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育芳
(福建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200)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可以提升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在市场环境愈加复杂的情况下,经济活动逐渐不再受地域限制,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性会更强。市场经济会经常出现波动变化,这些波动变化没有规律,增加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企业实时观察波动变化,并做出分析,提升自身动态调整能力,保障成本管控效果,实现成本管控目标[1]。现代社会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加剧,生产原料成本随之增加,其他成本也呈现不同态势的增长,企业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通过改善经营战略,增加补偿成本,把控成本变化关键点,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成本管理需要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管控,各个环节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落实,杜绝超支情况。为保障成本管理有效落实,企业要采取动态监控措施,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并且明确划分各岗位职责,确保经营活动的规范性、生产结构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础,企业管理和决策可以获得更多参考依据,保障各个环节得到及时有效的管控,不仅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经营、生产等管理工作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在企业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管理者侧重效益获取,没有认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造成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投入较少,缺少完善的管控制度;也有一些企业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的认识比较片面,造成企业管控制度中存在漏洞。具体来说,企业侧重生产、研发等重要环节的成本控制,这些环节投入的成本占比例较高,其他环节投入成本占比例较小,管控机制不完善,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成本控制效果。由于欠缺成本控制意识,岗位设置不合理,缺少专业的成本管控人才,造成相关工作难以取得实效。以生产环节来说,企业侧重原料成本管控,但在制定采购计划的过程中,缺少详细的制度措施,规划并不全面,很容易出现资金滥用、资金挪用等情况,同时也无法确保原料采购的数量、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影响企业生产效益。在获取物资时,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存在随意领取的情况,很多物料与生产需求并不符,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成本也因此提升,造成企业经营效益下降。
一些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对供应、销售等环节的成本管理不重视,不论是设备和原料采购,还是劳动力使用,都由企业自主决定。如果对供应过程成本管控失去控制,会造成盲目采购的情况,成本也会因此增加。还有很多企业,侧重于投产后成本管理,对投产前设计、生产要素组合等环节的管理不重视。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后,通过降低消费、提升效率的方式控制成本。但如果产品本身存在设计问题、功能过剩等情况,则生产要素无法充分利用,成本控制也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不仅如此,受到投入要素价格无法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虽然想要实施管控,但缺少有效的管控方法[2]。
有些生产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单一、片面,忽略策略成本管理,也不重视价值链分析。企业需要从调研、设计、供应、销售、售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逐一分析作业成本,确保管理人员掌握各个周期、环节的成本控制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企业认识比较片面,没有落实有效的价值链分析。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例如,管理者侧重生产成本控制,不重视营销、服务、后勤等成本管控;对单一活动逐个进行分析,忽略各个活动之间的关联性;侧重降低成本,管控单一生产成本,忽视研发、设计等成本影响,对会计方法、制度过于依赖,缺少观念的创新和改进。
企业衡量成本优势的原则是在保证与竞争对手提供同等的产品价值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尽量削减不增加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成本。成本管理旨在通过预估、核算、分析等多种方式来呈现经营成果,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深入挖掘企业潜力,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经济、效率、全面、灵活的原则。从经济运营角度入手,全面分析生产成本,掌握流程优化的效果收益、数据信息,然后制定控制目标。如果改造生产流程,则需要将经济承受能力作为基础;生产成本并不是降低就可以,应该结合生产结构、能力、设备等多项要素,结合企业实际,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探寻恰当的成本目标,保障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生产成本控制需要符合全过程控制要求。企业还应该根据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需求的管理体系。在制定成本控制制度的过程中,要将财政部制定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规范作为依据,制定详细、全面的制度规范;同时,要明确成本费用的概念和具体的指标,为业务资费标准、营销政策、工作清算等内容提供依据。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设管理责任制,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编制科学的预算,并结合实际做出决策,明确具体的成本目标,制定成本费用计划,对成本费用进行严格管控。根据财务会计制度、成本费用核算,对成本进行准确核算,并且分析指标完成情况。切实落实管理责任制度,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奖罚措施[3]。在实际管理中,需要遵守国家法律规范,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并且接受各个主管部门、机关单位的检查管理。在制度规范中,要明确成本开支范围,包括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也要确定成本核算原则,使各项工作有明确的依据,保障各个环节的有序落实,以此提升成本管理的效果。
首先,要设计完善的成本核算系统。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产品种类区分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划分分为现有产品计算和新产品计算两个主要类别。针对现有产品,应该获取精准的成本信息,保障产品有足够的竞争力。所以,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基于标准成本,将直接人工小时作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计算。该方法可以使成本核算更加便捷,也能有效区分成本中心责任,使成本管控得更加全面,为决策制定提供更多依据;针对新产品,要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并且设计独具特色的产品,成本控制在消费者接受能力以下即可。所以,新产品采用目标成本计算法,就是根据市场定位,确定价格优势,并以此为基础设置目标成本,组织部门人员成立设计小组,共同参与成本核算工作,确保成本目标可以顺利实现。其次,设计责任成本系统。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先建立责任中心。在实施责任成本制度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组织结构特点,明确具体的分工和权责划分,坚持“业绩易辨”原则,对内部责任中心进行详细划分,确保责任中心不超出企业授权范围,确保每位员工都可以自主履行职责,并以此为核算对象[4]。同时,也要建立内部结算制度,为企业责任中心转移的产品、劳务制定合理的价格,并且反映真实、客观的经济责任,为责任中心考核提供依据。此外,还要编制责任成本预算、落实责任控制和考核等工作。通过责任成本控制,使责任中心更加积极,保所有人都可以主动承担经济责任,确保成本控制目标可以顺利实现。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不仅领导层、决策层要将成本控制放在重要位置,也要提升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使所有部门、岗位、员工都参与到成本控制工作中。企业应该认识到成本控制并非单一环节的管控,而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并非追求最低的成本,而是注重下调综合成本。目前产品成本控制目标,就是对现有成本进行合理维持,有效降低成本水平,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新产品成本控制更加宽松,主要符合市场需求的节省效果即可。所以,成本控制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从维持和节省两个理念着手,树立正确的成本管控意识和观念。成本维持就是确保产品成本维持在现有水平,可以制定标准成本,利用ERP系统规范核算流程,并且与业务流程同步,及时提供材料、人工、制造费用数据,监控成本水平变化情况,避免成本水平超过标准水平;成本节省,就是降低现有产品和新产品成本。针对现有产品,可以采用价值分析的方式节省成本;针对新产品,可以采用成本企划的节省方式,有目标地对成本进行计算,合理落实价值工程。应该注重过程成本的控制,可以通过提升工作过程质量、降低库存、减少停机时间等方式控制过程成本。同时,也要做好成本差异分析,根据差异类型可以划分为价差、量差两类,根据差异结构组成可以分为量差和材料价差两类。系统主要采用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标准成本更新差异、资源价差/量差等差异。根据具体的差异做好归集和分摊,可以根据形态、结构,结合各项报表进行汇集,对差异产生来源进行分析;结合管理会计标准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分摊措施。以价差来说,可以分摊在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之间。结转差异可以采用公式计算,即:(期初差异+本期发生差异)/(期初存货+本期进入)×本期结转发出。企业应该不断深化对市场的了解,结合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市场变化结合企业经营实际等因素,转变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强化所有员工的成本管控意识,确保整体管控效果。
综上所述,生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成本管控措施,合理降低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成本,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生产企业还应重点分析成本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学习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强化全员成本控制意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