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良金
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是对生产企业在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过程中进行的核查,是实现对医疗器械生产全过程控制,降低产品风险,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核查依据主要为《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1]、《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2-3]。法规明确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重点对申请人是否按照规范要求建立与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与产品研制、生产有关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进行核实,并明确了核查时限和实施要求[4-5]。
从质量管理体系核查情况来看,目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贯彻规范的同时能够持续改进,但仍存在部分缺陷。本文根据个人的理解,对核查过程中发现的出厂检验标准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以期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参考信息。
在核查过程中,发现不少企业出厂检验规程中出厂检验项目与技术要求中列明的性能检验项目不完全一致,且未能提供出厂检验不纳入相关检验项目的验证材料或数据,不符合规范中企业应当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检验规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者证书的要求[6-8]。
出厂检验标准是企业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按企业风险管理规定,最终制定的用以保证产品质量的出厂标准,其与技术要求的差异在于技术要求包含了产品所有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指标,而出厂检验标准主要或仅包含产品的质量控制指标。
核查过程中,常见的成品出厂检验标准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每批次的产品均完全使用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
②周期性或逐批使用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
③部分使用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质控指标;
④未使用技术要求中的指标或使用变化后的技术要求的指标。
无论是以上何种形式,其均可满足法规要求,前提是若出厂检验项目未能覆盖技术要求的,企业应结合产品风险、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风险分析和验证,以确保所制定的出厂检验标准符合强制标准或技术要求,保证产品持续安全有效[9]。
出厂检验项目未能覆盖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中需要常规控制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有:
①完全按技术要求的指标执行,在实际产品检验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企业为保障供货目的而作出修改;
②既往同类产品未按技术要求的指标,上市后也未出现不合格产品,故直接经验性延用或修改标准;
③在长期的检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指标缺失或修改,最终造成的差异甚至出现实际检验项目与最初制定的出厂检验标准不符;
④企业的管理评审或内审等活动不充分,未能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该现象;
⑤其他由于个人对法规理解不透彻或其他因素,未准确完整的输出技术文件。
技术要求攘括产品安全、有效、性能、质量控制的指标,企业在制定成品出厂检验项目时原则上应当覆盖已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中需要常规控制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若不能覆盖的,应当在成品检验规程中予以说明[10]。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基于对行业内部规则的了解,声称部分项目对产品质量控制无影响,但无论是上述已分析或未分析到的原因导致的指标变化,法规并未绝对的不允许,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指标,但应基于产品风险管理的要求,对每项指标进行风险分析,形成验证方案,确认删减项目后对产品质量控制无影响或剩余风险可接受,并给出经过确认的替代解决方案。在此项活动中,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活动:
①风险识别:建议能对每项指标进行分析,结合企业实际,出厂检验标准中是否保留、修改或去除技术要求中的项目,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影响,将形成什么风险。
②风险评价:根据识别出的风险,按风险管理的要求或计划以及制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对风险逐项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是否在可接受范围。
③风险控制:将已识别的风险和风险评价进一步分析,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应形成控制措施,必要时应形成相关研究的验证方案,并按控制措施和验证方案要求进行实施。
④剩余风险评估:基于风险控制措施实施的情况,结合相关研究的结果,分析剩余风险,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应重新进行风险管理活动,选择合适的验证方案或严格按产品技术要求制定出厂检验项目。
⑤后续风险管理:经过风险分析及验证后形成的出厂检验标准,应关注后续的生产检验活动、产品上市后的反馈等,持续跟进和分析,以保证调整后的风险维持在可接受水平。
⑥风险管理档案: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对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控制措施实施证据、研究验证的方案和报告以及过程中的其他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形成风险管理档案,用以支持标准的转换[11]。
由于每个企业及产品类别的实际情况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影响因素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企业应实施必要的活动以保证体系的运行符合规范的要求。当某些因素发生改变时,应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必要时实施相关验证,转换或发生改变的过程应有验证实施的记录等证明性文件,以保证这一变化的可追溯性。
应适时开展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及时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人、机、料、法、环、测各因素的改变对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确保产品始终是适宜的、安全的、有效的[12-13]。
内部审核作为企业发现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的重要活动,企业管理者应提高对内部审核的重视度,规范内部审核程序,做好审核工作计划,在保证充足审核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细化工作的流程,合理分配审核人员,加强发现和改进问题的能力,以保证内部审核活动的有效性,以求实质性发展,而非流于形式。
出厂检验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作为重要的质量控制活动,在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核查中也是特别关注的环节,每个企业存在因素差异,体系运行中人、机、料、法、环、测各环节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形成的出厂检验标准及成品检验规程有所不同。企业应在理解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和验证活动,做好内部审核和年度管理评审等有助于发现和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的必要活动,结合自身实际,形成可确保产品质量且符合强制标准或技术要求的出厂检验标准,以保证持续生产出安全有效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