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慧
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等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相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时,作者有时会为了把作品构成血脉一贯、此呼彼应的艺术整体而运用了这种写作技巧,常常前设伏笔、后予照应。恰当运用这种手法行文,不仅可以使文中各部分自然关联,增强文字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交代关系到整个情节的某些重要环节,从而体现情节发展的合理性。
如何巧妙设伏呢?有以下方法供大家借鉴:
一、用物品设置伏笔。如莫泊桑的《项链》便以一串珍珠项链为伏笔,讽刺了主人公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操劳一生的悲惨故事。作者在文中给了种种“暗示”,但这些暗示的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而在于使这“意外”的结尾更加“合乎情理”。
二、用对话设置伏笔。如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这一部分,作者在开头写梁中书对杨志委以重任,但因其内部矛盾重重,以至于杨志一行人中计。这里巧用对话设置伏笔,不仅让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更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用细节设置伏笔。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写“我”渴望像朋友一样勇敢,因此决定冒险。但早先,妈妈的警告交代了“我”身体状况不佳,为下文的遇险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叙事更加生动自然。
除了怎样巧妙设伏外,在运用伏笔的过程中,大家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1.伏笔要有照应。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果只有伏而没有应,就不能称为伏笔了。
2.伏笔要显得自然。伏笔只是一种写作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勉强为之,就成累赘了。
3.伏笔要前后连贯。“伏”只起衔接的作用,是為后面的“应”而服务的,“应”才是描写的重点。因此,“伏”与“应”要前后连贯。如果对“伏”浓墨重彩,就会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