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方寸之间的历史

2023-10-18 09:16:02杨晨雨
雪豆月读·中年级 2023年2期
关键词:印文西泠印社多面体

杨晨雨

印章是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早期的印章又被称为“古玺”或“玺”,是官府间权力交接和文书往来的信物,有时候也用作商品交易凭证。随着用途、工艺、材质的变化,印章逐渐成了一种受文人雅士追捧的艺术品。

“君之信玺”玉印

这枚玉印原本为白色,经过岁月的侵蚀,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黑色玉沁。它的形状像是一个小房子,上面有孔,用来系绳。玉印表面刻有流云及树叶的纹饰,印面上刻有篆书“君之信玺”。

“君”是一种爵位,地位很高,有自己的封地。根据专家考证,这枚印章可能是由战国时期的楚王颁发给某一位“君”用于其管理封地的。

“滇王之印”金印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滇国(今云南昆明一带),滇国归顺后,汉武帝设立益州郡,封滇国国君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由纯金铸成,背上盘绕着一条金蛇作为印钮,印面上刻有篆书“滇王之印”。

对古滇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里。奇怪的是,在汉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古滇国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史书里全然不见它的踪迹,所以有不少学者质疑古滇国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1956年11月,考古人员在昆明市市郊的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了这枚“滇王之印”,它的出土直接证实了古滇国的真实性。

獨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独孤信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军事名将,也是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这枚印章是独孤信的私印,由煤精制成。煤精又称煤玉,质地细腻,材质坚硬,是一种黑色的煤炭结晶体。它的主要成份是碳,比正常的煤炭要轻一些。

和普通的印章不一样,这是一枚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印章,印面上共刻有47个字,是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印章里印面、印文字数最多的。

独孤信位高权重,身兼数职,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印章,多面体的设计使一枚印章兼具多种用途。更特别的是,此印章的印文是楷体,字体遒劲有力。用楷体作印文是在元代才流行起来的,独孤信的这枚印章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这枚印章的出土过程非常传奇:1981年,陕西旬阳县的一名中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无意间捡到了这枚印章,起初以为是块石头,清洗过后才发现是一枚奇特的印章。该印章被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田黄石乾隆帝三联印

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喜欢用一些温润如玉、质地细腻的石头刻印章,其中最抢手的当属田黄石。田黄石材质细腻,只有在福州市寿山乡一条约1千多米长的水田底下的砂层里才能找到。因为田黄石非常稀少,价格不菲,所以有“万石之王”的美名。

这枚独特的印章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制作的,由两枚方形、一枚椭圆形的印章联接而成,工匠采用“链雕”工艺,把一整块田黄石镂空雕刻出一条活动的石链。三枚印章的印文分别是“乾隆宸翰”“乐天”与“惟精惟一”。

乾隆皇帝爱写诗,也爱刻章,他最喜欢的就是这枚三联印。1950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把这枚印章捐献给了国家,如今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泠印社中人”印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是国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艺术团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中人”印在中国印学史上是非常特殊的。这枚印章篆法古朴,是印学大家吴昌硕晚年的代表作。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也是西泠印社发展历史乃至中国刻印历史的见证者。从这枚印章边款的记述来看,这枚印章刻于1917年,是吴昌硕应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和丁仁的邀请所作,后来还被编入《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可惜这枚印章后来不幸遗失。2003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日本收藏家小林斗庵将这枚印章作为礼物赠送给西泠印社,至此由西泠印社收藏。

猜你喜欢
印文西泠印社多面体
真乃居谈艺札记“西泠印社”鲜为人知的由来
中国收藏(2023年2期)2023-02-03 06:31:01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作品选
中国书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整齐的多面体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法制博览(2020年19期)2020-07-01 12:12:04
浅谈司法鉴定中手工制作硬质印章因盖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具有凸多面体不确定性的混杂随机微分方程的镇定分析
进德修业—李刚田捐赠作品展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