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彬彬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防癌体检健康管理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各国癌症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癌症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一些发展中国家生存率可能较低[1]。癌症生存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国家医疗资源、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健康意识、预防和筛查措施的普及等。在我国,肿瘤筛查工作尚未得到全面、彻底的普及,因此针对性解决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困难和参与率低的问题,是帮助促进我国肿瘤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帮助探索和优化临床肿瘤筛查方案的关键[2]。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高危人群参加筛查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以为防治肿瘤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早期发现和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肿瘤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肿瘤高危人员400 例,其中男276 名,女124 名,年龄22~75 岁,平均年龄(53.6±1.2)岁。使用调查问卷对以上400 例高危人员进行信息筛查和录入。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高危人群筛查行为问卷进行研究。(1)一般资料调查内容: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居住情况、家庭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宗教信仰、家族史、饮食状况、生活起居情况、心理健康状况。(2)高危人群筛查行为问卷:分两部分,其一调查人员的健康检查经历,是否有对肿瘤的筛查意向和行为。是否有检查史和定期体检经历。其二对认知水平进行调查,是否有对肿瘤的基本了解,是否了解肿瘤的危害性和导致肿瘤的病因;是否知道体检报告结果清晰了解个体疾病情况;是否明确肿瘤筛查的重要性,并了解定期筛查的好处。
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确定例数和具体人员情况后,采取医院和社区联合调查的形式,邀请目标样本内的筛查高危人员进行问卷填写,对符合标准的高危人群解释本研究调研目的,在征得同意后获取必要的隐私信息,由专人指导,查漏补缺,确认本次调查表的填写无误后回收。保证调研问卷的有效数量为400份。
1.3 观察指标 对高危人群整体筛查的依从性进行记录,包括三个月、半年、一年内的主动筛查人数、被动筛查人数及不依从人数。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 软件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s)表示。
2.1 高危人群筛查依从性统计高危人群的整体筛查依从性并不高,三个月、半年、一年之内,时间越少,主动筛查的人数就越少,见表1。
表1 高危人群筛查依从性统计 [n(%)]
3.1 肿瘤高危人群划分 (1)家族遗传因素。有家族中存在某种特定癌症的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某种癌症的人,具有较高的患癌风险。(2)遗传突变。携带特定遗传突变的人,如BRCA1 和BRCA2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相关。(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患癌风险也会增加。例如,50 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患结直肠癌。(4)吸烟和酗酒。长期吸烟和酗酒会增加肺癌、口腔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5)长期暴露于致癌物质。接触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或工业废料等致癌物质的人群,如职业暴露于石棉、苯、重金属等物质的工人。(6)慢性炎症或病毒感染。某些慢性炎症疾病或病毒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相关。营养因素和生活方式:营养不良、肥胖、缺乏运动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3]。
3.2 肿瘤高危人群参加筛查的必要性 (1)早期发现。筛查可帮助在肿瘤发展的早期阶段发现潜在的肿瘤病变或异常。早期发现肿瘤可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增加治愈率和生存率。(2)提高预防意识。筛查过程本身可提高个体和公众对肿瘤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减少暴露于肿瘤风险因素的可能性。(3)降低疾病负担。及早诊断和治疗肿瘤可减轻患者的治疗成本,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负担[4]。(4)个体化管理。通过筛查,可对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的管理和干预,包括进一步检查、遗传咨询、行为改变、药物预防等,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和提高生活质量。(5)家族遗传风险评估。对于存在家族遗传风险的人群,参加筛查可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评估患病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帮助预防或延缓肿瘤的发生。
3.3 影响肿瘤高危人群筛查率的因素及对策 (1)建议知识和意识水平。个体对肿瘤筛查的知识和意识水平是影响筛查率重要因素。因缺乏对肿瘤筛查的了解和认知,或对筛查的重要性缺乏认同,可能会降低人们主动参与筛查的意愿。本研究纳入的400 例高危人员,其中有230 例学历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剩下170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大专及以下学历的高危人员,主动筛查和被动筛查的仅有133 位,占比为33.25%,这部分人员的筛查行为问卷结果显示,超过70%的人对肿瘤有认识,但并不了解筛查的流程和重要性。因此,个体的意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会影响个人选择,这也是肿瘤筛查主动率不高的关键原因。(2)经济因素。经济状况是参与肿瘤筛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昂的筛查费用、医疗费用及相关检查和治疗费用的负担可能会限制一些人群的参与意愿。一般调查结果显示,400 个高危人员背后的400个家庭中,有372 个家庭的日常支出中不包括体检费用和日常检查费用。只有28 个家庭会有单独的医疗支出和体检支出。日常检查的费用并不算高昂,但大部分人缺乏对此的专业认识,没有更进一步的筛查需求。为此,制定有利于肿瘤筛查的政策和法规,确保筛查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非常必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可提供资金支持、优惠政策或补贴,降低筛查费用,并提供便利的筛查设施和服务[5]。(3)医疗资源和健康保健服务。可获得的医疗资源和健康保健服务对筛查率也有影响。如筛查设备和专业人员不足,或筛查服务不便利,将降低人们进行筛查的机会和意愿。目前,肿瘤的筛查工作和体检项目大多集中各大医院,筛查服务并不便利,且医院与社区的协同合作尚未深入。因此,以社区为聚集体的人员流动是很好的宣传、突破口。未来完善基层的医疗资源和保障服务,或成为提高筛查主动性的关键。(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对筛查率有一定的影响。文化观念、信仰、社会支持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人们对筛查的态度和行为。社会文化是扩大影响力提高筛查依从性的关键突破口。因此,可开展针对肿瘤筛查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筛查的重要性、好处及相关知识;通过媒体、社区活动、健康讲座等途径,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认知水平;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念和信仰差异,制定相应的筛查宣传策略;与相关社群和组织合作,根据不同文化特点定制筛查宣传材料和活动,使筛查信息更具吸引力和可接受性[6]。(5)教育和沟通。有效的教育和信息沟通对提高筛查率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系统和医疗机构应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向公众普及肿瘤筛查的知识,并解答他们的疑虑和担忧。(6)健康信念和态度。个体的健康信念和态度也会影响筛查率。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对筛查结果的担忧和对筛查后续处理的期待等因素,都会对参与筛查的意愿产生影响。进行长期、持续性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针对高危群体进行宣教工作,是帮助提升其健康信念,改善其态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