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地博物馆纷纷宣布打破惯例,取消周一闭馆规定,方便市民、游客天天观展。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超过6000家,年均接待观众近6亿人次。博物馆已不仅仅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市民日常休閑活动的打卡点。
火爆人气见证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也对博物馆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纷纷扩大文博服务供给,各种各样的妙招频出。比如,一些文博场馆上线夜场服务,为夜幕下的城市点亮文化之灯;一些街头巷尾的古建筑被盘活利用起来,让居民能够“开门解乡愁”……这些创新探索,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甚至有的博物馆从利用元宇宙数字技术“重塑”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场景,赋予其可交互性,到加大馆藏文物开发力度活化资源,唤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到联合游戏公司开办线上展览,实现了跨界“出圈”……
博物馆要“活”,必然要融入生活。除了器物与建筑,不妨多借鉴、多联接人们生活中的热点、潮点、流量点,在保持内容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多些“接地气”的创新,使其知识传递、文化熏陶、精神交流的本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样自然能够“火起来”。让博物馆文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与人们的心灵,这是好事,也是实事。
文化生活、探索创新、文化跨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