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耕文化传承的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应用

2023-10-18 06:37段美娟王鹏李招王哲文韩如冰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段美娟 王鹏 李招 王哲文 韩如冰

【摘 要】传承与保护农耕文化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农耕文化传承的视角,以中学地理教材为基础,对2004年与2019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进行综合分析,从意识转变、本土案例、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教材使用建议,并以湖南省紫鹊界梯田为具体案例,开展教学实践,以期为农耕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参考。

【关键词】农耕文化传承 教材解析 紫鹊界梯田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2-24-05

一、研究背景

2022年7月18日,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时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包括语言、戏剧、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文化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结晶,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有力支撑。“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1]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经验教训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把握,应当重视其传承和发展。

农耕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不仅兼具自然遗产、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属性,而且还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农耕文化传承、农业经济发展等多重价值,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农耕文化的传承存在着重重现实阻力。一方面,我国许多地区虽然农耕文化深厚,但是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较为普遍,部分原始的耕种技艺技法随着时代发展逐渐遗失。另一方面,城市化和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农耕文化,“祠堂、庙宇、牌坊、老宅、戏台被大量拆除或被现代建筑形式取代”[2],导致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难以实现,因此各界联动采取有力措施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应然之举。

二、基于传承农耕文化的地理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是当下助力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载体,在地理教材中融入我国古人在探索自然与人文环境方面形成的农耕文化知识与成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农耕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领悟道法自然思想,培养人地和谐、生态文明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如何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呈现的农耕文化载体,并在教学中传承发扬农耕文化,是地理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为此,本文选取高中地理湘教版2004年版(以下简称“旧版”)教材和湘教版2019年版(以下简称“新版”)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挖掘湘教版教材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以及新旧版本教材之间农耕文化的传承,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可以得知,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它们所蕴含的农耕文化都十分丰富、载体多样,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新旧版教材之间关于农耕文化的共同内容,也体现着农耕文化在教材体系当中的传承。纵向来看,旧版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农耕文化知识有重复之处,但知识深度不同;而新版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农耕文化知识重复较少,互为补充。横向来看,新版和旧版教材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整体而言,旧版必修教材呈现的农耕文化内容比新版必修教材内容丰富,旧版选修教材农耕文化内容与新版选择性必修内容数量相当。②新版教材沿用了大多数旧版教材当中的农耕文化内容,但是随着时代更迭,教材素材也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事件载体选取的案例有所不同。③旧版必修教材的农耕文化内容有一大部分转接到新版选择性必修教材之中,旧版选修内容也有一小部分调整到新版必修之中,体现了不同时间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不同。

三、基于农耕文化传承的地理教材使用建议

(一)提升传承意识,培育文化认同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农耕文化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农耕文化,提升自己农耕文化传承意识,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中的农耕文化,感悟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价值底蕴,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讲述地球公转的意义时,展开讲述二十四节气与四季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开展农业活动的依据,从而深感古人智慧,增加文化自信。

(二)选择本土案例,建立情感纽带

农耕文化传承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选择本土农耕文化素材进行案例教学,紧密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拉近学生与农耕文化的距离,依托生产农具、村落建筑、农业文化遗产等载体建立起情感纽带。以湖南娄底为例,可以将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作为案例素材,围绕“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情境对紫鹊界梯田进行案例探究教学,将农耕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调知行合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应该将农耕文化传承活动局限于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研学旅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从而巩固地理知识,了解农耕文化现状,为农耕文化现存问题出谋划策,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内容后,带领学生开展有关当地农业园区位因素、布局选址等方面的调查访谈,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四、基于农耕文化传承的应用实践

为了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传承农耕文化,本文基于新版教材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即“农业区位因素——以紫鹊界梯田文化遗产为例”。

(一)紫鹊界梯田区域概况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县,隶属雪峰山脉奉家山体系,大多海拔在500~1200米,坡度为30度至50度,500多级,总面积8万余亩,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的独特之处在于梯田区无塘、无库、无泵,却能实现天然自流灌溉的奇迹,形成独特的梯田灌溉工程景观。紫鹊界梯田是典型的稻作梯田农业生态体系,独具特色的传统水稻是其发展的基础,对该区域进行农业区位分析,不断挖掘和剖析紫鹊界贡米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是传承紫鹊界梯田所蕴含的农耕文化的关键。

(二)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这节课对应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区域认知:通过对紫鹊界贡米的案例探究,掌握紫鹊界的位置,以及区域内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政策等基本区位特征。

综合思维:通过材料,综合分析影响紫鹊界贡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紫鹊界贡米的农业区位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的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紫鹊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农耕文化。

地理实践力:将所学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运用该知识对其他地區农业区位进行评价,提高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归纳法、情境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1.案例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地区分布图,提问学生: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所在地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据此引出紫鹊界梯田的水稻种植,并展示紫鹊界梯田与紫鹊界贡米的视频及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紫鹊界的风光和紫鹊界贡米的发展,了解贡米的种植属于农业产业,并了解农业的概念。

2.介绍习性,提出问题

在了解紫鹊界贡米的基本情况和明确农业概念后,教师提供材料一,介绍水稻的生长习性,随后提出中心问题“紫鹊界如何能够依靠贡米生产走上致富之路”。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熟悉材料一。

材料一:水稻的生长习性。

1.喜高温:水稻具有喜欢高温环境的习性,最适温度为28~32℃,低温会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

2.喜阳:水稻是喜阳作物,适合在短日照的环境下生长,对光照条件的要求较高,水稻根系的发育和吸收能力及光照有重要关系。

3.喜湿:在全生长季的需水量为700~1200毫米,当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7%时,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开始下降。

4.土壤喜氮肥:水稻适量施加氮肥能够有效增加根基分化能力,增加单株根数,再配合施用磷、钾肥,能够促进根生长。水稻的生理活动需要足够的氧气。

5.适应性强:水稻对土壤、海拔、地形等适应性强,种植分布广泛。

让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享小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通过上述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出影响水稻的自然区位因素,包括土壤、温度、热量、水分、光照等。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基于中心问题提出三个分支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分支问题1:为什么紫鹊界种植贡米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不必精心照料,也能连年丰收”之说?该问题针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自然条件,教师提供材料二和材料三,介绍紫鹊界的自然环境状况。学生阅读材料,先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回答分支问题1。

材料二:新化县紫鹊界地区属中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3.7℃,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5℃;年降水量为1650~1700毫米;年均无霜期为260天;年均日照1488小时;属于低山丘陵区,森林植被率高;土壤岩体多节理、裂隙,多为红壤、黄壤,含有较丰含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优越的地理条件为稻米产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环境。

材料三:新化县境内没有水库,灌溉用水主要靠地下水。降下的雨水通过林冠截留,林下枯枝落叶及腐殖质层的吸附、滞留作用后,渗入储存于深厚疏松的土壤中,形成“土壤水库”。这些水在一定作用力下,流出地面直接灌田。据资料记载,紫鹊界梯田区域每年渗入地下再排出的水为1000万~1500万立方米,形成了天然的农田自流灌溉系统,水旱无忧。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的说法。

小组派代表阐明讨论的结论,教师听取、点评各小组结论并总结分支问题的答案。主要包括:紫鹊界梯田地处中低纬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土壤富含有机质等,适宜水稻生长。同时该地拥有“灵动的水”,天然自流,不会漫灌,更不会干旱。随后,教师使用归纳演绎法,与学生一起概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光照、降水、热量)、地形、水源、土壤等。

分支问题2:推动紫鹊界贡米从大山走出来、从自产自销到形成品牌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该问题针对农作物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教师提供材料四,让学生从李国梁的故事中剖析推动紫鹊界贡米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学生通过角色代入回答分支问题2。

材料四:乡村追梦人——李国梁。

由于种植难度大、产量低,2008年以前,紫鹊界贡米一直是当地农民自己种自己吃,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紫鹊界每‘走一位老人,就要荒一片地”是梯田逐渐减少的最直接原因。李国梁为了让家乡摆脱困境,弃教从农,在家乡投资农业,开公司建厂。

紫香米俗称“贡米”,口感软糯、清香怡人,入口稠而不黏,像嚼鱼籽一般满口生香,并有“药米”“黑珍珠”的美称。2017年,在李国梁的带领下,湖南紫鹊界国梁米业有限公司成立,经过五年的发展与努力,注册了“秦人瑶”“紫秦御贡”“紫秦香”等商标,并获得11项实用新型专利、4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新化紫米品质优良的名声渐响,形成了品牌效应。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李国梁让公司购置了烘干机、综合清理筛、去石机等先进农业设备以及配套基础设施。李国梁带领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农业大学签订了6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紫鹊界贡米种植与加工标准,提升紫鹊界贡米品牌影响力。公司还建立了自己的检测室,对所有进出的原材料和成品进行严格把关检测。

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到健康美味的紫鹊界贡米,让家乡的农产品走出大山,李国梁带领公司组建专业电商和业务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拉动当地农产品外销。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将自身代入角色之中,思考分支问题2,最终得出结论。要点如下:紫鹊界贡米品质好、市场广阔,科学技术资金投入充足,政府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勞动力丰富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品牌效应、科技、政策、交通、劳动力等。

分支问题3:紫鹊界贡米的发展如何更上一层楼?农业作为一种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教师可以提供有关紫鹊界贡米生长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资料,并提出具体问题(见表3)。学生分组抢答,探讨如何解决紫鹊界贡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让紫鹊界贡米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表3 紫鹊界贡米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形式挑战 对策设想 1.品牌影响力仍然不足 探索新的销售宣传模式,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等 2.梯田田块小、坡度大、机械化程度低、效益低、亩产不高 培养高产贡米水稻,在保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加大技术投入,减少后期不必要的稻米损失 3.仅靠政府支持,紫鹊界梯田仍缺乏动力,如何将“田”与“景”和谐发展,让农业、旅游、企业、村民实现共赢 将门票返利给村民,让村民享受旅游带来的实惠,维护好梯田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景美田”,丰富旅游业态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补充,并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本节课目的是要让学生清楚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要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同时,通过分支问题3引导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当中的地理问题,能够对学生的农耕文化传承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4.树立文化自信,弘扬农耕文化

借助材料四,展示李国梁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紫鹊界贡米、对家乡的热爱与宣传,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传承发扬农耕文化,他是无数返乡传承农耕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人的缩影,让学生为家乡、同胞、文化而感到自豪,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激发学生传承农耕文化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2010,(3):88-98.

[2]张灿强,龙文军.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路径[J].中国农史,2020,39(4):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