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志 杨珂鸣 吴辰恒 王煜姣 邵 沁 凌江红,※△
(1.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中医科,上海 201318;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1203)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指临床常见的一组证候群疾病,全球患病率大于40%[1]。根据罗马IV标准,FGIDs以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为主,包括功能性吞咽困难、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或腹泻等20种胃肠道疾病[2]。虽然此病不危及生命,但症状持续反复,伴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2,3]。FGIDs若经常规消化专科药物治疗超过12周,效果不理想(症状改善幅度不超过50%),称为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Refractory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rFGIDs)[4]。rFGIDs常有多种FGIDs的症状重叠,因疗效欠佳,一直是临床治疗较重要的挑战之一[5]。中医对于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称“乌梅丸是治疗很多疑难杂证的钥匙”,凌江红教授认为乌梅丸与rFGIDs病机相参、方证相应,在临证中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每获良效,兹分享其临证思路和验案如下。
1.1rFGIDs治从厥阴FGIDs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很复杂,罗马基金会工作组的报告[2]在总结了现有的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后,认为其病因涉及脑-肠轴的双向失调,以及肠道微生物群改变、黏膜免疫功能改变、内脏过敏和胃肠运动障碍等。rFGIDs 往往与多个疾病重叠,症状繁多,符合中医学六经辨证中厥阴病变化多端的特点。
FGIDs 症状表现主要有咽喉异物感、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同时还会伴有精神心理压力,如紧张、焦虑和抑郁[6]。中医学认为,肝为刚脏,应春生之气,其气升发。生理状态下,肝主疏泄而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有疏泄太过和疏泄不及两种病理状态。若肝气疏泄太过,则易横逆乘脾犯胃,此为木乘土之理;若是疏泄不及,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则会导致肝气郁结。紧张、焦虑和抑郁均易导致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类证治裁》曰:“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与FGIDs症状表现相参,由此可知FGIDs病机是肝失疏泄、肝气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疾病日久,往往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故而rFGIDs 病机在FGIDs 的基础上兼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气血同病。
《伤寒论》第328 条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从一天十二时辰来看,丑时对应凌晨一时至凌晨三时,此时为足厥阴肝经的流注时间,说明厥阴与肝是密切相关的。厥阴本包含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经短而足经长,故足经涵盖手经。综上,厥阴主要以足厥阴肝论治。肝为“罢极之本”,阴尽阳生、阴阳顺接之脏,阳气始萌而未盛,易受外邪戕乏,肝阳馁弱,造成阳虚肝寒,又内寄相火,相火郁而化热,形成寒热错杂证。如《诸病源候论》所述:“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肝为风木,病则木火燔盛,灼伤胃阴,又肝气横逆,故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此为阳热在上;肝邪乘脾,脾虚肠寒,则“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此为阴寒在下。所以,厥阴病实质是肝阳虚、寒热错杂、肝脾同病、气血同病,与rFGIDs 的病机一致,rFGIDs应从厥阴论治。
1.2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伤寒杂病论》提及乌梅丸的条文有二,一列于《伤寒论》厥阴病提纲(第326条)之后,引出乌梅丸“治蛔”“主久利”;另见于《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以“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为论。《伤寒论》中厥阴病提纲证未提及乌梅丸,王叔和更将此方编于吐蛔条文下,使得后世常认其仅为治蛔专方。然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实与乌梅丸此条相参,后者承接前者并给出寒热错杂证治法,如柯韵伯所言:“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后世高学山称“其方义如壶天”,陈灵石责过往注家之论其专治蛔病“犹浅之乎测乌梅丸也”,章虚谷更直言“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而吴鞠通强调其“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纠其偏颇,更扩大了其主治范围,总结了其可广泛用于肝胃、肝脾不和之病证的特点。
乌梅丸中附子、桂枝、细辛、花椒辛热温阳益肝,人参、干姜温中健脾,黄连、黄柏苦寒清热泻火,乌梅、当归敛阴补血以养肝之体,全方共奏养肝阴、疏肝用、清上热、温下寒、燮理阴阳之用,具有安蛔制蛔、调肝理脾等功效。此外,乌梅丸集大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泻心汤等数方之功,能扶阳、通阳、调寒热,恰中厥阴病病机,实为厥阴病肝阳虚寒热错杂之主方。
《伤寒论》第338 条曰:“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第326 条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可见,乌梅丸主治证中有“呕、烦、厥、利”,和“渴、气、疼、热、饥”。“呕”临床表现包括呕吐、恶心、嗳气、反胃以及胃镜可见之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等;“烦”临床可表现烦躁、焦虑、抑郁;“厥”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腹部厥冷以及进食生冷寒凉和近空调冰箱冷风诱发腹部不适等;“利”临床表现为腹泻、大便溏;“渴”临床表现为口干、口渴;“气”临床表现为气胀、气上顶以及气机壅塞之痞塞、胀气等;“疼”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上腹痛;“热”临床表现为胸骨后、上腹灼热、烧心;“饥”临床表现为易饥、嘈杂及饥而不欲食之纳差。
FGIDs 如功能性食管病主要症状为反酸、烧心、胸痛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为上腹胀痛、早饱、餐后饱胀、嗳气等;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rFGIDs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个FGIDs,多个FGIDs 症状同时出现,导致rFGIDs 症状更为繁多。这也恰恰与乌梅丸方证之“呕、厥、利”“渴、气、疼、热、饥”等相应。FGIDs 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高度普遍的精神、心理合并症,如抑郁和焦虑[7]。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焦虑和抑郁症有关[8],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心理情绪压力,如紧张、焦虑、抑郁等[9],这与乌梅丸方证之“烦”相应。由此可见,乌梅丸和rFGIDs 的症状重叠是“方证相应”的。
3.1胃食管反流病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案患者杜某,女,55岁。2021年7月4日初诊。主诉:反酸反复发作3年。患者3年前出现反酸不适,伴有上腹及右侧腹疼痛,咽有异物感。既往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2019年行胃镜示:充血渗出性胃炎;腹部彩超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刻诊:反酸不适,伴有上腹及右侧腹疼痛、嗳气,咽部异物感。心烦、心悸,怕冷、手足冷,夜眠欠安,易醒,且于夜间3 点左右醒,大便1~2 日一行,质软。舌偏暗、边有齿痕,脉弦细。中医诊断:吐酸病(肝阳虚、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1)胃食管反流病;(2)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清热温寒、制酸止痛。处方:乌梅丸加减。药用:黄柏9 g,黄连3 g,细辛3 g,花椒9 g,干姜6 g,桂枝9 g,乌梅18 g,熟附片9 g,人参9 g,当归10 g,海螵蛸30 g,瓦楞子30 g,浙贝母9 g。共7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分服。
7 月11 日复诊,自诉服药后觉心情好转,反酸烧心好转,胃痛减,晨起上腹饱胀,饥不欲食,心烦,咽喉梗塞感。舌偏暗、边有齿痕,脉弦细。继以清热温寒、调肝理脾、制酸止痛为法,上方黄连加量至6 g,并加吴茱萸2 g。共7 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分服。
7月18日三诊时,诸症基本消除。
按语:本案患者以反酸为主诉,与厥阴病提纲证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相符。患者手足冷,此为厥阴病之“肢厥”,正如《伤寒论》第337 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患者夜寐欠安,夜间3 点醒,是发于厥阴病欲解时,为厥阴病特点之一。《黄帝内经》有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患者反酸提示“上热”,心烦、夜寐不安也是热扰心神所致,而手足冷,大便软,舌边有齿印提示“下寒”。可见上述提示厥阴病寒热错杂之证。此外,综合患者嗳气、上腹及右侧腹痛、心烦、怕冷、便软与乌梅丸方证“呕、疼、烦、厥、利”相应,故给予乌梅丸加减治疗。二诊即见诸症改善,尚存晨起腹胀、饥不欲食、心烦等症,这些症状仍符合厥阴病“饥而不欲食”和乌梅丸主治证中“气、饥、烦”的特点,故效不更方,并加用左金丸泻肝火、开痞结。三诊时,患者诸症基本消除,后症状未再反复。
3.2功能性消化不良并胃食管反流病并肠易激综合征案患者郭某某,男,53 岁。2021 年8 月2 日初诊。主诉:上腹部不适2 年余。患者2 年多前出现上腹部紧缩感,伴烧心、肠鸣易泻,时有咽喉梗塞感。近2 年体质量每年下降5~10 kg。2020 年3 月11 日于外院行CT 示:肝小囊肿。2021 年7 月曾住院行胃镜示:反流性胃炎,胃底息肉切除,肠镜(-),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刻诊:上腹部紧缩感,伴烧心、肠鸣易泻,怕冷。时有咽喉梗塞感,常发口腔溃疡。平素大便欠成形,每日1~2次,舌稍暗,脉弦细。中医诊断:(1)胃痞;(2)吐酸;(3)泄泻(肝阳虚、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1)功能性消化不良;(2)胃食管反流病;(3)肠易激综合征。治法:清热温寒、调肝理脾。处方:乌梅丸加减。处方:黄柏9 g,黄连3 g,细辛3 g,花椒9 g,干姜6 g,桂枝9 g,乌梅27 g,熟附片9 g,人参9 g,当归10 g。7 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分服。
8月9日复诊,自诉中脘不适和紧缩感已有减轻,烧心减弱,胸闷,大便每日2 次,第二次不成形,肠鸣,夜寐欠安,舌稍暗,脉弦细。守上方加减7剂。此后每2周复诊1 次,均守方加减治疗,9 月13 日五诊时,诸症悉除。
按语:《伤寒论》中:“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这里的“心”与“心中”不仅包括心前区,也包括胃脘部。“心中疼热”即为胃脘部有烧灼感、火辣感。厥阴病本为寒证,所以阴寒表现突出,如下利、手足厥冷。本病患者有上腹部紧缩感,伴烧心、怕冷、腹泻,符合厥阴病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也与乌梅丸主症特点中的“痛、热、厥、利”相符。故本案治从厥阴,予乌梅丸加减,五诊时诸症悉除。正因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FGIDs 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重叠,专科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则会发展为rFGIDs。rFGIDs 病机多为肝脾(胃)不调、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气血同病。厥阴病病机为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其实质是肝阳虚、寒热错杂、肝脾同病。乌梅丸具有养肝阴、疏肝用,清上热、温下寒,燮理阴阳、调肝理脾等功效。恰中厥阴病病机,可为厥阴病之主方。凌江红教授认为中医治疗rFGIDs 应从厥阴论治,乌梅丸与rFGIDs 病机相参、方证相应,临证以乌梅丸作为主方进行辨证加减在rFGIDs 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中医药治疗rFGIDs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