言,这也是继2016 年G20 峰会后再一次迎来国际高规格活动。当年的G20 大幅提升了杭州的城市美誉度以及国际影响力,今年的杭州亚运盛事,也将为千年古城带来新发展机遇。

“要在世界舞台留下自身印记”的杭州亚运,是一届怎样的亚运?亚运会组委会在筹备过程中克服了哪些挑战和困难?亚运会将给杭州及参与城市带来什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杭州亚组委执行秘书长、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

“杭州新亚运”体现独一无二的“杭州韵味”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是本届亚运会的定位,“杭州新亚运”,到底“新”在哪儿?

陈卫强:“杭州新亚运”的“新”,首先体现在中国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2023 年为数不多的重大国际赛事,杭州亚运会肩负着新的使命。

视觉中国

“新”,还体现在独一无二的“杭州韵味”。在杭州数不胜数的城市名片中,有两张可能最具国际知名度:一是“数字之城”,二是“山水之美”。杭州亚运会将是一届“云上亚运”,也将是首届“数字化办赛”的亚运会,包括云技术、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在内的各式炫酷“杭式黑科技”,都在亚运会期间惊喜登场。杭州亚运会,还巧妙地把赛事布局在杭州和整个浙江省的秀美山水之中。绿水青山,将成为杭州亚运会的沉浸式背景,通过全球转播镜头和社交媒体,向世界高清晰、无延时展示。最酷智能与最美山水,一体两面,无缝融合,正是杭州的独家“软实力”,也是中国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缩影。

“新”,也在于绿色和节约。杭州亚运会提出了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在亚运会和亚残运会56个竞赛场馆中,新建场馆仅12 个。“丝绸之路”的“风和光”点亮亚运会的灯。本届亚运会还优先使用新能源车和新能源机械,减少场馆运营期的碳排放。

因新冠疫情推迟举办的一年多时间里,杭州亚运场馆提前向市民开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0 多万人次体验了亚运场馆,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新”,还在于与时俱进。电子竞技和霹雳舞首次“登堂入室”,被设立为杭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电竞“入亚”的推动下,电竞赛事也将走向体育化和规范化。

相信兼具山水之美与科技之新的杭州,将在亚洲体育和文化交融史上书写下韵味悠长的“杭州诗篇”,并成为深深影响新一代亚洲年轻人的数字经济之城、国际赛事之都。

践行节俭办赛理念

《中国经济周刊》:每一次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都是国家科技实力的展现。杭州有着“数字之城”和“互联网之都”的美誉,在杭州亚运会的比赛场馆,到处充满了炫酷的“黑科技”,其中,都有哪些黑科技值得关注?

陈卫强:杭州亚运会从“办赛、参赛、观赛”三个维度全方位打造智能亚运服务体系。

首创的“智能亚运一站通”(观赛端)围绕“票、食、住、行、游、购”六方面18 种场景,为观赛群体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体验;“杭州亚运行”为参赛群体带来福利;“亚运钉”则让办赛群体如虎添翼;杭州亚运会还上线了亚运历史上首款数字特许商品——数字火炬,向全球首创推出的“亚运数字火炬手”已经在开幕式上精彩亮相。

我们还运用无人机、全息影像、5G+8K、AI+AR、360°视角、子弹时间等技术,推进开闭幕式、火炬传递、赛事转播“智能”表达。自动驾驶、AR 手语机器人、数字人民币、云转播等应用项目落地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亚运延期后,杭州亚运场馆提前向市民开放。在赛事举办越来越强调经济和绿色环保的今天,杭州还有哪些创举?

陈卫强:杭州亚运会的场馆规划和建设践行节俭办赛理念,坚持“能改不建、能修不换”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现在亚运会、亚残运会共有56 个比赛场馆,改造场馆26 个、续建场馆9 个、临建场馆9 个,真正新建的只有12 个。

视觉中国

从去年开始,亚运场馆已面向市民开放,市民们可以通过浙里办APP的“亚运场馆在线”预约时间和场地。亚运红利提前释放,社会各界反响良好,开创了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赛前向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开放的先例。

一些场馆还邀请专业的团队进行管理运营,这些团队经验丰富、资源广泛,可以提升场馆的使用效率,不仅可以承接体育赛事,还可举办文艺演出、商业活动。

我们提出,场馆建设“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还场于民”将是今后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大方向。各类亚运场馆未来将会作为城市地标、国际赛事和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主要承接地,展现杭州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城市形象,为城市和市民群众留下亚运遗产。

8 年筹备,克服困难集中力量办亚运

《中国经济周刊》:亚运会是亚洲各国交流的盛会,在外宾接待和国际交往方面,杭州在筹办中做了哪些工作?

陈卫强:我们认为,一届成功的亚运会,要实现“三彩”——办赛精彩、文化多彩、交流出彩。各国的运动员来到杭州参赛,各国的观众前来观赛,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亚运会的外宾接待既有国家元首政要,也有亚奥理事会、各国(地区)奥委会成员,还有各国运动员、工作人员、媒体和游客,这些目标群体层级不同,接待工作也分层分级分类,对此,我们分别制定了方案。

亚运村根据各国的饮食习惯,提供相应的餐食选择,还有一些文化表演供运动员观赏和参与互动。同时,推出一批电视节目和文艺作品以及“非遗”文化展示,让亚运村的生活丰富多彩。

此外,亚组委和城市侧精心安排了城市观光的线路,在比赛训练之余供运动员、媒体记者等游览、采风。这些线路同样会推出针对游客的版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选择。总之,希望各国来宾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中国经济周刊》:本次亚运会的筹备过程是怎样的?在筹备过程中,亚组委克服了哪些挑战和困难?

陈卫强:一般像这样的国际重大赛事,筹办时间是7 年,这是国际惯例,也从侧面说明了筹办赛事的不易。从申办开始至今,从中央到浙江再到杭州,各届党委、政府都对这件事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说:“相信杭州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

这是一份莫大的信任。在我看来,总书记是高瞻远瞩的。当年申办时,杭州还不能被称为一线城市。可以说,总书记是有意识地把中国各有特色的不同省份和城市,推向世界。一方面,是总书记对浙江、对杭州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总书记对整个中国发展的战略布局。就像2016 年G20杭州峰会举行后,杭州开始在现代世界城市之林冉冉升起,我相信,亚运会后,杭州和浙江将进一步打开知名度。

2016 年,杭州亚组委正式成立,设置了“一办十九部”的组织架构。此后,先是从搭班子、夯实基础开始,把一些硬件建设规划好、部署好。其中,主要就是亚运场馆的建设。我记得,我刚接手时,带领大家把每个办赛城市的亚运场馆,包括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都跑了一遍,花了3 个多月时间。除了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这5 个协办城市都非常配合、十分重视,这一点,我印象深刻。当然,提及筹办进展,杭州亚运会还有一个特点是,因为疫情等因素延期一年再举行,这给筹办工作带来了挑战,但大家始终万众一心,最终我们还是克服困难并坚持奋进到现在。我想,这也充分体现了浙江集中力量办好亚运这件大事的信心和决心。

亚运红利给城市带来变化

《中国经济周刊》:一场成功的体育盛会举办,也是城市自我提升的过程。G20 曾给杭州带来很大变化,您认为亚运会将给杭州带来什么?你们一直致力于“体育亚运、城市亚运、品牌亚运”的理念,未来将从哪些方面给城市带来变化?

杭州亚组委|供图

陈卫强:在办G20 之前,有不少外国人都不知道杭州在哪儿。G20 峰会的成功举办,让杭州的知名度有了大幅提升,成为“明星城市”。所以,对于“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这句话,我们深有体会。

我们一直致力于“体育亚运、城市亚运、品牌亚运”齐头并进。

“体育亚运”很好理解,这是亚运会的本体,把比赛办好,让运动员高高兴兴来、平平安安回去。但这场体育盛会过后,我们希望它给这个城市留下足够的红利,通过筹办,从时间上拉长、从空间上放大亚运会红利,成为杭州宝贵的无形资产。

“城市亚运”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筹办8 年时间里,杭州亚运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杭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杭州第一条地铁线开通是在2012 年,在全国不算早,而短短10年时间,特别是随着杭州亚运会申办成功,杭州地铁建设大幅提速,目前杭州地铁线路已达到12 条,总里程数达到了516 公里。还有高速公路网、快速通道、高铁站、机场等,这些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都得益于亚运筹办而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还有街边的道路整治、社区美化,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城市亚运”的第二个方面,是指人的文明素养全方面提升。这一点能从浙江人日益高涨的运动热情、越来越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素养中寻到踪迹。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现在身边惠民开放的体育场馆越来越多,跑步、游泳等体育运动蔚然成风。此外,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也向前推了一大步。

最后是“品牌亚运”。如果说,“城市亚运”是从空间上把亚运红利最大程度释放,那么“品牌亚运”就是从时间上把亚运红利拉得更长、更持久、更可持续。品牌是无形资产,是生产力。什么是品牌?就是我们把亚运的遗产、亚运的成果固化下来。比如,亚运吉祥物琮琮、宸宸、莲莲,火炬“薪火”,奖牌“湖山”等亚运美学文化元素;比如,亚运主题电影《热烈》、主题电视剧《泳往直前》、主题纪录片《嗨,亚运》等,都是宝贵的亚运财富。还有亚运博物馆,接下来也会不断把更多资料丰富进去。从“品牌亚运”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再过10 年、20年回头看杭州亚运会,也能不断发现新的惊喜,释放出强大的动力。

猜你喜欢
场馆杭州赛事
杭州
本月赛事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