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乐妤
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而能顺利地走过这条道路,抵达“理想之国”的,大多有个共同的特性:创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因子,自开发建设之初就已经埋下。
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一批批重大项目加速建设,一个个创新集群快速形成。多年来,园区始终坚持播撒创新的种子,精心培育,招大引强,让一颗颗种子,在园区沃土中扎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理想大树”。
独墅湖畔产业集聚
开发建设之初,苏州工业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稀缺,创新资源紧缺,创新土壤贫瘠。因此,园区主动作为,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完善创新生态系统。2013 年,作为国内首家由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在园区正式揭牌。新国大苏研院致力于引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优势科技资源和新加坡先进技术转化模式,结合地方产业升级科技需求,引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转化路径。
创新是一种碰撞,当某一领域的技术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就需要跨界融合,这对复合型人才要求很高,需要对不同领域都有深入了解,新加坡国立大学致力于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副院长徐晴吉告诉记者:“我们会努力将新国大的创新科技、创新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带到苏州工业园区来。”新国大苏研院利用自身在新加坡当地的优势,通过互访交流、大型活动等,充当“前排兵”,吸引创新人才来苏州工业园区,并顺势将园区的优势介绍给他们,之后引导他们了解园区的各大产业,思考如何将自身技术和当地产业结合。
十年来,无数创新的种子,跨越江海,在园区开花结果。
王博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名博士生,他跟新国大苏研院还有一些渊源。最早,他参加了新国大苏研院的衔接课程,随后进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完硕士课程,之后他决定留在新国大继续读博,读博期间,王博在新国大苏研院做了两年的电子工程方向的研究。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这两年时间里,他发现园区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于是他开始探索将自身所学技术与当地产业相结合,电子工程学的一些技术或许可以应用在医疗器械方向。
毕业后,他专注设计研发世界上首款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非接触式的生命体征检测机器人。传统的体征检测方式由于接触式检测原理的局限,增加了护工的工作负担。王博和郭永新教授团队其他成员一起采用雷达、摄像头等非接触传感器,使用先进的传感器融合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测量人体的五大生命体征。只需刷身份证录入信息,将右手放在机器人感应区域,很快屏幕上就显示出心跳、体温、血氧、呼吸率、血压等测量结果。该机器人能够减少护士的工作负担,非接触式的测量方式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概率,将成为未来智慧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晴吉表示,科技创新最终还是要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目前非接触式的生命体征检测机器人已经获得专利,还在不断优化升级,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投放到医院、养老院、社区诊所等场景中。
像王博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在新国大苏研院还有很多。自成立以来,新国大苏研院充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拓展国际化道路,重点开展科研、产业化工作,迄今已吸纳70 多名博士生,孵化企业90 多家。
徐晴吉自己也是创新型人才的代表。身为苏州人的她,曾在欧洲工作生活了14 年,2013 年,徐晴吉回到苏州,随后一直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在她看来:“苏州工业园区充满了机遇,我能感受到它的活力,在这里有一股无形的创新的力量,让我这十年来可以不断地应对挑战,不断地学习提升。”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
在苏州工业园区,徐晴吉找到了快和慢之间的最舒适的状态。她表示:“苏州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既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又开放包容,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经过近三十年的蓬勃发展,在产业和人才的发展上越来越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十分宜居宜业,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的地方。”
近年来,踩着创新的激越鼓点,园区持续播撒“创新种子”,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大力培育一流产业生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半年,园区医疗器械产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
今年4 月份,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在国内商业化推出全球首款非介入式微循环诊断产品,冠状动脉功能测量系统(caIMR 系统)。这是润迈德医疗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量系统(caFFR 系统)后,通过绿色通道获批上市的第二款创新医疗器械,实现了国产IMR 检测设备零的突破,展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
caIMR 系统的上市,是润迈德医疗在自主创新征程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公司由此在国际舞台上,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该产品无需额外的介入操作,能够在5 分钟内快速检测IMR 值,相较传统导丝IMR,更加安全、快捷、高效,为临床冠脉微循环病变诊疗提供了新的契机。
公司副总裁兼董秘刘康健介绍说:“caFFR 系统和caIMR 系统的相继获批,为公司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夯实的技术基础。此外,公司还布局冲击波球囊、肾动脉消融系统等前沿治疗技术,预计在明后年陆续推出。这些产品的陆续集成,最终将打造覆盖诊疗全流程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 在医疗器械创新的赛道中,成立近10 年的润迈德医疗一步步创新升级,让介入诊断更全面从诊断延伸到治疗,再到自动化平台,在不断地验证和优化中,打磨创新技术。
作为国产自主研发企业,润迈德医疗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并不断加码科研投入。公司拥有一支以硕士、博士为主的超百人研发团队,而且持续推进与国内及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区顶级医疗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科研合作。目前,润迈德医疗已获授权和在申请的专利超280 项,在业内造就了极高的技术壁垒。
“理想的城市是要让人有事干,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作为深耕硬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刘康健心中的理想城市充满了干劲。他认为,理想的城市要让人有事干,有所追求,如果只是吃吃喝喝娱乐,并不是理想的城市。在理想的城市里,我可以学有所用,通过创业将创新的想法落地,才华得到施展,最终实现创新技术改变行业的梦想。
定居在北京,又因创业长期往返苏州,刘康健对这两座城市有着非常直观的体感。他觉得,相较于北京的宏大叙事,苏州更倾力打造中小科技公司创业者的理想城。“北京会更关注宏大层面的产业,更大的项目,而创新需要从小的点开始做,苏州工业园区非常适合中小科技公司创业,潜心搞技术创新研发。”
在刘康健看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创业环境非常踏实,能够在这里沉淀下来的人,不像一线城市那样浮躁,也不像有些城市那样躺平。“我们常常看到像苏州纳米城这样的产业园里,有一些小的科技创业团队,可能就是一两名教授带着几位博士生创业,即便是这样小的科技团队,园区也会提供相当力度的支持。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就会比较务实,可以通过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将一项技术、一件事打磨好。在园区,我见到过很多这样的企业,不光是润迈德医疗。”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苏州政府理解企业、帮助企业,对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是很多城市无可比拟的。刘康健爱苏州踏实的创业环境,也爱苏州政府的亲商氛围。“具体来说,企业发展到某一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园区相关部门都大概了解一二。比如一支创业团队刚到园区,需要给员工提供住宿,需要免租办公场地;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园区有各种投资平台支持,再后来需要上市辅导等等。总的来说,在园区创业很省心,因此,这里就是我的理想城。”
苏州纳米城
宜居宜业的理想生活
或许正是园区如此贴心的服务,不少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才在此集聚,最终形成一种创新生态圈。在这个圈子里,企业家们聚集在一起,交流互动,不时地聊聊企业管理与技术发展。
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园区在路上。除润迈德医疗之外,园区有近二十家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多个“国内首个”成绩。亚盛医药拥有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第三代格列卫”药物,信达生物有国内首个进入医保的PD-1,同心医疗有国内首个获批的国产人工心脏,沛嘉医疗有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输送型球扩张导管Fastunnel@;康宁杰瑞有 国内首个获批的PD-L1,也是全球首个皮下给药的PD-L1……
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离不开金融,好的项目,自然也离不开政策助力和资本扶持。
顺融资本,一家诞生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风险投资机构,专注于天使阶段和成长早期阶段风险投资。截至目前,顺融资本已经投资了100 多个项目,其中有60 多个在苏州,近40 个在园区,已经上市的企业有11 家。
2018 年,顺融资本明确战略方向为“深耕苏州工业园区,聚焦苏州”,随后顺融资本在苏州各区域开始布局,目前在苏州十大板块已覆盖七个板块,形成“一板块一载体一基金”模式。紧接着,顺融资本确定了产业孵化的方向,并积极和微软、科沃斯机器人等在苏企业紧密合作。其次,在投资领域,顺融资本全面聚焦工业科技,战略步伐逐渐清晰。当下,不少投资机构都在贯彻“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资理念,早在五年前,顺融资本就已经明确了这一方向。
选择将苏州工业园区作为顺融资本的“大本营”,顺融资本合伙人吴晓梅解释说:“一方面因为我们生长于园区,是园区培育出来的投资团队,有着不可磨灭的‘园区基因’;另一方面,园区很早就已经明确产业方向,着力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科创产业集聚态势。可以说,深耕苏州工业园区,聚焦苏州,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也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我们优势的选择。”
在被问及苏州工业园区是否是投资人眼中的“理想城市”时,吴晓梅颇感骄傲。她告诉记者,在跟全国各地的投资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常常收到艳羡的目光。比如外地的国资投资机构非常羡慕园区,他们认为园区营商环境好、科创企业密集、产业集聚、供应链齐全,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科创氛围,此外,园区的投资机构和招商绑定紧密,形成一种正向循环,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科创之城。“园区科创企业密度大,打个比方说,与其我坐飞机去北京看一个项目,不如在园区挑一家国资载体转转,就能挖出不少好项目,效率又高,管理半径又可控。”吴晓梅解释说。
而另一类市场化投资机构则羡慕这里的投资机构,他们常常感叹园区的好项目太多,一场路演中可以看到那么多优质的企业,而这些其实在本地投资机构看来习以为常。“每每有项目路演,我们还会斟酌着决定要不要参加,这让很多外地投资机构大呼羡慕。”不过,也有投资人曾跟吴晓梅“吐槽”过园区乃至苏州的投资圈太卷了,创业者不会只看投资机构的品牌大就决定合作,他们会跟投资人聊技术、聊理念,希望能找到懂行业、懂技术的投资机构,更有甚者希望投资机构背后的产业资源能够帮助到企业,然后才会考虑谈投资。
位于人工智能产业园的顺融资本
投资就像是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不同的投资机构有着不同的投资偏好,创新是主旋律。顺融资本敢于当企业首轮投资人,背后有一套成熟的投资逻辑,顺融资本会选择一些具有高技术壁垒和持续创新的产品,有广大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创业者要有强大的商业化能力,以及具备强执行力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创业团队。目前,顺融资本管理基金规模超20亿元,团队成功天使投资案例包括同程旅游、旭创科技、浩辰软件等等。
用资本的力量助推科技创新企业快速成长,这对顺融资本来说远远不够。顺融资本旗下创业服务品牌蒲公英孵化器,也值得说道说道。成立初期,蒲公英孵化器还没有实体,仅有一个占地300 多平方米的创业咖啡馆,在这里创业者们点上一杯咖啡,就可以享用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咖啡只是一个引子,更重要的是发掘优秀企业和人才,孵化出好的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蒲公英孵化器已经从苏州走向全国,布局了包括上海、苏州、南京、合肥、武汉、深圳、西安在内的20 个站点。
“回望过去,创投行业蓬勃发展的十多年,也是苏州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十多年,很幸运顺融资本和蒲公英孵化器能够为这些科创企业服务。”说起来,吴晓梅已经在园区生活工作18 年之久,在这里她经历了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读书、工作、创业、成家、立业,也经历和见证了园区发展飞快的十多年,将他乡变成了家乡。