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拔尖人才培养实践 *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3-10-19 04:53:21刘铁钢王冉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

田 甜 刘铁钢 王冉然 高 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2019 年10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对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起到了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培养人才,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开拓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2011 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首次推出以九年直博为特色的“岐黄国医实验班”,率先尝试探索九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中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2020年12月,为加快中医药教育创新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岐黄学院,承担着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艰巨重任,对中医学专业“岐黄国医实验班”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后,总结培养经验,优化课程设置,将其全面升级为中医学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将九年学习分为基础学习阶段、临床学习阶段、高阶应用阶段、学术研究阶段4 个部分,以培养富人文、重经典、强实践、求创新、向国际“五维一体”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中医与西医汇通、医工理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学科与教育同步推进、临床与研究一体发展”为理念,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指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整合形成课程群,进行项目化管理,创建“一体化贯通式、阶段性、模块化、通关式、全程评价”的培养模式,使其成为一批批富有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兼备良好传承、创新和实践能力及国际素养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1 富人文 以价值引领为先 厚植学生责任意识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多数医学生将来要成为医务工作者,今后要面对成千上万以性命相托的患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因此,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首先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以价值引领为先,在课程设计上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医者仁心”的大医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发扬中医学的使命意识,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治病救人的文化品格。

2 重经典 以文化人 强化中医思维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是中医学术体系与临床体系的根基所在,而中医经典又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经典文化是中医药学的两大基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导论等人文素质类课程及国学、传统文化讲座。

熟读、背诵中医经典是传承中医药精华的必经之路,也是启发学生中医思维、推进其继承、发扬和完善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方式。中医思维的培养既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人才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关键,如果没有渊博的中医理论知识储备、没有扎实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碰撞中无法找到研究的切入点,更无法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论来发展中医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始终重视中医经典传承,通过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加大经典原文的背诵和讲解,并通过相关教学媒介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同时,普及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达到“以考促背、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改”的效果,有效提高了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守正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强实践 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 促进医教协同

中医学是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中医临床实践能力是评价中医药人才的硬核指标。如何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始终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中医学传统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该教育模式以理论授课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与临床脱节,导致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欠缺,岗位胜任能力不足。

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中医人才培养上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悟妙道”的人才培养模式,秉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将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具体分4 个学习阶段逐步提高临证水平[1]。第一阶段是基础学习阶段,学生跟师学习、参师襄诊。学生入学初期即会配备临床导师,通过跟师全面了解中医诊疗和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跟师学习模式。第二阶段是临床课程阶段,以课间见习和实训模拟的形式,开设综合实训类课程,如实习前综合能力培训、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中医临床综合基本技能实训等课程,加强中医临床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及时将临床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化、吸收。第三阶段是临床实习阶段,这一阶段是临床实习和集中见习,走进病房,亲身参与到临床案例的诊治过程,学习临床导师如何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治病救人的每个环节。第四阶段是毕业实习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更深入地参与临床工作,逐步从学生角色向医师角色转变。每一阶段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从迈入医学殿堂到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学校还需不断强化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努力改善临床教学条件、优化临床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临床教学改革、规范临床教学管理、建立健全临床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医教协同,以培养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2]。

4 求创新 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要着重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新时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人才培养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注重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课程和实践活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医、工、理、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培养新时代高层次的“中医+”“+中医”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成立生命科学院,引进国内外具有多种交叉学科背景的专家团队,具备现代生命科学的先进技术平台和手段,又着重关注中医药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现代科学基础,紧密围绕和结合中医的临床和智慧大数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科学前沿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宣讲、双创知识宣讲、优秀创业事迹报告等活动,灵活运用新媒体资源,充分彰显中医药的人文科学特征,营造出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的锐意创新、崇尚科学的创新创业氛围。在一年一度的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的产品,体现出学生们源源不竭的创新思维,深化产教融合[3]。

5 向国际 开放办学 传播中医药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国际国内双循环”等国家政策,显示出中医药人才具备国际视野与对外交流能力的必要性。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着力培养不仅专业能力强,还具有优秀的国际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医风医德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另一方面继续向海外拓展,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合作。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打造多校培养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借助不同院校的不同学科优势,开展科研训练,拓展国际视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学生成长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战略,探索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概念及内涵,即“具备丰厚人文底蕴,掌握坚实宽广的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知识,精通中医经典理论,熟练掌握中医思维与实践技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与国际化素养,从事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围绕五维一体的培养目标,“一以贯通”“多途径培养”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今后还将继续不断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中医药教育的初心,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一批批具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一流中医人才[4]。

猜你喜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专家访谈
——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赵进喜教授
世界中医药(2017年1期)2017-03-29 02:31:25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大学英语MODEL教学体系的应用与实践——以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