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通道下二种不同手术方式对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比较

2023-10-18 08:19:16潘小峰郑能方舒荣兵吕仁发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节段脊柱腰椎

潘小峰,郑能方,吴 广,孙 琦,舒荣兵,吕仁发

腰椎管狭窄是常见的导致间歇性跛行和腰腿痛的一种疾病,多发于老年人,主要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因素造成椎管内部有效空间减少,从而引起正常组织及神经受到不同程度压迫,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1-3]。目前,针对腰椎管狭窄患者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而药物等保守治疗对症状的改善仅为15%~40%,病症难以根除解决[4]。手术是腰椎管狭窄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既往多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虽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常会造成患者腰椎管结构完整性缺如,且并发症多[5-6]。随着固定通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被用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固定通道技术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关于固定通道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相关研究甚少,缺乏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95 例,通过比较开放与固定通道技术对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旨在为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21 年1 月—2022年6 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95 例,纳入标准:1)典型腰背部疼痛伴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肢放射性疼痛;2)经X 线、CT 或MRI 检查确诊为腰椎管狭窄,且均为中央椎管狭窄;3)病程6 个月以上者,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者;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伴腰椎骨折、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柱感染、脊柱畸形等其他脊柱疾病;2)手术干预节段≥2 个;3)伴严重骨质疏松症;4)随访资料不全;5)既往有腰椎手术史者;6)手术禁忌者。依据手术方法将本组患者分为开放组46 例,通道组49 例。开放组中男性18 例,女性28 例;年龄47~74 岁,平均(61.42±8.23)岁;病程(36.47±10.28)个月;吸烟史15 例;饮酒史18 例;高血压史12 例;糖尿病史10 例;部位:左侧20 例,右侧26 例;节段:L2~3患者5 例,L3~4患者16 例,L4~5患者25 例。通道组中男性19 例,女性30 例;年龄43~75 岁,平均(60.51±7.72)岁;吸烟史21 例;饮酒史19 例;高血压史17 例;糖尿病史11 例;病程(38.09±12.43)个月;部位:左侧21 例,右侧28 例;节段:L2~3患者7 例,L3~4患者18 例,L4~5患者2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开放组:采用传统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全身麻醉,取患者俯卧位,以病变节段为中心作后路正中切口,将棘上韧带边缘处的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给予依次切开,对棘突两侧的骶棘肌进行分离,充分显露减压固定节段;将椎弓根螺钉置入,切除下位椎板的全部上缘和上位椎板下缘,并切除骨窗周围的关节突、黄韧带增生内聚部分,潜行扩大对侧隐窝,显露并松解神经根,再将神经根和硬膜拉向内侧,对椎间盘和软骨终板进行彻底清除,选择合适的椎间融合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链接并加压固定钉棒,放置引流管,切口逐层缝合。

通道组:采用固定通道技术治疗。全身麻醉,取患者俯卧位,于C 型臂机下确定病变位置,并在正侧位透视下经椎弓根拧入导针;在棘突旁开2 cm处作一手术切口,在棘突旁开2 cm 处作一手术切口,在肌间隙之间插入导针,并逐级扩张,置入固定通道,连接冷光源,显露病变节段,骨刀及椎板咬骨钳去除病变椎板下缘及部分上关节突,清除黄韧带,显露硬脊膜及神经根,常规处理病变椎间盘,并扩大神经根管,置入合适椎间盘融合器,拆除通道。两侧拧入椎弓根钉,常规安装连接棒,放置引流管,依次缝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指标。2)比较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3)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 d 患者疼痛介质变化,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 mL,以2 500 r/min 离心6 min,取上清液,采用ELISA 法测定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4)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 d 患者应激反应变化,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 mL,以2 500 r/min 离心6 min,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和P 物质(SP)水平。5)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和术后6 个月腰椎管狭窄患者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VAS 评分最高10 分,最低0 分,评分越高疼痛越明显。6)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和术后6 个月腰椎管狭窄患者腰椎功能变化,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r,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ODI 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SPSS 25.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通道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通道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开放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2.3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应激反应比较 两组术后3 d 腰椎管狭窄患者Cor 和NE 水平高于术前(P<0.05);而通道组术后3 d 腰椎管狭窄患者Cor和NE 水平低于开放组(P<0.05)。通道组手术前后Cor 和NE 差值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应激反应比较

2.4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疼痛介质比较 两组术后3 d 腰椎管狭窄患者NPY 和SP 水平高于术前,而β-EP 水平低于术前(P<0.05);通道组术后3 d腰椎管狭窄患者NPY 和SP 水平低于开放组,而β-EP 水平高于开放组(P<0.05)。通道组手术前后NPY、SP 水平差值显著低于开放组,β-EP 水平高于开放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疼痛介质比较

2.5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疼痛比较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1 个月和术后6 个月的腰痛和腿痛VAS 评分低于术前(P<0.05);通道组术后1 个月和术后6 个月的腰痛和腿痛VAS 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疼痛比较

2.6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腰椎功能比较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1 个月和术后6 个月ODI 低于术前(P<0.05);通道组术后1 个月和术后6 个月的ODI 低于开放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腰椎管狭窄患者腰椎ODI 比较

2.7 两组的影像学图片 固定通道手术前后典型图片见图1;开放手术前后典型图片见图2。

图1 固定通道手术前后图片

图2 开放手术前后图片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椎管内压力升高,压迫血管及马尾,出现间歇性跛行、腰腿痛等临床症状,甚至可能出现截瘫[7-8]。腰椎管狭窄常见于老年人,近年来患病呈年轻化,可能与运动量减少、久坐有关。腰椎管狭窄经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逐渐加重的患者,宜采取手术治疗[9-11]。

开放手术虽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因手术本身创伤大、术后卧床时间长、术中失血较多,容易出现伤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痛苦,从而导致手术临床疗效降低[12-14]。近年来,随着固定通道技术的发展,相比于开放手术,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失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相对较短的优点。采用固定通道技术给腰椎管狭窄患者治疗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同时,也是内镜技术在脊柱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本研究显示,通道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由此可见,固定通道技术治疗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及缩短住院时间;通道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于开放组,由此可见,固定通道技术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固定通道技术相比于开放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从而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通道组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1 个月和术后6 个月腰痛和腿痛VAS 评分低于开放组,ODI 低于开放组,由此可见,固定通道技术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及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固定通道技术切口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椎旁肌肉的牵拉及剥离,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牵开器造成的肌肉缺血,从而能够充分保留正常的脊柱结构,维持脊柱整体稳定性,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加快恢复,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

疼痛是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会使应激反应加重,加之应激反应会加重疼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以此不利于疾病预后。通常手术创伤产生的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皮质轴兴奋,进而刺激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十分不利于患者预后[15]。Cor和NE 是测量应激反应的重要指标,Cor 和NE 水平在应激状态下会显著升高,并且与创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后3 d 腰椎管狭窄患者Cor 和NE 水平高于术前,而通道组低于开放组,由此可见,固定通道技术治疗对应激反应影响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固定通道技术创伤小、疼痛轻,从而可减轻由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对应激反应影响小。伤害性刺激是造成疼痛的重要因素,可导致机体疼痛介质的异常改变,从而引起疼痛。手术创伤作为伤害性刺激,可刺激机体大量分泌疼痛因子,从而引起患者剧烈疼痛[16-17]。NPY 属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轴突末梢分泌,其水平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过程中高表达。β-EP 与吗啡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发挥类吗啡样作用,为一种内源性抗痛分子。SP 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肽,可释放谷氨酸参与疼痛传递,并可诱发源性炎性反应,引发疼痛。本研究显示,通道组术后3 d 腰椎管狭窄患者NPY 和SP 水平低于开放组,而β-EP 水平高于开放组,由此可见,固定通道技术治疗对疼痛反应影响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固定通道技术创伤小、疼痛轻,可抑制疼痛介质释放。

综上所述,相比于开放手术,固定通道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效果好,并发症少,且可显著抑制疼痛介质释放,对应激反应影响小,可显著减轻疼痛及改善腰椎功能。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之处,观察样本量相对较小,随访时间相对较短,还需在后续研究中增加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做多中心、多样本的深入研究,以期提供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节段脊柱腰椎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22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保守治疗40例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