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进展

2023-10-18 09:16王洁宁张莎莎
园林 2023年10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正义

王洁宁 张莎莎

(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济南 250201;2.山东建筑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济南 250101)

生态正义是指导人类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公平分配绿地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观。以“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为研究对象,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2012 - 2022年的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梳理了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发展脉络、知识基础以及研究热点。研究结果发现,近10年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清晰,主题视角多元且内容交叉广泛,知识基础明确;研究热点分为城市绿地分布的公平性与可达性评估、弱势群体的绿地享有评估、影响城市绿地规划公平的因素及策略、生态正义导向的绿地补偿以及生态正义对居民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5个方面。未来研究将在生态正义的价值体系、基于碳汇计量的绿地补偿、行业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

城市绿地;绿地规划;生态正义;知识图谱

城市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对调节城市居民生理及心理健康和增强幸福感发挥重要作用[1]。但因城市绿地规划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地在数量、质量和可达性方面容易出现分配不均的现象[2],导致社会弱势群体享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不平等现象长期存在甚至加剧[3-5]。西方城市在绿地规划中较早地探讨了对绿地资源的分配正义、对弱势群体权力享有的程序正义以及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代际正义等问题,引起中国学者对城市绿地布局中所体现的生态正义价值观的关注与思考。

生态正义(Ecological Justice)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运动,起初关注的是环境威胁的不平等分布,后来开始关注到环境资源的不均等分布。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的介入,生态正义概念扩展到人与自然融合发展的研究范畴,成为指导人类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公平分配绿地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辨析了正义与公平的概念,即公平是无差别人群的均等化分配,而正义是补偿最少受惠者利益的倾斜分配。因此,生态正义是以生态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有偏分配,具有公平性和补偿性的价值特征。从正义的相互性出发,生态正义分为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两个层面:代内正义指同一时空条件下人与人的分配正义,包含分配资源、权益,分担义务、责任,补偿最少受惠者三方面内涵;代际正义指同一空间但不同时间中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对自然资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生态正义还具有继承性的价值特征。

在生态正义价值观导向下的城市绿地规划,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线上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的公平正义,能够站在空间公平的角度引导生态资源的分配与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分担,能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保护生态系统安全,最大化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城市绿地的生态正义布局是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是探索新时代绿地发展布局新模式的必由之路。西方学者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视角多元,从公园可达性和绿地品质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社区绿地分布差异[6],研究发现低收入人群社区公园数量和设施不足,社会弱势群体只能享用低品质公园[7],社会经济差异是导致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8];中国学者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学者根据国内现状提出了具体治理策略[9]。本文以“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为研究对象,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系统梳理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发展脉络、知识基础以及研究热点,探讨生态正义观对中国城市绿地规划的启示。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Web of Science是获取全球学术信息的重要数据库,具有强大的索引功能,收录各研究领域权威学术文章。为保证所选文献数据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为基础,以“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justice” or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内容包括标题、摘要、作者与关键词,文献类型限定为论文、综述论文及在线发表,语种为“English”,时间跨度为2012年1月1日至检索时间2022年12月21日,共得到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相关文献249篇,选择“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下载保存。检索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去重,共获得249篇文献。

1.2 可视化研究方法

应用CiteSpace6.1.R6版本软件分析数据,绘制可视化图谱。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2012 - 2022年,时间分区为1年,选取每年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引文构建每一年的共被引网络,进一步进行文献、作者、期刊共被引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网络、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可视化分析揭示国外近年来对绿地规划生态正义观的研究现状与前沿。其中,聚类分析标签采用LLR(Log-Likelihood Rate)算法,更加符合实际且重复较少。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是评判网络结构和聚类清晰度的两个指标,当模块值Q在0.3以上时,表示所得聚类结构显著;当平均轮廓值S在0.5以上时,聚类合理,当其在0.7以上时,聚类高度可信[10]。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统计

249篇相关文献中包含235篇Article和14篇Review。年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1)。其中,2012年至2017年文献数量处于增长缓慢阶段,2018年至2022年增幅明显增大,表明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机构是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20篇)其次是UFZ亥姆霍兹环境中心(UFZ Helmholtz Ctr Environm Res,13篇);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是哈兹(Haase D,10篇);专家学者的国籍占比最多是美国(75条记录);共被引期刊最多的是《景观与城市规划》(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其次是《城市林业和城市绿化》(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城市:城市政策与规划国际杂志》(Citie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Policy andPlanning)、《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健康》(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 Health)等与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相关的主要期刊,这些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图1 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文献数量变化图Fig.1 Changes in the volume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ecological just view of foreign urban green space regulation

2.2 作者合作网络

通过对所有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相关的作者较为分散,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各自聚团,还没有搭建起国内外合作网络(图2)。来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地理研究所赫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背景的哈兹(Haase D)、卡比什(Kabisch N)和罗兹科技大学社会生态系统分析实验室的拉斯基维奇(Laszkiewicz E)、克朗伯格(Kronenberg J)构成国外合作聚团的核心[11-14]。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裴韬、郭思慧等形成中国较为聚集的合作网络,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正义、生态士绅化、空间可达性等。

图2 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学者合作网络图Fig.2 Scholars' collaborative network on the ecological just view of foreign urban green space regulation

2.3 高被引论文分析

将249篇文献中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第1、2与第6位文章集中探讨城市规划等公共政策与环境正义问题[15-17];第3与第4位文章主要探讨社会人口和群体对城市绿地服务享有的不公平分配问题[6,18];第5、8与第9、10位文章主要对城市绿地不公平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19-22]。其他论文主题还有城市绿地可达性研究[13]等。总之,通过对排名前10位的文献分析总结发现,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聚焦在社会需求层面的群体差异、公共政策和绿地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两个方面(表1)。

表1 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高被引文献表Tab.1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on the ecological just view of foreign urban green space regulation

2.4 共被引聚类分析

采用LLR算法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被引聚类分析,绘制文献共被引聚类时间线图(图3),展示城市绿地规划生态正义观各研究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与知识动态结构。分析发现:(1)早期的城市绿地规划生态正义观研究从“#7社会公平性”视角解读绿地的“#5城市生态系统服务”问题,并提出“#9规划策略”,可见生态正义观的公平性是被人们最早认知且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中的价值理念;后续研究将城市绿地的范畴扩展到“#8公共开放空间”,并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其“#4可持续性”和“#1可及性”,生态正义观的继承性和补偿性走入学者的视野;近5年“#1可及性”持续受到研究关注,同时新增了“#6空间分隔”“#2人类福祉”“#3后社会主义城市”等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开始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拓展生态正义价值观的内涵。(2)突发性引用频次较高的文献集中于“#1可及性”“#4可持续性”“#5城市生态系统服务”“#6空间分隔”,说明西方学者已经普遍肯定并聚焦于生态正义观的公平性、补偿性和继承性内涵研究,并从城市绿地的功能和空间入手加以讨论,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价值观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

图3 西方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文献共被引聚类图Fig.3 Co-citation clustering of literature on the ecological just view of foreign urban green space regulation

2.5 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取研究领域内研究热点及前沿。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热点关键词除了环境正义、城市、绿色空间等相关性极大的词语以外,还有生态系统服务、健康、公共健康、体育运动等对城市绿地功能的关注,城市绿地空间、城市公园、公园、空间、景观等对城市绿地具体空间的关注,以及公平、可达性、城市规划等对城市绿地社会影响的关注。中心中介度较高的关键词有绅士化、绿色基础设施、生物多样性、气候改变、不公正等,反映出城市绿地规划生态正义观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绿地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问题。

采用LLR算法对关键词聚类,得到8组有效聚类词组(表2),分别是绿色绅士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公共绿地、两步移动搜索法、可持续城市化、环境正义、夏季高温、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各聚类研究方向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结合关键词共现分析可将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热点总结为城市绿地分布的公平性与可达性评估、弱势群体的绿地享有评估、影响城市绿地规划公平正义的因素及策略、生态正义导向的绿地补偿以及生态正义对居民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等5个领域。

3 研究热点

3.1 城市绿地分布的公平性与可达性评估

公平性是生态正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可达性是实现绿地公平的保障。公平性与可达性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评估城市绿地分布的正义程度。西方学者研究发现,不平等的资金投入是绿地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23],Rigolon[22]对美国信托基金的公园建设份额使用情况调查证实了在人均公园支出与公园设施质量等方面出现不公平现象。城市绿地可达性是以居民到达绿地的物理距离和时间作为量化标准[24-25]进行研究,研究可达性评估的学者首先会通过基尼系数、空间网络分析法等对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综合评价[26-27],再用两步移动搜索法测量到达绿地所需的时间与距离[28-29],用数据量化绿地可达性[30]。Csomós[31]、In[32]与Rigolon[18]等利用城市绿地特征指标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评估结果探讨了年龄、教育、收入水平以及种族不同的人群和城市绿地公平享有的关系。此外,在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背景下,部分学者聚焦于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获取绿地服务的公平性与可达性研究[33-34]。总之,西方对城市绿地公平性与可达性的研究聚焦于绿地建设资金投入、绿地空间分布和使用人群差异化三个方面的观测与评估。

3.2 弱势群体的绿地享有评估

生态正义要求关照弱势群体的绿地分配问题,对城市弱势群体绿地的现状评估成为研究热点。Rigolon[6]从公园邻近性、面积和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弱势群体在公园面积与质量享有方面存在较大非正义现象,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可进入公园总面积较少,且公园质量、维护以及安全程度等较低,人均公园面积则更低。Guo[34]、Sikorska[35]等聚焦于老年人获得城市公园服务的正义性研究,前者从供需平衡角度利用综合空间综合评价框架对城市老年人使用公园的供给和需求进行评估;后者主要从非正式绿地为老年人提供平等的城市绿地服务角度进行研究,对老年人来说,获得绿色植物对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33]。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城市绿地对他们进行体育活动、预防肥胖和抑郁起着重要作用[36],他们较为容易受到环境危害以及环境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响[37]。综上,西方学者的研究普遍反映了绿地享有权在不同种族、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年龄与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弱势群体未能平等享有城市绿地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

3.3 影响城市绿地生态正义布局的因素及策略

影响城市绿地生态正义布局的因素有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还有绿地品质、经济地位、民族与种族、年龄、教育、性别等个体因素。Wilkerson[8]等分析了城市经济因素通过影响规划决策决定绿地的数量与质量,进而改变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Wolch[15]研究发现,绿化程度较高且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城市公园周边的社区生活成本较高,与社会环境共同促使绿地布局且更偏向于富人聚集区,导致穷人和边缘化人口不能公平享有城市绿地。Hoffimann[38]等通过对居民区与绿地平均距离的统计与计算发现距离随居民区贫困程度而增加,且存在安全问题,绿地环境与基础设施较差,体育活动水平低导致健康状况较差。Arshad[39]等从住房单位密度与社区绿地的关系角度得出社会经济差距导致住房及人口密度高、人均绿地率较低、居民不能平等享有城市绿地服务。因此,非绿化因素对城市绿地生态正义布局产生较大影响,绿地自身的品质等因素影响次之。

在分析影响城市绿地生态正义规划布局的因素后,部分学者提出了改善城市绿地非正义分布的策略与建议。Anguelovski[40]等从边缘化群体需求与身份等角度制定城市绿化正义分析框架,将其应用于为福利、护理和健康而绿化以及为娱乐而绿化两个规划和政策领域,为新的城市绿地规划和实践提供指导;Johnson[41]等提出让弱势群体参与城市绿地规划等决策,从程序正义角度使城市绿地的正义规划得到保障;Kabisch[42]等提出了基于自然解决城市绿地非正义问题的原则和要求。总之,缓解绿地非正义的策略主要集中在规划者制定政策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改善现存绿地规划的状况,自上而下实现绿地资源分配平等、基础设施品质平衡;另一方面寻求受大自然启发和支持的解决方案,通过因地制宜、资源节约和系统性的干预措施,将更多样化的自然和自然特征及过程带入城市绿地规划当中[43],以创造充满生态正义的城市环境。

3.4 生态正义导向的绿地补偿

“正义”较“均等”“公平”有更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对最少受惠者的关注与补偿。近些年的研究中,生态正义导向的绿地补偿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社会中存在弱势群体较少享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后代人被剥夺了享受当代自然资源的权利等生态正义问题。因此,在平等分配绿地资源的同时,对损害的资源进行补偿型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是保证绿地资源分配正义的重点。Hoffimann[38]等使用肯德尔相关系数和序数回归方法检验绿地质量和可达性与社会经济差异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地位低下及少数种族居民同时存在缺乏个人和社会资源双重安全问题,这对城市绿地可达性及质量不公平分布有较大影响。Draus[44]等以社会经济和种族平等为绿地规划导向原则,提出将废弃或未利用土地重新规划为绿地空间,以此促进生态正义、经济机会和社会公平,即生态正义导向的绿地补偿策略。城市的迅速扩张导致城市绿化用地的紧缩,制定以生态正义为导向的绿地补偿策略有助于缓解城市绿地规划的非正义现象。

3.5 生态正义对居民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生态正义导向下的城市绿地规划通过提供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与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绿色的生活环境通常被认为是令人愉快的且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积极作用,Syrbe[45]等通过对绿地使用者的自我报告研究得出城市居民最喜爱城市绿地类型及其特征,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绿地类型是城市森林、公园和公共水体,证实了使用城市绿地的人感知到绿地对身体健康的积极有益影响,并增加使用者的主观幸福感。有学者通过绘制社会经济驱动下的环境健康不平等指标,量化城市绿地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以评估和监测健康不平等[46]。Liotta[47]等将生态正义观纳入空间规划及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中,通过城市绿地规划减少人类福祉不平等问题。建立确保居民福祉的绿地规划策略和管理模式,将是提高主观幸福感、改善公共卫生和减少不平等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4 未来研究趋势

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价值观研究目前已经成为绿地规划学界内的重要议题,除上述总结的5个研究热点外,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即难点与创新点还可能围绕以下方向展开。

4.1 生态正义的价值体系研究

国内外生态正义的研究与实践只停留在社会现象的探讨,未能形成生态正义价值体系,因此减弱了对城市绿地规划的指导意义。生态正义观具有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既坚持了同代人之间对自然资源的公平分配与义务责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坚持了多代人之间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48]。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态正义将成为新时代城市绿地规划的价值导向,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城市绿地规划的价值体系。

4.2 基于碳汇计量的绿地补偿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是21世纪的全球命题,城市绿地的碳汇功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基于碳汇计量的绿地补偿研究将成为新的热点。生态正义要求人的建设发展应无害于自然,因此人类有义务和责任为自己的建设行为做出补偿。城市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即是对人类建设行为的就地补偿,但多大规模绿地才能中和建设行为的碳排放?北京林业大学郑曦教授团队研发了园林绿地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软件,对绿地碳汇测算方法和降碳增汇技术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开启了基于碳汇计量的绿地补偿研究的大门。天津大学王洪成教授团队牵头编写的《城市公园绿地低碳评价标准》,从低碳规划、低碳设计、低碳施工、低碳设施、低碳管理5个方面评价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指明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路径。

4.3 基于行业标准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探索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理论到实践的重要实施路径。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城市园林绿化及其所承载的服务供给的需求日趋强烈,城市绿地正在向高效能协同共治的治理目标转型,但治理工具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尚有不足[49]。《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标准体系(1.0版)》的发布充分说明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标准化”的方法探索生态正义驱动下的城市绿地规划实践路径,将在完善风景园林行业标准体系的同时,促进生态正义价值观的实践与传播,实现城市绿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世代人民谋求绿色福祉。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绿地正义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